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越王赵佗谢世300 多年之后,东汉末年,在这里,又出了一位在华夏大地叱咤风云的赵姓名人——赵云。

  一部《三国演义》演绎了多少英雄壮举,其中刘备麾下能征善战的五虎上将,是书中叱咤风云的英雄,其中“五虎”之一的赵云,以“常山赵子龙”的名号而勇冠三军。赵云也以英雄形象活跃于舞台上,从元杂剧开始,到国粹京剧,以赵云为主角的剧目不下一二十部。

  由此,随着通俗文艺、传统戏剧,赵云走进了古今的千家万户之中,成了妇孺皆知、世代赞誉崇拜的对象。

  于是赵云的形象,在长期的传授中,被人们推崇备至,逐渐演化凝固为“勇”的代名词。到了当代,赵云这种“勇”的形象,更被逐渐放大,承载着更多的寄托。人们似乎从赵云“勇”的形象,同燕赵文化的精神内核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将赵云作为燕赵文化精神的化身和代表符号。

  毕竟《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戏剧是编排演绎的传奇故事,书中的悲欢离合,戏台上的打杀争斗,虚虚实实,完全当不得真。现实中,赵子龙是否确有其人?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英雄何处来


  赵云(?—公元229 年),字子龙,三国时蜀国大将,历任牙门将军、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卒后追谥顺平侯。赵云追随刘备,戎马一生,骁勇善战,胆略过人,刘备称其一身是胆,军士呼其虎威将军。

  但是,名人多烦恼,这似乎成了当下现实中的普遍现象,就连作古的历史人物也逃脱不了。这不,赵云就遇到了小小的尴尬:时光流逝了2000 年,赵云找不到回乡的路了。一代英豪出自何乡?也就是说,赵云是哪里人?竟然成了问题。

  在《三国演义》和传统戏剧中,赵云亮相时的一句“常山赵子龙”,成了赵云流传最广的形象标识,让赵云走近天南地北的广大人群中。但是,就是这句“常山赵子龙”,把赵云的故里,划了一个大范围,给后世留下些许麻烦。据此,近来有几个地方展开了“赵云故里”争夺战,很是沸沸扬扬地闹腾了一阵子。

  这真是:英雄何处来,故乡竟成谜?

  其实,赵云故里本不应该是争论的话题,因为史典《三国志》有记载:“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这就十分明确地说明,赵云乃东汉常山郡真定人。也许是因为《三国志》没有《三国演义》和三国

  戏流传广,亦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有人就只记住了赵云是“常山人”,在“常山”范围内,根据民间传说等因素,给赵云定“故里”,而忘记或忽略了在“常山”之后,还有“真定”的存在。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公元233—297 年),其在世的年代,只比赵云(?—公元229 年) 在世年代晚50多年,也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官员,曾任观阁令史。280 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陈寿当时48 岁,开始撰写《三国志》。由此可知,凭陈寿和赵云同为蜀国朝臣,又相隔时日很近,对赵云包括籍贯在内的生平了解、把握还是准确的,所以,《三国志》所记载的赵云故里,应该是可信的。

  那么,当时的“常山真定”的确切地望在哪里呢?

  追根溯源,真定是由东垣演变而来的。东垣邑约于公元前381 年后由中山国建立,到秦灭赵国后,在东垣设恒山郡,东垣成为县、郡治所。秦末,项羽封张耳为恒山王,都东垣。西汉初,刘邦恢复设立恒山郡,治所移到元氏,东垣成为恒山郡的辖县。到公元前196 年袁刘邦下令将东垣更名“真定”,真定县仍是恒山郡辖县。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 年),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汉武帝元鼎年间(大约公元前114 年),汉武帝在东垣(真定) 设真定国,直到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 年) 真定国废,真定复为常山郡辖县,一直延续到三国曹魏,常山郡治所又回归到真定(东垣)。

  赵云出生之时,到追随刘备南征北战期间,正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这时的真定,也还是常山郡辖下的一个县,治所在东垣(真定)。所以,东垣(真定) 是赵云的故乡,赵云不折不扣是东垣(真定)人。

  隋唐时,真定县治移到滹沱河北的安乐垒(今正定),真定(正定) 取代东垣(真定),东垣城逐渐毁废,其地域长期归真定(正定) 管辖,后来,习惯上人们又把赵云称为正定人。


  超人的英武胆气


  俗话说,乱世出英豪。赵云出生和成人的年代,正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当时,真定一带,早已是外族入侵,战乱濒仍,更加上军阀征战,豪强兼并,义士揭竿,这样的环境,必然造就政治军事干才。

  赵云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在这样的乱世中磨练。

  据《三国志》注中说,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可见他高大英俊,一表人才。这是外表长相,不是成为英豪的必备条件。这个世界上,绣花枕头一包糠的人,有的是。关键是赵云有燕赵汉子的品格。他为人正直,智勇双全,又胸怀大志。在他年轻时,面对豪强混战、民不聊生的乱世,义不容辞地站出来,组织乡勇,勇敢地承担起维护一方平安的责任。他的不凡举动,受到乡党敬重。东汉初平二年(公元191 年) 受乡里推举,赵云率众投奔公孙瓒。

  在公孙瓒这里,他没有找到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却找到了人生的另一个机遇。在这里,他遇到了当时也来投奔公孙瓒的刘备。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倾心相交,遂成至交,赵云从此便追随刘备,历尽艰险,终身不渝。

  这时,刘备还没有发迹,也不过是寄人篱下。赵云的这位河北同乡(刘备为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虽然出身皇家,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是,此时—— 东汉末年,时光的列车已然轰隆隆地驶过了三个多世纪,历史列车无情地把这位皇室贵胄甩落到了社会底层。虽然刘备的祖父刘雄、父亲刘弘都曾在州郡为官,但是,当真是“天降大任于斯人”,必须让他受苦受难,到刘备来到这个世界时,一切全都翻了个:他父亲早亡,少年失怙,家境贫寒,只得和母亲贩鞋织席糊口度日,论职业,应该是小手工业兼小商小贩一类,混迹于贫民阶层了。但是,刘备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贫寒不夺志,社会底层的磨练,使他少年老成,不甘贫穷,立志干一番大事业—— 一心“复兴汉室”。这样的宏图大志,是不是就是在这小贩生涯中熬炼成的?

  总之,在乱世中,刘备抓住了机会,“杀”上了社会舞台。

  刘备的事业是从零起步的。他命犯克星,在事业搏杀中,遇到了如吕布、曹操等强手,几次都几乎被挤兑到绝路,或自己灭顶,或妻儿亡命。但是,他也命中注定有救星,如张飞、赵云,在危难关头救他脱险境。

  在历史典籍中,记载了几次战役,都是张飞、赵云力挽危局,有的场面甚是惊心动魄。

  一次发生在当阳长坂坡。这一役,刘备受到曹操大军的追剿,没有成为操军刀下鬼,没有断子绝孙,全亏了两个人,一个是张飞,一个是赵云。

  在三国名将中,张飞当阳长坂坡横茅阻曹军、赵云“单骑救阿斗”,被广为流传,可以说妇孺皆知。无论是《三国演义》记述,还是三国戏的演绎,这段经历都是绘声绘色、扣人心弦,成为经典。这不是小说、戏剧家们的凭空演义,而是真实历史的形象化表现。其根据,在正史中可以检索到。

  按《三国志》、《资治通鉴》等记载,事件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九月。

  这时的刘备,还正是创业的艰难期,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实力可怜,游走于江夏一带的各军阀间。

  刘备先投奔公孙瓒,公孙瓒被袁绍打败,刘备又和吕布结盟,后来不容于吕布,改投到曹操门下。正如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说得那样,这是当时社会上唯一可称得起英雄的两条汉子。一个槽里拴不得两匹骏马,最后两人决裂,曹操为根除后患,追得刘备四处逃难,不得不投奔袁绍。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接着于第二年进攻刘备。不得已,刘备投到荆州牧刘表麾下。

  在这里,一反在吕布、曹操等人那里的境遇,刘备受到隆重的礼遇,刘表不仅待他以上宾之礼,而且送给他一支部队,屯驻在新野。在这里,他广交荆州的英豪、贤士,荆州的豪杰归刘备者日益增多。经过几年的经营,刘备已有万余人的军队,聚拢了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诸葛亮、徐庶等谋士,为他实现复兴汉室的宏图大业,奠定了基础。

  刘备一天天坐大,首先不能容忍的当然是曹操。其时,曹操已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正雄心勃勃地要南下一举统一全国。这时,南方有三股割据势力:江东孙权、益州刘璋和荆州刘表。尤以刘表占据的荆州,是非常富庶的地区,而离北方中原最近,刘备在这里坐大,一旦荆州落入刘备之手,将刘表的近10万水陆军和上千艘战船掌控,那曹操的南进之路就可能被堵死。

  于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10几万大军,开始南征,直指襄阳。

  也是天助曹操,天难刘备,在曹军大举南下时,刘表突然病死,他的二儿子刘琮接任荆州牧。面对即将到来的曹操大军,刘琮手下有人劝刘琮投降曹操。刘琮开始还不肯,经不住力劝,又迫于曹操的军威,就派出使者,找曹操接洽投降事宜。

  这时,刘备正屯驻在樊城,这么大的变故,他竟然一点也不知情。直到曹军到达宛城(今南阳)时,刘备才得到消息,面临北有曹军、南有刘琮的腹背受敌的危局,只得匆忙决定往江陵方向退却。于是,刘备兵分两路,一路由关羽率领走水路,一路由自己率领走陆路。南撤必须经过襄阳,诸葛亮建议刘备乘机攻杀刘琮,占领荆州,以此为依托,和曹操周旋。刘备拒绝了,说:“刘表临死时,把刘琮托付给我,而现在,为了保全我自己,就背信弃义,这不是我的作为。如果那么做了,我死后,还有脸见刘表吗?”刘备约刘琮一起撤退。刘琮听闻刘备到来,吓得两腿发软,战不起身来。刘备在刘表墓前洒泪辞别。刘琮手下人和荆州民众的大多数都归附刘备,快到当阳时,竟然有十几万人,辎重车辆数千车。一路上,队伍庞大,行动缓慢,一天只能走十几里。有人看着如蜗牛爬行的行军速度,不免着急,建议刘备,应该加快速度去保江陵。现在虽然有这么多人,但是,有战斗力的兵士占少数,假若曹兵追至,靠什么来抵挡呢?刘备回答说:“凡成大事者,必以人为本。现在,大家归附我,我怎么能忍心抛下他们不管,自己离去呢?”

  和刘备相反,曹操扔掉辎重,急行军,日行300余里,在当阳长坂(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北) 追上了刘备。刘备哪是曹兵的对手,部众被打散,连妻儿也丢弃,仅带着张飞、诸葛亮、赵云等数十骑向南逃奔。

  张飞只带了20 余骑断后,据水断桥,横茅瞪眼,对着汹涌而来的曹军,断喝一声:“本人燕人张翼德,谁敢过来决一死战?”吓得曹兵无一人敢上前。

  这样,为刘备争得了时间,才逃到安全地方。回身清点人数,却不见了赵云,有人报告说赵云向北投曹操去了。众人疑惑之间,一会儿,只见赵云怀抱阿斗,保护甘夫人,赶了上来。原来,赵云见丢了甘夫人和阿斗,便奋不顾身,杀了回去,找到甘夫人和阿斗,一路掩杀,突围而至。

  这就是后世广为传颂的“赵云单骑救主”的英雄壮举。这件事,对刘备阵营来讲,可以说至关重要。

  阿斗刘禅乃刘备独子,假若失了刘禅,对刘氏集团来说,无论是从心理上、士气上,还是未来基业的承继上,其打击都是巨大的,对刘备创业的影响是可以想见的。

  这件事在正史《三国志》里只有寥寥数语的记载,但在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却浓墨重彩,被描写得绘声绘色,脍炙人口。书中的引诗:“血染战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京剧《甘露寺》里的唱词:“长坂坡,救阿斗,杀得曹兵个个愁。”更是形象、传神,被广为传诵。对于这样的描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虽然是艺术描写,但不是凭空的造句,无端的夸张。可以想见当时的情景,曹兵一心要除掉刘备,在节节胜利的鼓舞下,战斗热情正空前高涨,赵云单枪匹马,能保护甘夫人和幼主,安全地从曹兵的重重阻杀中冲出,没有超常的勇武能做到吗?

  事件发生时的一些细节,也很传神。《三国演义》中描述,当赵云浑身血迹,赶上刘备时,从怀中抱出阿斗交给刘备,阿斗还在酣睡。刘备将阿斗抛在地上,说:“为了这么一个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儿,差点折损我一员大将。”

  这是作家之言,在史典中,没有这样的情节,我们不知真假。倒是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的记载:当一干人好不容易突出重围,却不见了赵云,众人不免着急。有人对刘备说,看到赵云往北投曹军去了。刘备闻言,勃然大怒,用手戟投掷说这话的人,说:“子龙是不会弃我而去的。”可见,赵云和刘备相与、相识、相信之深,也反映出赵云的尚义重信的高尚品格。

  战后,刘备拜赵云为专司看守营门的牙门将军—— 维护主帅安全的卫戍司令。可见刘备对赵云的倚重程度。

  长坂坡之战,对于刘备来说,是个转折点。此后不久,刘备和孙权结盟,进行了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是一救阿斗,还有二救阿斗。

  那是建安十六年(公元211 年),赤壁之战后,刘备的甘夫人去世。孙权为巩固孙刘联盟,将其妹嫁给刘备,是为孙夫人。刘备听从发正西进益州开辟根据地的建议,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特命赵云为留营司马,掌管留营军事,自己率步卒万余人入益州。孙权听说刘备率军西征,便派遣舟船接孙夫人回东吴。孙夫人欲把阿斗一块带走,已经出了荆州城,上船扬帆的关键时刻,又是赵云与张飞及时勒兵赶到,截住舟船,赵云冒着冒犯“国母”的嫌疑,从孙夫人手中夺回刘禅。单从这件事情本身来说,似乎没有多大的惊险,更没有第一次救阿斗来得惊心动魄。但是,如果从更深的层面来考察,透过这件事,可以看出赵云的政治眼光和智慧。

  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赤壁之战后,孙权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刘备也乘机占据了荆州的江南地区,站住了脚跟。为了加强孙刘联盟,共同抵御曹操,孙权不仅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而且听从鲁肃的建议,接受刘备的请求,将南郡借给了刘备,这就是“借荆州”事件。这一事件,影响重大,就连曹操听到这一消息,都吃惊不小,当时曹操正在写字,闻听后,惊得手中的笔都落到了地上。后来,孙权屡次向刘备讨要荆州,刘备都找各种理由借故推托。这一回,孙权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下手的机会,趁刘备不在荆州,将刘禅带来,扣留为人质,和刘备作交换条件,讨还荆州。孙权机关算尽,原以为万无一失,谁成想,一场好梦竟然让勇赵云和莽张飞给搅黄了。

  但说子龙胆气豪,谁论英雄识见高?

  还有一出“空营计”,让赵云在勇武中更增添了传奇色彩。

  在“三国”故事中,“空城计”是人们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故事,但那是小说《三国演义》移花接木的艺术虚构。历史的真实,却是赵云使用“空营计”,迫使曹魏退兵。这在《三国志》裴松之的《注》和《资治通鉴》里有明文记载。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 年) 三月,曹操率大军自长安出斜谷,与刘备争夺汉中。刘备据险防守,不作正面交锋。曹操运米于北山下,黄忠引兵去夺取粮草,但过期不还。翊军将军赵云率领数十骑兵出营查看、接应,不料曹操的大队人马突然出现,赵云与曹军短兵相接。面对黑压压的敌军,赵云临危不惧,冲向曹军前阵,奋勇冲杀,砍瓜切菜般杀得曹军四散溃逃。但是曹兵人数众多,溃散后又复聚集,赵云也只得且战且退,直退到自己的大营前。赵云进入大营,发现部将张著未归,赵云复驰马冲出去援救张著。曹军随即追赶到营垒。当时河阳县(治今陕西勉县东旧州铺)长张翼在营中,指挥士兵立即关闭营门拒守,赵云入营垒后,急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用了一个“空营计”。曹军见此,怀疑赵云设有伏兵,便向后退去。赵云下令鸣击战鼓,又令军士向曹军拉弓射箭。一时间鼓声震天,万箭齐发,曹军惊骇,四处溃散,只恨爹娘少给了两条腿,不管不顾地没命奔逃,自相踏践,坠入汉水中淹死者甚多。次日刘备亲自来到赵云兵营察看昨日战斗之处,赞叹说:“子龙一身是胆也!”于是设宴欢庆直到黄昏,至此,军中称呼赵云为“虎威将军”。

  这样,曹操与刘备对峙月余,兵士多亡,只得在五月将全部兵马撤回长安。刘备在汉中站住了脚跟。

  刘备死后,阿斗刘禅继位。赵云由中护军、征南将军,迁为镇东将军,并封为永昌亭侯。建兴六年(公元228 年) 六月,诸葛亮首次率师北伐,声言由斜谷道出兵,攻取郿县,命赵云、邓芝率一支兵马为疑军,占据箕谷。这次出征,由于诸葛亮误用马谡为先锋,导致街亭(即今甘肃天水市东南街子镇)失守,不得不败退汉中。赵云、邓芝的军队,亦因敌强己弱,失利于箕谷。赵云随即聚拢部队,固守箕谷,没有造成大损。部队撤退时,赵云亲自断后,阻止曹军追击,因此军资和人员的损失都不大。

  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诸葛亮引咎上表自贬三级,赵云亦被贬为镇军将军。蜀军退兵时,诸葛亮曾问:“街亭退兵时,我军编制皆混乱成一团,箕谷退兵,编制整齐一如出军之时,这是何故?”邓芝回答说:“赵将军亲自断后,因此军资没有遗失,人员编制整齐。”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记录了赵云的超人胆识和勇武豪气。


  不凡的政治见识


  在一般人眼里,赵云是和赳赳武夫划等号的。其实不然。赵云不仅英勇善战,而且很有政治眼光和战略眼光。突出表现在两件大事上。

  一是反对分赐诸将。据《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所记载:刘备平定益州之后,有人主张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赵云则持相反意见,说:“益州的百姓,刚刚遭遇战祸,现在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给百姓,先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可以使他们服兵役、纳户税,这样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刘备当即便采纳了赵云的建议。

  二是谏阻刘备东征孙权。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刘备为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决定兴兵讨伐孙权。赵云从战略高度分析,谏劝刘备: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不该放置魏国,反而先打吴国。与吴国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但此时的刘备已被愤怒的烈火烧昏了头,不听谏言,执意东征。由于赵云进谏反对东征,刘备把他留屯江州。后来,刘备果然大败,赵云率军至永安(治今奉节县东白帝城) 接应,孙吴才退兵。


  坦荡的人格品行


  赵云在个人的修养上,严于律己,处事谨慎,其人格品行为人称道。

  早在出道之初,就显现出不同一般人的人格品行,那是投公孙瓒的时候。此时的公孙瓒,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分派刺史,成为北方最强大的一路诸侯。对于赵云这次投奔,《三国志》注有记述。当时袁绍占据冀州,自称冀州牧,公孙瓒非常忧虑冀州人服从袁绍,对于赵云的到来,虽然赞赏,但仍心存疑虑,就问赵云:“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回答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鄙州经过商议讨论,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赵云这几句话,可以说落地有声,既表明了他解民于倒悬的政治取向,又反映了他不事投机依附的道德人格,这等于告诉公孙瓒:对不起,你要不施仁政,我赵云照样不伺候。

  赤壁之战后,赵云随刘备平定荆州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四郡太守都投降了。刘备命赵云领桂阳太守,以代替刘表原任命的太守赵范。赵范有一寡嫂樊氏,天姿国色,赵范要把樊氏嫁给赵云。

  赵云不为樊氏姿容所动,推辞说:“我们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样。”当时,也有同僚从旁劝说赵云娶樊氏为妻。赵云拒绝说:“赵范是迫于形势而投降的,人心难测,况且天下女子不少,为什么非得娶樊氏不可?”后来,赵范果然逃跑了,而赵云则毫无牵涉,刘备对赵云也愈加倚重了。

  对此,赵云受到后世人们交口赞赏,甚至拿他的举止和其他名将对比。比如,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赞道:“樊氏国色,而子龙不取,贤于关羽之乞娶秦宜禄妻去远矣。”

  还有,在建兴六年(公元228 年) 六月箕谷之败时,因了赵云临危不惧,指挥得当,军中未受大的损失,当时赵云军中尚有多余的绢布,诸葛亮下令分给赵云部队将士。赵云说:“我军军事失利,怎么还能要赏赐呢?请将这些物资全部纳入府库,在十月寒冬的时候再赏赐给将士们使用。”诸葛亮对赵云品行大为称赞。


  响亮的身后名节


  建兴七年(公元229 年),赵云病故。蜀汉后主刘禅追谥赵云为顺平侯,在谈到追谥的理由时,说:“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

  星转斗移,时光流逝,三国的历史渐行渐远。但是,人们没有忘记赵云,在历史的隧道上,他还是一个时代符号,在民间的舞台上,他更是一个偶像。

  在历史典籍里, 《三国志》载杨戏《季汉辅臣赞》,赞赵子龙“厚重”,“猛将之烈”。

  历代文人学者也著述立说,对赵云多有褒扬。宋朝萧常夸赞:“云虽虎臣,其所建明,通达国体。如还田宅以系民心,留军资以须冬赐,赦吴而专事魏,有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纳赵范之兄嫂,以远同姓之嫌,律己之严如此。方时诸将。其最优乎。”认为赵云虽为武将,但政治远见,是诸葛亮有时都考虑不到的;其严于律己的品性,在当时的所有将领中是最优秀的。清学者王复礼赞誉:“顺平(顺平侯赵云)真儒将哉。其律己也严,接人也慎。其见理也明,其去私也力。若夫当阳救主,奋不顾身。汉水立功,威还似虎。语云,胆欲大而心欲小,志欲圆而行欲方。其顺平之谓乎。”清代文人魏裔介在《兼济堂文集》的《赵子龙论》中赞其曰:“大节磊磊,非特名将,诚可谓古之大臣也。”其他一些文人也赞叹赵云:“自是大臣局量,不独名将而已。”“不独有将略,其见事明决持重老成,实古重臣之选。”“赵云之辞田宅请灭魏,皆有古大臣识量。”

  也时不时能听到有人对刘备不听赵云的建议毁掉蜀汉基业的感叹。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诸葛亮时感慨:“向令先主以笃信羽者信公(诸葛亮),听赵云之言,辍东征之驾,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连吴好以问中原,力尚全,气尚锐,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而徒流于猇亭乎?”假如先主刘备像信任关羽、诸葛亮一样,听从赵云的话,不去东征孙武,而是趁曹丕初篡帝位,人心未稳的时机,连吴伐魏,历史的结局说不定是另一个样子。就连清朝的乾隆皇帝都感叹:“使如赵云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汉事未必无成。”

  也有的文人用诗赋来盛赞赵云。如清代光绪年间任正定知府的刘秉琳曾以《赵子龙故里》为题赋诗:

  荆蜀都闻将略长,威声一振自当阳。

  心精早识真英主,胆大原包小战场。

  谏上如逢法正在,出师借与邓芝亡。

  成都盛日无旧舍,名并常山重故乡。

  当代,对赵云同样好评如潮。特别是伟人毛泽东,一反将赵云看作“勇猛武夫”的传统定论,而是将赵云看作为智勇双全的将领,加以推崇。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经常在文章、书信、谈话、讲话和讲课、报告中谈及赵云。比如,1937 年8 月,毛泽东在延安抗大讲《矛盾论》,在“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一节,讲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即相反而相成的道理时,举了勇猛和智谋的例子,说:“勇猛要紧,也还要智谋;张飞虽不错,到底不如赵子龙。”1941 年1 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毛泽东为统一党内思想,讲“事理纷繁,重在主要矛盾”的道理时,在他所举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而进攻东吴遭到失败的例子中,也提到了赵云对刘备的苦谏。1944 年10月1 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新四军的胜利出击与中国的救国事业》,这篇社论是经毛泽东认真修改过的。社论中有一句话说:“华中的伪军士兵,呼新四军为‘四老爷’,他们常常对着自己的枪说:‘枪呀,我是替四老爷保存的。’”毛泽东怕读者不解其中的“四老爷”之意,就特别在“呼新四军为‘四老爷’”这句话之后,加上一句“比之为赵子龙”。于是,全句就变成为:“呼新四军为‘四老爷’比之为赵子龙,他们常常对着自己的枪说:‘枪呀,我是替四老爷保存的。’”1947 年6 月,在转战陕北期间的小河会议上,决定派陈赓纵队南渡黄河到中原作战。散会后临别时,周恩来笑着对陈赓说:我们的猛张飞就要变成赵子龙了!毛泽东接着说:赵子龙更好么,一身是胆。

  在民间,人们用最传统的方式纪念他。

  修坟立祠建庙。这是最常见的方法。在滹沱河畔有顺平侯祠。有诗为证:

  顺平侯祠

  (清) 赵文濂

  桑梓归耕愿未酬,驰驱戎马为安刘。

  功从长坂坡前建,祠自滹沱水畔留。

  箕谷勋名超众将,乡贤俎豆重千秋。

  岁时父老瞻依近,栋宇移邻汉寿候。

  作诗的赵文濂,乃道光二十九年举人,曾任正定府学教授,重修过《正定府志》。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到在赵云的故乡、滹沱河畔建有祭祀赵云的祠堂。可惜,今已无存。

  在正定有赵云庙。1996 年,正定县人民政府斥巨资,在原道光年间旧庙遗址上重修赵云庙,占地12亩,总建筑面积1500 平方米,造型古朴,气势宏伟,其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顺平侯殿。主殿鱼贯中轴,左右配殿翼辅两侧,整个布局开阔大方,整齐匀称。更以碑庭刻石、花草树木点缀其中,尤为肃穆典雅。现展出之赵云故里碑、赵云饮马槽,均为庙内原存遗物。

  在四川大邑就有子龙庙和顺平侯赵云墓。墓在大邑县城东1 公里银屏山下。赵云因曾在大邑戍兵防羌,故后主敕葬银屏山麓。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四周有石砌女墙,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静的木结构四合院建筑,正中竖有高2.5 米、宽1米的墓碑,上刻“汉顺平侯赵云墓”七篆体大字,两侧刻有填金对联“赤胆永佑江原父老,忠魂犹壮蜀国山河。”匾文“永烈千秋”。

  在清朝记载的祠庙有:河南南阳南三十里屯东赵云祠墓、四川黎州(今汉源)大渡河守御所安靖坝左赵云祠、湖广桂阳州(今湖南郴州桂阳)城外芙蓉山下赵云祠。在台湾台南县佳里镇子良里(子龙里)也有子龙庙。

  以英雄名字命名地名。湖北当阳(长阪) 有子龙阁,子龙路;赤壁有子龙滩;监利有子龙岗。湖南常德安乡有子龙庵;桂阳有蒙泉(又名万军泉,赵云八角井)及平阳戍。四川成都和平街原名为子龙塘街,和平街小学校址在相传是顺平侯洗马池故址;成都龙泉石经寺(历名灵音寺,天成寺)相传初为赵云祭祀家庙。四川金堂鸿都观后有洗马池,云顶山有汉将军柏;广汉有白马寺仁圣宫。重庆长寿有赵云寨;重庆市中大阳沟白龙池相传为赵云驻江州白龙马厩;奉节有子龙屯兵处卧龙岗。陕西宁强有子龙驻军处子龙山。在河北省正定县政府附近的子龙广场也正式开放,横跨滹沱河的子龙大桥。

  在传统戏剧舞台上。赵云也以英雄形象活跃于舞台上。

  元杂剧中,关汉卿在《单刀会》中有“赵子龙胆大如斗”之句,在《襄阳会》《黄鹤楼》《隔江斗智》等近十本杂剧中,赵云都作为较重要角色出场。杂剧时代,“五虎将”的称呼已经极为普遍,而且“赵子龙胆气豪”是剧作家们的共识。赵云作为主角的杂剧有《赵子龙大闹泥塔镇》一本,但已失传。赵云谨慎细心的特点亦被加以强调,出演赵云的演员都会被特别要求,必须要表现出赵云胆大而又细心的特点。

  赵云在京剧中为著名的武生角色,特征为扮相俊逸,身段威武稳健,嗓门洪亮。以赵云为主要角色的京剧就有《磐河战》、《借赵云》、《长坂坡》、《取桂阳》、《截江夺斗》、《阳平关》、《凤鸣关》(又名《力斩五将》《刀劈五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