呕心沥血为校兴(2)

  ——记顺城区千金乡唐力小学校长王志远

  顺城区千金乡最南端,坐落着一座群山环抱的小学校,这就是千金乡唐力小学。

  进入校门,平坦宽阔的操场便展现在你的面前。操场两侧,嫩绿的翠柳随风轻轻摇曳。高耸云天的旗杆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距领操台两侧20多米远的界墙尽头,是镶着琉璃瓦的月亮门。通过月亮门来到静区,一座假山立于花池中间,四周的小花池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大花池。池中盛开的丁香、桃红等花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不知情的人来到这里,还以为进了“蓬莱”仙境呢。

  可是,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曾是被一场大火吞噬过的校舍废墟呢。王志远,这位已到知天命之年的老同志临危受命,被上级派到这里当校长。面对残垣断壁,他伫立了许久许久。一连串的问题,象一堆乱麻在他的脑子里缠绕。

  面对重重困难,他想起了村党支部。对!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是单枪匹马。有了组织的帮助就会如虎添翼,靠集体的智慧就能战胜一切困难。想到这里,他和其它校领导及村党支部成员共同商讨对策。最后决定,与抚顺铝厂合办银粉厂,在废墟上重建新校园。

  初春,乍暖还寒。

  王校长起早贪黑,每天骑30多公里的自行车,往返于唐力和市内,办营业执照,筹措资金,忙了三个多月,银粉厂终于在1987年5月建成并正式投入生产了。

  从决定办银粉厂到工厂开工,王校长就不知道啥是节假日。困难面前他迎难而上,而按办企业合同规定应该拿的上万元奖金,却分文未要,全部献给了集体。

  几多晶莹的汗水,几多丰收的硕果。校办工厂越办越红火,到1990年已获利18万元。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们的福利待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在百忙之中,他不仅每周要给10个教学班上美术课,还经常深入到课堂听课,以检验每个老师的教学质量。听课之前,他总是根据每学期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案进行检查,做到心中有数。听课时,他总结出“五看法”:即看教师讲课是否与教案相符合;看教师是否能驾驭教材;看教师讲课是否明确,集中;看教师能否起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看教师是否因人施教,让各类学生学有所得。在此基础上,学校定期开教学理论研讨会,让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他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听课方法,内容丰富方法得当。在他的指导下教师们大都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如今,唐力小学已经初具规模,成为一座省优秀标准化校舍。王校长因长期的操劳,明显地消瘦了。可是,这位不知疲倦的园丁,仍然在教育事业这块园圃里辛勤地劳作、耕耘着。


  课堂之外的故事(3)

  踏着三月和煦的阳光,我来到史桂云所在学校对她进行采访。她向我娓娓地讲述着她向雷锋同志学习,对学生倾注满腔慈母爱的感人故事……

  “有一次,上完最后一节课,我发现平时最爱回答问题的张红一声不吭,脸色也很不好看。我挺奇怪,忙走过去,一问才知道她是肚子疼。可是,附近没有医院,又不能乱服药,得赶快往家送,她家离学校挺远。当时,我也顾不得多想了,背起她就走。张红挺胖,加上我身体一直很弱,走不了多远就得休息一会儿,二三里的路程歇了好几次,才把她送到家。我给她服过药,直到她稍好些我才离去。”

  说得这里,史老师不好意思地对我说:“不怕您笑话,那次我强蹭回家,累得我吃饭的时候连筷子都拿不住了。”

  我们班有个叫李世刚的学生,开学就好几天没来上学。经过了解,原来他是继母,父亲又经常不在家,早上吃不上饭,影响了上课。我对他说:“往后没吃饭就吱一声,说啥也不能让你饿肚子上课。”打那以后,我常买一些食品预备着,尽力帮助他解决早饭问题。上班时装饭盒就有意识地多带些饭菜,给他留出一份。同学们看我这样做,也都争先恐后地帮助他。有些同学带来好吃的,宁可自己不吃也留给他吃。同学们的关心、体贴,使他深受感动。从那以后,他关心集体,认真学习,进步很快,还为同学们选为班里的生活委员呢。史老师对学生一往情深,这样的例子多的很。冬天,她给不小心掉进冰水中的学生烤鞋袜;把一双双冻得象红萝卜似的小手贴在自己的胸口捂热;天冷,她躺在被窝里给孩子们批改作业;对落后的学生进行家访谈心;天黑了,送胆小的同学回家;从家里拿来健康有益的书籍给学生们阅读……。她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体贴、爱护学生们。

  春华秋实。看着自己栽培的桃李争芳斗艳茁壮成长,她心里感到莫大的欣慰。学生们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启蒙老师。在黑龙江当兵的学生给她寄来节日的礼物;升入大中专学校的学生经常来信倾述自己对老师的敬慕和不尽的思念;上届毕业生放假的时候,来到母校和老师以及应届毕业生一起举行联欢会;逢年过节,不少毕业生会自动聚集在老师的身旁共叙师生之情。每当这时,史老师总会激动的不能自己。

  有一次,史老师病的很重,但她舍不得离开孩子们,仍然顽强地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学生们知道后,非常关心她的病情:“史老师,您再不去医院我们就不上课了。”校领导也很关心她的病情,硬逼着她住进了医院。

  在学校她对学生一片深情,在社会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那是1963年的一天,也就是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不久,我和几名同学在校外散步,发现学校东边住着一位70多岁的孤寡老人,人们都喊他常大爷。他住在一间低矮的平房里,屋里到处是厚厚的灰尘。被褥脏的不成样子。看到这种情景,我和几位同学就利用业余时间帮他拆洗被褥,打扫房间,家里每次送来好吃的东西就拿出一部分给常大爷吃,感动的他不知说什么才好。后来,常大爷找来一位能写文章的人,把我们所做的事儿写出来登在了报纸上。”史老师真切地说:“那时为别人做好事总觉得非常光荣,伺候常大爷就像是伺候自己的老人,每做一件对别人有益的事,心里就觉得特别舒坦。”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史桂云同志以她对学生、对社会无限的爱,和我们一起迎来了学雷锋活动的春天。她说:“学雷锋的信心,我从来没有动摇过,今后要永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洪水面前方显出英雄本色(4)

  ——顺城区碾盘乡平山村抗洪抢险纪实

  1993年8月3日晚5点左右,狂风裹挟着暴雨,雷鸣伴随着闪电铺天盖地而来。顺城区碾盘乡平山村80多岁的村民姚庆珍,正在家中看电视。忽然,一声惊天动地的滚雷在房顶炸裂,一个大火球蹿进屋里,从姚庆珍和电视机之间穿过,把屋墙击穿一个大窟窿,直径达20多厘米。好险啊!平时,由于年岁大,眼神不好,他每天和电视之间的距离几乎近在咫尺,就这次离的稍远一些。好悬,差点儿“光荣”了。据统计,这天全村共有7台电视机被雷击穿不能使用。随后,村里唯一的一台电话也不通了,扩音器也不响了,同外界的通讯联络处于瘫痪状态。

  雨,越下越大。肆虐的洪水犹如凶禽猛兽,奔突咆哮直奔平山村地段的堤坝袭来,尽管人们采取了必要的应急措施。然而,这场百年不遇的暴雨来的过于凶猛,刹那间就沟满壕平。这个村5000延长米的河堤有6处险段,有一处被冲开。如不及时加固,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大片的良田将受到严重威胁。

  洪水漫过河堤,气势汹汹地冲进村民李宝军承包的鱼塘,把8亩鱼塘冲成河床,损失2万多元;塔二仗子平山段被洪水冲得堤土直往下堆;庄子桥随时都有被冲毁的危险,岸边几户村民住房受到严重威胁;张家房西稻田被洪水冲刷的连土带稻子一起跑,43亩稻田地被冲毁4亩。

  处处是险情,处处有危险。加之通讯中断,扩音器毁坏,通知抢险成了大问题。此时,村党支部书记张朋文心急如焚,他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于是,他和其它村干部一起,分头到村民家中通知,动员人们上山砍树,捐献木头。随后,张书记又到乙烯化工厂、醇醚化工厂求援,借来铲车和推土机。过度的奔波和操劳,把他累得腿都抬不起来了。

  为保卫家园,把群众的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4日上午,党支部召开党员、村干部紧急会议,号召共产党员要在抗洪抢险战斗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支部一声号令,全村209户,几乎家家出人参战。出动汽车、马车、小手扶等6台,出现了有物出物,有力出力的感人场面。为确保稻田地不被继续冲刷,阻挡丁庄子桥的洪水不涌进住户,人们同洪水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站在深水中打桩子、挂树棵子。可洪水象桀骜不驯的猛兽,毫不客气地把打下去的木桩子一次次地冲走。

  人们没有气馁,决心和洪水争高低。共产党员艾玉奇身患痔疮正在便血;村民孙铁英做胃切除1/3的大手术刚出院;庄永富不顾水深温度低,在水中冻得上牙打下牙。然而,他们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坚持下水打桩子,挂树棵子。老槐树被水冲得直打滚儿,撞到只穿裤衩的人们,扎的身上都是刺儿。可谁也顾不上这些,大家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降服洪水,保卫家园。

  为抗洪抢险,村民张万信把自己家准备盖房子用的椽子拉来了;村民刘明纯在乡基建队工作,每天挣20多元。但他宁可不挣钱,也来参加了3天的抢险战斗;八旬老汉年迈体弱下不了水,就在岸上拽树棵子,给下水的人们看管衣服。在关键时刻,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统统没有了市场,看到的只有勤劳、憨厚的农民兄弟金子般的心和淳朴善良的美德。

  5日这天,因几日连降暴雨,天气骤然降温。张书记第一个跳下水,随即喊道:“跟我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村主任下来了,民兵连长下来了,乡财政所抢险包片的干部张秉凯、杨延春、曲德林下来了。就连财政所长刘春艳这位女同志也毫不犹豫地跳下水里。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拽树棵子、打桩子,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经过全村群众的努力拼搏,趾高气扬,喧嚣一时的洪水终于收敛了它的狂躁,在英雄的人们面前乖乖地拜了下风。大片的庄稼保住了,面临洪水威胁的房子保住了。抗洪抢险塑造了一个英雄群体,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战斗堡垒巍峨地屹立在人们心中,广大群众则是抗洪抢险中的铜墙铁壁。

  回望平山村,阡陌纵横,满目青翠,丰收在望。树木掩映中的村落象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请记住吧!在1993年8月的日历中,平山人民在难忘的3个日夜的抗洪抢险中所创造的辉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