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粮本”的历史记忆


  有时候,沉淀在我们头脑深处的记忆,必须经过一种特别的提示,才会被重新唤醒。否则,也许会永远被遗忘,比如说“粮本”。

  你家还有“粮本”吗?你对当年的的“粮本”还有印象吗?

  “粮本”,也叫购粮证,曾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产物,全称为《居民粮油供应证》。老百姓都习惯的管它叫“粮本”,或者叫“粮证”。这本《居民粮油供应证》,我已经珍藏了20余年,由抚顺市粮食局核发。

  粮本里页有户主姓名、民族、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签发单位和签发日期。我保存的这本粮本,是1996年10月1日签发的。里面记录着我和妻子每人每月15公斤粮食,两个已经上初中的孩子,每人每月供应15.5公斤粮食,每人每月供应3两豆油。孩子们之所以比我和妻子多一斤粮食,可能是考虑到他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吧。供应的粮食品种有上白粉、五七粉、标准粉、挂面、大米、玉米面。此外,在供应的品种中,还标注了粮票的栏目。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外出或者是出市、省探亲、出差等,还必须到粮站起粮票。出省则需要起全国粮票。因为,在外吃饭光付钱还不行,还要付粮票。否则,会吃不上饭。

  我发现这本新签发的“粮本”里面,竟然没有任何一笔购买粮油的记录。这说明,此时,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轨道。因此,“粮本”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并开始逐步的淡出人们的视线。统购统销时代的产物 “粮本”,在实行了40多年之后,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粮本”是那段岁月的时代标志,虽然它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却在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们头脑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往事回想。因为,“粮本”承载了全国人民的整体记忆。

128.png

  (这是我保存的我们家当年的“粮本”)


  129“煤本”的历史记忆


  你还记得当年的“煤本”吗?你家里还有这样的“煤本”吗?这是我们年轻的时候,家家必备的购煤凭证。没有它,你就无法买到煤泥,冬天就会挨冻。也无法烧火做饭,就会饿肚子。

  我有一本保留了30多年的“煤本”,它的全称为《居民煤炭供应证》,是由当年抚顺市燃料公司签发的。里页记载着户主的姓名、人口、地址。还特别标注了是工业户,还是农业户。是半烧户,还是全烧户。半烧户是指有煤气的用户,全烧户是指完全依靠烧煤做饭取暖的用户。半烧户供应的煤泥,相对于全烧户来讲,就要减半供应。我家是全烧户,因此,每年供应一吨煤泥。

  我们家最后一次买煤是1991年,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晰,是因为在“煤本”的内页,盖了一个圆形的戳。戳内印着“平山九一年煤检燃料”的字样,还有一个小长方形戳,里面印着“龙煤1000公斤。”这说明,这一年是在龙凤矿买的一吨煤泥。父亲的单位抚顺西露天矿,每年供应给职工三吨块煤,就给了我们家。因此从1992年开始,我家就开始烧大亮块了,直到1996年我上楼时也没烧完。

  我不知道保留着“煤本”有什么用,也没想以后能否成为文物什么的。心里想,保留着它就是保留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更是对过去难忘岁月的一种缅怀。每次看到它的身影,都会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段困苦生活的回想之中。从而,更加的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

129.png

  (这是我保存的我们家当年的“粮本”)


  130珍藏一份儿女成长的足音


  在我保存的许多物品中,我还是比较看重儿女们从上小学以来,他们所有的的毕业证书、学生证、学习成绩单以及准考证等物品。

  如果从他们上小学开始算起的话,这些东西我已经珍藏了30多年。或许,在儿女们的心目中,这些东西根本没什么保存价值。所以,他们很少看或者对此干脆就不屑一顾。

  是啊,这些物品也许在人们的眼中一钱不值。就是当废纸卖掉,也值不了几个钱。很多人信手就把这些物品扔掉了,而我却当宝贝似的珍藏着。有些人不理解,认为这是多此一举。也不是什么值钱的古董,没有丝毫的珍藏价值,留着又有何用处?

  我的一位朋友,在棚改时,把一台进口的电子管收音机,以100块钱的价格卖给了收废品的。前些日子,我去琥珀城,竟然看到了一款和这位朋友卖掉的一模一样的收音机。我问了一下价钱,吓了我一跳,要价3000多元。举这个例子,无非是想说,有些自己认为没有用的物品,在别人的手里或者是眼里,不见得就没有用。

  在我珍藏这些物品的过程中,仿佛看到了儿女们从上学开始,磕磕绊绊一路走来的困苦;好像看到他们求学时课堂上聚精会神的目光;犹如看到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个深深浅浅的脚窝……。

  尽管在学习时,他们的成绩并非都那么尽如人意。却也能从厚厚的成绩单中,看出他们曾经的努力与拼搏。人生就是这样,虽然你尽了许多的艰辛,也没有达到奋斗的目标。但这已经足够了,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达到自己设计的人生顶点。所以,少一些烦恼和遗憾,对自己也是一种解脱。就像绝大多数的芸芸众生一样,怀平凡之心,做平凡之事,当平凡之人,又何乐而不为呢?

  珍藏着这些物品,就是珍藏着儿女们在求学的路上走过的漫漫征程;珍藏着这些物品,就是珍藏着对历史的一种眷顾和尊崇;珍藏着这些物品,就是珍藏着对儿女们的关注与珍爱;珍藏着这些物品,就是珍藏着对往事的一份美好的情感记忆。

  将来,当儿女们也到了我这个年龄,希望他们能秉承这个传统,珍藏起他们子女成长的足迹。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这种传承好似人生的路标,使我们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闲暇时,翻看这些珍藏的物品,常常会把我的思绪,带回到过去那些难忘的岁月。仿佛又看到孩子们当年那幼稚的面庞,逐渐的得成熟起来。

  如今,他们正在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为早日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而挥洒汗水。看到这些,我的心里感到莫大的欣慰。

130.png

  (这是女儿和儿子小学和中学的毕业证书。)


  131“三大件”的遥远记忆


  在你的印象里,还记得“三大件”吗?你知道什么是“三大件”吗?你们家里曾经有过“三大件”吗?

  “三大件”,曾经镶嵌在我们童年和青年时期的梦境里。那时,谁家里若是有“三大件”,基本上相当于今天的小康水平,会让人羡慕的咂舌。这“三大件”指的是缝纫机、手表、自行车。

  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门扉,走进这几乎被遗忘的“三大件”。这里有我们及我们的父兄们,难以忘记的整体记忆。或许,下面的这些文字,会唤醒你尘封已久的遥远回想……

 ——题记

  我们家的“三大件”

  正在我冥思苦想,准备今天的稿子时,韩令月同学在看了我的上期关于衬裤的故事后,发了一番感慨,并提到了“三大件”的事儿。这倒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曾记得以前发表过这方面的文章,于是,找出剪报本,里面果然有关于“三大件”的文章。

  “三大件”,是指缝纫机、手表、自行车。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已经不拿这些东西当回事儿了。但在当年谁家要是有“三大件”,是非常让人羡慕的。不过,我们家就有。

  现在,老辈人留下的老物件,一般的家庭不是很多了。因此,过去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如今都会显得弥足珍贵。倒不是它现在值多少钱,而是这些老物件见证了老辈人的生活经历,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看着这些老物件,会使我们生发出许多令人难以忘却的记忆,更会使我们想起挚爱的亲人们的一些刻骨铭心的故事。

  比如,我们家现在还保存着一台“飞人”牌缝纫机。2005年棚户区改造时,弟弟妹妹们想把它卖掉。我说:“妈年纪大了,眼睛也不好,这台缝纫机肯定是用不上了。如果你们也不用,拉我家去先留着吧。”我说这话,倒不是以后想用它干什么。只是觉得卖了怪可惜的,也值不了几个钱。留着它也是留下一份对往事的回想和对岁月不老的记忆。

  大概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们家购买了这台“飞人”牌缝纫机。那时,人们的家庭梦想是“三大件”即:缝纫机、自行车、手表,但最实用的还是缝纫机。没有自行车,可以步行,没有手表,可以买更便宜的座钟或是挂钟,记得当时流出的座钟是“555”牌的。如果座钟或是挂钟也买不起,还可以买闹表。闹表也挺实用的,如果谁家里有倒班的,可以定点儿,到时候闹表铃声响起,会提醒你该起床上班了。之所以把缝纫机列为“三大件”之首,是因为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十分艰难,市场上的物资也十分匮乏。什么东西都是凭票、凭证供应。比如买布,除了花钱之外,还要用布票。买多少布,交多少布票。因为市场上卖成衣的极少,一般的家庭都是买布自己做。如果没有缝纫机的话,一针一线的缝制,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做出来的衣服裤子因针脚不匀,会显得很不规整。因此,有台缝纫机,几乎成了每个家庭主妇的梦想。它可以替代家庭主妇繁重的劳动,而且不累眼睛。说到这里,我不仅想起了我国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在《花木兰》中的一段著名的唱段:“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你要不相信哪,请往这身上看。他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都是咱们连哪!”可以想象,在没有或者是缺少缝纫机的年代,做衣服裤子是何等的不易。这又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过去的战争年代,那些革命老区的乡亲们,为了支援人民军队的胜利前进,日以继夜的为革命战士做军鞋时的情景。我们的母亲为我们缝制衣裳的景象,和古代及革命战争年代的乡亲们,缝补衣衫和纳鞋底的情景是何等的相似啊!几乎,就是她们当年的翻版。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