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苇塘,东临子牙河西岸,西至西码头北洼,南靠大清河,北到中亭河,总面积有二百七十平方公里。

  因为与大清河上游的白洋淀对称,所以人们习惯地的称白洋淀为西淀,称这里为东淀。

  这里地势低洼,大清河北堤矮小,河水上涨时,北堤不准增高,任水自然漫过,所以人们叫他溢流洼。

  这一段又是溢流洼的下游,长年积水,芦苇丛生,天长日久,苇叶飘落,土质变得松软肥沃,苇田越长越旺,苇秆粗如拇指,密密层层,风雨不透,一眼望不到边。

  苇海内有横竖交叉的水道,碧水悠悠,清澈见底,可以行船捉鱼。苇地深处,时而有一片片水塘,水中有菱藕荷花,鸭雁飞鸣。

  还有一块块高地露出水面。苇子长起来以后,苍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到,一般人进去就出不来了,如同进了迷魂阵。

  这片大苇塘,是一个神秘的兵家要地。

  这天早晨,胡群主持召开县大队会议,传达军分区首长提出的“建立以白洋淀、文安洼一带之苇塘为基础的游击根据地,逐渐向外扩张,恢复与开展工作”的指示,然后他说:“目前我们要主动出击,开辟东淀苇塘,东淀苇塘四周都有日伪据点,为打开进苇塘的通道,我们要对伪军展开爱国抗日的统战工作。”

  会后,胡群指派汉龙和耀勋等去作大清河北沿岸的伪军大队长李子川的工作。

  因李子川和县大队有过来往,所以工作很快做通。

  过了几天,内线送来情报,日伪军将于六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全线封锁苇塘,七月一日扫荡文安洼。

  三十日下午六时,又接到侦察人员可靠情报,说日军七月一日扫荡文安洼,证明情报可靠。

  于是胡群决定:由县大队掩护县委机关,于六月三十日夜间渡过大清河,进驻东淀苇塘。

  七月一日,鬼子对文安洼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陆地上有一万三千多人四面包围,向文安洼进攻,机枪大炮,狂轰乱炸。水面上汽艇横冲直撞,天空有四架飞机向大洼轰炸扫射,一时间文安大洼硝烟四起,水柱冲天。

  未来得及进苇塘的部分队员和一部分县、区干部,在敌人轰炸扫荡的时候,他们在大洼里,白天蹲在水里,头上顶着笮菜做掩护,夜间躲在小船内监视敌情,顽强地坚持了三天三夜,到七月四日,县大队派人找到他们,把他们接进苇塘。使抗日军政主要力量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尽管鬼子投下了几十吨钢铁,但抗日力量的损失却不大。

  苇塘里的生活异常艰苦,县大队经受了严峻的锻炼和考验。

  苇塘里没有群众,没有房屋,队员们露宿在苇地,身下铺着青苇子和衣而卧,大地为床,云天为被,青苇做帐,鸟兽为邻,可是,人们不管风天雨天,地上是干是湿都保持着乐观精神,大家还自豪的唱起了:清清的东淀水,碧绿的大苇塘,抗日健儿出没在青纱帐……

  七八月间,正是雨季,队员们根本没有替换的衣服,更没有雨具,只好任凭风雨侵袭。

  衣服淋湿了,又靠自身的体温焐干,焐干了又被淋湿。

  后来有人想出了好办法:一下雨就把衣服脱下来,撂在一起,用荷叶包起来,或用笸箩扣上,等雨一过再穿上,衣服就不湿了。

  在苇塘找不到一个避雨的地方,人们用青苇子搭起窝棚,也不能挡雨。外边下雨,里边也下,外边不下了,里边还下。

  苇地空隙处,杂草丛生,滋长的蚊子既多又大,大的像小蚂螂,一到傍晚,成群结队,嗡嗡叫着向人进攻,又没有防蚊设备,人们只得把衣服都穿在身上,用毛巾把头包好,只露着眼睛鼻子,这样仍然挡不住蚊子的侵袭,使人难以忍受。

  夜里咬得人睡不着觉,人们只好钻进席筒,把两头堵上,有的队员睡觉时,轮流值班轰蚊子,也常常被咬得浑身是疙瘩。

  有的队员被蚊子咬伤,疮口流脓,没有药品只好用盐水擦拭。

  吃饭更是艰难,刚进苇塘时,没有粮食,常常以野菜充饥。

  烧柴也很困难,虽然到处是芦苇,但割下来的苇子需要晒干才能烧,如果遇上阴雨连绵,往往几天吃不上一顿热饭。

  在最困难的时候,队员们吃不上粮食,但富饶的东淀荷叶下面就是白藕,可是人们谁也不肯违反纪律去挖藕,就在苇塘里挖苇根,找鸟蛋,在水里抓鱼摸虾。

  因为缺少油盐酱醋,只得清水煮白鱼,腥淡难咽。但队员们的斗志依然旺盛,精神饱满,随时准备出击,痛杀小鬼子。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