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知 青 岁 月88


  (德荣大哥,一路走好)

  1968年深秋,我下乡到北镇县赵屯公社营盘大队第三小队,当了一名知青,那年我18岁。

  小队有个叫李德荣的人,当年也就大我两三岁的样子。他是我们小队的仓库保管员兼小队的记工员,就是专门为社员记工分的。他的眼睛很有特点,每当笑的时候儿,两个只睛就眯成了一条缝儿。

  仓库保管员和记工员可能都是兼职的,因为我看到他和社员们一样,每天都得照样出工。那时候,我们还年轻不谙世事,对许多事情都懵懵懂懂的。当年,国家不是每年供应我们600斤粮食吗?我不知道是国家把粮食划拨给生产队了呢?还是以其他的方式,给生产队以补贴。

  我们每次找他到仓库领粮食,他总是很热心地接待我们,但我们领了多少,还剩多少,他似乎从来没告诉过我们,以至于我们也不知道到底领了多少,还剩多少粮食。反正亏待了我们,那肯定是不行的。

  不知道我们粮食时,他心里有没有数。按理说他应该是有数的,并且应该有本帐。因为他还不至于糊涂到连我们每次领多少粮食都不记录。可我们总这么领粮食,包括往家里背大米,粮食却从来没缺过,到现在我也不明就里。还是他有意识地让我们冒吃冒领,这在一般的情况下也是不可能的。

  兼职记工员也挺不容易的,他必须每天都要出工。不仅要和社员们一起干活儿,还应该记住每天出工的社员的名字,不然晚上工分儿怎么记?所以,这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不知道他当年干仓库保管员兼记工员的工作,有没有什么补贴之类的。如果没有,那他简直可以当学雷锋的典型儿了。

  大概是2015年的秋季。也就是我们下乡47周年之际,我只身独行去了一趟当年下乡的地方。时隔近半个世纪之久,但我走进这座小村庄的时候,似乎连呼吸都有些急促起来,那是因为心情的一种激动。从沟帮子到大队的那条泥泞,有两道深深的车辙的路,已经不见了踪影。现在变成了一条虽不宽阔,却也很平坦的柏油马路。

  村口的那棵老杨树下,一群社员正在树下纳凉。我向前打听当年老队长董作民的家庭住址时,其中一个社员喊道:“老三,找你大哥的。”那位叫老三的社员走过来,上下打量了我一眼,竟然喊了一声:“你是老雷吧。”瞬间我也认出了他,他是当年老队长董作民的三弟董维民。禁不住感情的澎湃,顷刻间,我们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他领着我向村里走去,路上遇到一个胡子拉碴的小老头儿。

  “老雷,你看这小老头儿是谁?”还没等我反应过来,那人指着我,直接喊出了我的姓名:“你不是雷庆林吗?我定情一看,说道:“你是德荣大哥吧。”

  “是啊,我是李德荣。”

  我说:“三哥还有点事儿,你领我在村里转一转,再到我当年比较要好的社员家里看一看行吗?,他说:“好啊,正好我没有什么事儿。和维民三哥道别,德荣领着我来到当年生产队及青年点的旧址,他告诉我说:“这里就是当年你们青年点的位置,。”不知什么原因,现在已经夷为平地,我不禁唏嘘一番感叹时光流逝恍若隔世。

  到了几个要好的社员家,坐在他们家的炕头上,聊着往昔的峥嵘岁月,无不感慨万千。

  中午,德荣兄非要让我到他家就餐。村里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当年的泥草房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外墙镶防冻瓷砖,铝合金隔断的落地窗,简直就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平。午饭虽然简单,却是纯粹的农家饭菜,撑得我小肚儿滚瓜溜圆。

  晚间我在村头的一家酒馆设宴,招待众乡亲。遗憾的是,那晚老队长因白天在砖窑干了一天工过于劳累,而未能前来参加酒宴。因为第二天我还要到沟帮子去看望战友,所以和老队长失之交臂。

  当2018年的又一个深秋,也就是我们下乡50周年的时候,我和近20多名同学。再一次返回当年的小队时,巧遇德荣家的嫂子。

  “德荣呢?”我问嫂子。

  嫂子黯然神伤的告诉我说,他去年因病去世了。听完我顿时目瞪口呆,不知说啥才好。我从兜里掏出一些钱来给嫂子,告诉她:“来年德荣兄祭日时,替我买些烧纸,在坟前替我祭奠一下。”

  “庆林,你的心意我领了。钱,说啥不能收,我会代你祭奠的,谢谢你。”说完她的眼圈有些发红,我的眼睛也滚下两行热泪。我握住嫂子的手说:“您多多保重,有机会我会再来看你的。”

  “谢谢大兄弟。”嫂子的手紧紧地握住我的手,不舍得松开,我也是。我在心里默默地为王德荣大哥祈祷着:“大哥,一路走好!”


  

我 的 知 青 岁 月89


  三见老队长

  按理说,我和当年下乡时的生产队老队长董作民应该很熟悉了。因为,当年我是我们小队青年点的点长,经常和他打交道。其实,管他叫老队长有点儿言过其实。他也就是比我们大10岁左右的样子,不过相对于我们这些小青年来说,他确实比我们老了些。

  他的夫人当年也是一个敢说敢做很泼辣的女人,对我应该也并不陌生。2015年秋,回到当年的生产队去他们家探望时,因为老队长在附近的一家砖窑打工没在家。只有嫂子在家,她正在擀饺子皮儿。陪我同去了李德荣大哥对她说:“嫂子,你看谁来了,你还认识不?”她细地瞅了我一眼说:“你是乡里的公安吧!”

  我听了扑哧一下笑出声来,把德荣大哥也逗得哈哈大笑。

  德荣说:“嫂子,你是真不认识了,还是跟我们开玩笑啊。”

  她说:“真不认识了。”

  德荣说:“他是当年下乡到咱们小队的知青雷庆林。”她若有所思的想了一会儿,竟然还是没想起来,看样子她是真的把我忘记了。不过,这也不奇怪,毕竟分别了近半个世纪。加上上了些年纪,也就在所难免了。

  我详细的询问了她家里的一些情况,从屋里简陋的摆设看,生活水平属于一般,但最起码的温饱问题应该是有保障的。

  2016年秋,我又重返第二故乡,这次终于见到了老队长董作民。这位当年的老队长,高大魁梧的身材,黝黑的面庞,还是当年的老样子,只是现在真的有些老了。也难怪,当年我们这些稚气未脱的知青,现在都已经年过花甲,他怎么能不老呢。

  那天晚上,我邀了老队长、李德荣,还有当年和我比较要好的朋友赵芝龙,在我们当年小队的会计赵守财家小聚。大家在一起聊着当年的故事,回忆那段艰苦的岁月,无不感慨万千。

  2018年的又一个深秋,也就是我们上山下乡50周年之际,我和近20多名同学重返故土,再次来到老队长家。这次看望老队长的意义在于,当年我们下乡时的6名知青,这次来了5个。老队长竟然能一一叫出我们的名字,这不能不说老队长有着非凡的记忆力。

  此时的老队长已经年近八旬,老伴儿也已过世。听说他曾经摔倒过一次,现在行动不太方便。我们看到他下炕迎接我们的时候,需要拄着拐杖,屋里的一角还放着一台轮椅。看样子,他已经丧失了生活的自理能力。果不其然,听说每日三餐都是他住在附近的儿子做好了再送来。他自己说他还患有糖尿病,看着他憔悴虚弱的身体,我们几个同学一再的劝他要保重身体,并把买来的一些物品送给他。

  他动情地说:“你们大老远的来看我,我就很知足了,说明你们心里还有我,谢谢你们。”

  我们对他说:“当年,你和队里的社员们没少照顾我们。那时我们年龄小,也没少给你们添麻烦,我们还得谢谢你们呢。”

  相见时难别亦难,当我们行将离开时,我看见老队长的眼睛里噙着一汪泪花儿。是啊,这是我和他分别50年之后的第三次相聚,真是不容易啊!此时此刻,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对老队长及乡亲们的那份感情。想到此,我的一行热泪也挂满了双腮,只能在心里默默的祝福老队长保重身体,愿他健康长寿!

  老队长,请接受我遥远的,深情的祝福!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