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观山说的是后海和什刹海之间有一个连接处,那上面架着一个单孔石桥。这座桥今天还在,因为样子有点像元宝,故称为“银锭”。

银锭桥不大,大概十几步就能走过去。这座桥修建于何时已经无从可考,最常见的说法是明代。

为什么叫银锭观山呢?因为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北京的西山。

现在,这个景致除了桥以外,你是看不到西山了。因为,很多高大的建筑物挡住了视线,即使是没有这些建筑物,北京的空气有的时候连对面的车都看不清楚,还看什么山?

我小的时候,北京的空气很好,随便一个晴天就能看到远远的西山,雨后则更是清晰可见。

是不是只有站在银锭桥上才能看到西山呢?不是的。北京的地势是西高东低,随便站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把这个现象和银锭桥联系在一起就凑足了景致的味道,我想这一定是文人干的事。

如果大家有时间,从鼓楼大街进烟袋斜街往西走,就可以看到这座桥。可以到后海划划船,到离桥不远的地方吃一顿北京著名的“烤肉季”的烤肉,吃完了还可以到附近星罗密布的咖啡馆喝点咖啡去去油腻,最好选择在湖边的咖啡馆,看着游船别有情趣。我觉得很适合小资们,我一般是不去的,第一喝不了咖啡,第二,从烤肉季出来大概喝的都找不到北了,上湖边就有危险。

说道银锭桥还有一个故事。

1910年也就是清宣统二年,当时革命党的汪精卫准备刺杀在清朝掌握大权的摄政王载沣,也就是溥仪的父亲。当时参加的人还有黄复生,陈碧君。

他们经过几次勘察,发现,载沣的住所是位于什刹海北岸的醇亲王府。载沣上朝一定要经过银锭桥。于是,他们购置了炸药并将炸药埋在银锭桥下,后被人发现计划告吹。

如果说我们对这段公案不熟悉,对摄政王载沣谁也不知道,黄复生,陈碧君也不熟悉的话。汪精卫大家一定是知道的,因为后来的近代史里把他定位为大汉奸。

你能想象得到吗?在刺杀摄政王载沣的计划中,黄复生负责监视,陈碧君负责联络,而负责引爆炸弹的是汪精卫。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遥控炸弹。汪精卫为了加大炸药的杀伤力,竟然购置了四十五公斤的炸药装在一个铁桶里。这样的炸药足以炸毁整个银锭桥,当然包括在桥下负责引爆的汪精卫。

一个大汉奸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勇气,为了推翻帝制,结束封建统治不惜舍身求仁?在我们的印象里,这只有董存瑞才能做到。

而这段历史却是千真万确的,到底咋回事,我不是史学家,不能做出准确的结论。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