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大半生,早就想说说北京。其实这个题目并不贴切,我原来想叫“说说我眼里的北京”,后来一想,这样的题目有些像过客,可我不是过客。如果读者看明白了,无论是谁说北京也是他眼里的北京的话,我这个题目不叫也罢。严格来讲,我还算不上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我生在北京,可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天津姥姥家长大的,十二岁我才来到北京。按照这个比例,我在北京生活的时间远长于在天津的那十二年,可是那十二年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直到今天,我到了天津仍然有回家的感觉,这就是童年的份量。
北京是首都,仔细想起来,像北京这样曾经是都城的地方很多,河南的开封、洛阳、陕西的长安、江苏的南京、浙江的杭州等等。它们无论哪一个都比北京作为皇城的历史要长的多。北京能够有今天的位置,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她到今天还是皇城。
北京在元朝建都之前,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个荒蛮之地。
秦时,北京叫“蓟”,更早的时候,北京归燕国管辖。如果非要追溯她作为首都的历史,那只有安禄山在做范阳郡守的时候把这作为根据地。
过去中国的疆土并不大,出了山海关就是辽国,幽州也一度是朝廷和辽国的边界,按现在的说法,北京是边陲城市。
元朝退回草原以后,此地一度成为荒蛮之地,俗称苦海,是犯人发配的地方,明成祖朱棣后来再次在北京建都,延续到今天,这才是北京真正辉煌的开始。
好了,关于北京的历史我在这不多说了,因为比我知道的多的人有的是,何况我也没打算写一部北京的历史,我不过是说说我体会的北京。
先来说说人,北京人是什么?很难说清楚,因为北京一直就是杂居之地。特别是元朝建都以来,真正生活在北京的都是外地人。所以,有人戏谑的说,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是周口店的山顶洞人。
北京一直就是由满汉回蒙藏等民族聚居的地方,俗称“五族共和”,这是北京人口组成的一大特点,在中国其他的地方,再没有哪个城市如北京这样聚集着这么多民族,而这五个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里排名前几位的人口大族。同时,北京还是中国唯一一个聚集着全国所有56个少数民族的地方。
这种杂居的形式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所以,北京的特点就是她没有特点或者没有主流特点,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北京聚集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这不光是元朝的遗民,更多的是随着满清入关来的蒙族八旗的军人,还有一部分是商人,专做皮毛肉类生意。有满族人,这个能理解,因为清朝在北京盘踞了二百多年。回族,他们的历史更早于上述两个民族,是由西北经山西迁入。藏族,这部分人不多,大概都是喇嘛教传入北京的时候来到这的。汉族,这个比例最多,一般多是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居多。
山东人一般都是逃荒路过北京留下来的,山西人多是在此地贩运煤炭,还有做钱庄生意的。在北京,还有一部分维吾尔族的人,他们大概因为是回教在北京的传入而来。著名的“红帽子回民”就指的是他们包括西域的人。之所以叫他们“红帽子回回”是因为,他们戴的经帽是红色的。在北京,还有一部分是犹太人,大多居住在回民聚集区,比如北京的牛街一带。他们不吃猪肉,所以别人误以为他们是回民,其实他们并不是回民,北京管这部分人叫“蓝帽子回回”。和“红帽子回回”的道理一样,这些犹太人戴的经帽是蓝色的。在中国,犹太人聚集最多的地方是河南的开封,早在宋朝他们就来到了中国。
这些成分的组成已经够复杂的了,可这只是说的过去,现在的北京,全国各地的人都有,甚至全世界的人都有,是个真正的杂居之地。
由于北京人的构成成分复杂,他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来到北京。这就是我说的,北京的特点是没有特点,或者这就是她的特点。
由于成分复杂,杂居的特点,加上周围的环境的改变,后来融合在一起成为现在的北京人,那么北京人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北京人的特点:
1:平和,容忍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中国是个同化能力非常强大的国家,无论是宗教还是文化,有人把这归结于我们自己文化的强大,是不是这个道理我讲不明白。
比如佛教传入中国,很快就被道教同化,甚至儒学(我一直就不同意把儒学叫儒教,因为儒学不是宗教)也掺合进来,就是后来所谓“三教合一”的说法,没多少年,一个纯粹的舶来品已经面目全非,甚至很多护法神以及菩萨都成了中国人的打扮。
所以,佛学研究领域里,至今要把佛教分为“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两个部分来研究佛教的发展,可见佛教被同化的程度。季羡林说,“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光大于中国”,看来此言不虚。
当然,佛教的被同化也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佛教为了传播的方便会依附当地本土的宗教做引子,但是这么彻头彻尾的改变在其它国家的宗教历史里是不多见的。
再有,犹太人在全世界都有被排斥的历史,唯独在中国,自从他们来到中国,中国并没有出现排斥犹太人的现象,相反,他们很快就融入本地人的血液中。
扯远了,还回来说北京人的性格。
我之所以要举这样的例子,为的是说北京人也是如此,诸多民族最后走在一起,没有发生任何冲突,更没有像伊斯兰教里教派的血腥,不能说不是同化能力强大的原因(当然还有其它的原因,我不在这里说了)。
北京人的性格最大的特点概括起来那就是“平和”“容忍”。
是北京人天生就爱好和平吗?当然不是,这都源于这个杂居的原因。杂居就要忍耐,否则没法生活。这种忍耐不是懦弱,是一种必须的和非常聪明的方法,方式就是建立了一种融入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
比如拿吃的来讲,北京的饮食几乎就是这些民族饮食的大杂烩,但是又不等于这些民族的饮食,它被融合了。
以后我会讲到这些。
再有,北京人的容忍还有两外一个方面,那就是他们的这些民族就是他们的祖先。特别是其中蒙族和满足曾经是统治者,你不忍耐又能怎么样呢?
如果你去过其它的地方,是个经常到处跑的人,不知道你留意没有,直到今天其它的地方还有排外的现象,而在北京就好的多。
有一次我去汉口,打听一个单位,问了N多人没人理会,最后终于有人告诉了我,还是个相反的方向,没办法,找了交通警察才知道。
而你在北京,特别是碰到北京的老年人,他不但会告诉你,还会详尽的告诉你怎么走,坐什么车等等。
“平和”和“容忍”是北京人的特点之一。而这个平和的态度里,建立最大功劳的是汉人。
读书是为了什么,当然是获得知识。但是读书却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我这里没有贬低读书的意思。我们只能说,读书是一种获得知识比较方便的途径。如果你只得到的是读书的东西,那还是别人的东西,你不过是在重复。跟吃饭一样,一定要消化,读书怎么消化?那就是思考。思考不是高深的东西,几乎是个人就具备这个能力。
说到北京人的平和和忍让或者叫宽容,这其实还是源于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我们中国人有这个特点,那就是温和,北京人尤其如此。
到北京来的外地朋友一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你碰见了北京人,你会发现,他们说话和声细语,客客气气,有的时候客气的叫你无所适从。
这里有中国人的传统,也和北京人所处的环境有关。北京人生在天子脚下,任何一个人都比他大,如果不客气,如果不忍让,如果不宽容,生活是没法继续的。
举个例子,一个县城里县官出行可能是件轰动的事件,那么北京人几乎每天都碰见鸣锣开道的事。总是要站在路边退让静候,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别小看习惯,恩格斯说:“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
北京每天碰见的人,惹不起的多,你知道他是哪路的神仙,又有谁得罪的起?这样倒霉的几率要比别的地方大的多,不忍让行吗?
所以,北京人称呼对方无论老少都用“您”这个字。说到“您”这个字插一句题外话,其实,这个“您”字并非北京话,它源于河南话。至今,河南还有这个字,不过读音略有差别叫“恁”。有人说,“您”和“恁”有什么渊源呢?当然有。因为河南的洛阳和开封曾经是中国的皇都,他的方言就成了官话。这有点像后来的的“普通话”成为官话一样。
为了说明这一点,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普通话”的定义:“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为什么要一北京话音为标准音呢?原因就是因为北京是首都。可以想见,当开封或者洛阳是首都的时候,他的方言也一定成为官话这是可以定论的。
既然曾经是官话,他就必定不会因为洛阳和开封不是首都而同步消失,可以这样判断,这个“您”字,就是当初河南人到北京来的时候带来的。不过念白了就成了就把“恁”念成了“您”。而且,这两个字都是一个意思,都是指的第二人称。
好了,扯远了,继续聊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