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肝:

  炒肝也是北京的一道名小吃,主要是猪肥肠和猪肝,做法也不复杂。猪肥肠洗净放到凉水里加葱姜大料煮至八成熟捞出切段备用,猪肝去筋切片热焯到五成熟切片备用。锅内放油放葱姜末爆香,放入开水(饭馆里放骨头汤)、酱油、料酒、盐,味精和煮好的大肠段,等到大肠煮烂后放入焯好的猪肝片,等到食材全部熟了以后用水淀粉勾芡,水淀粉要稠一点儿,量也要大,而且不能一次加入,要分次加入,一边加一边搅动,直到看到锅内的东西黏稠为之,这个时候关火,撒上切好的蒜末就好了。注意,一定要关火以后撒蒜末,蒜末要用锅内的余温烫熟,这样味道才好,蒜末的量要大一些,炒肝全指望这个蒜末去腥臊。

  炒肝是穷人饭,据说是从饭馆里的剩菜演变过来的,过去有人专门收购饭馆了的剩菜,买回来加工以后把这样的菜放到木桶里,挑着挑子去卖,吃这东西的主要是穷人,北京人管这种剩菜叫“杂合菜”或者叫“折箩”。夏天的时候不容易保存,有的时候就有些味道不好,就勾芡放上蒜。

  炒肝做的最有名的是前门大街珠市口内的“会仙居”(现在已经没有了),说起“会仙居”还有一段故事,传说这个老板原来也是个挑着挑子买“杂合菜”的,有一天碰见一个老头,要了一碗“杂合菜”,吃完了还要,老板就又给了他一碗,老头吃了一半把剩下的一半倒到桶里,一分钱没给扬长而去。老板是个好人,并没计较。一连几天都碰见他,吃了不给钱,而且一定把吃剩下的倒回木桶里。

  老板虽然生气但没说话,只觉得自从碰见这个老头以后,他的“杂合菜”卖的特别的快,大家都爱吃,自己尝了尝,果然味道奇好。后来生意做大了,自己在珠市口开了这家专门做炒肝的饭馆,老头却再也没碰到过,他琢磨是碰见是仙人,所以把自己的门脸的字号起了个“会仙居”的名字。

  看来,人要是心眼好是自有天助的。

  炒肝做法虽然简单,但是功夫要到位。勾芡一定要用好的土豆淀粉,勾出芡的炒肝要油亮肝红。吃炒肝也有讲究,不能用大碗,要用一种拳头大小的小碗,这种小碗是唐山瓷,豆绿色。盛炒肝也有讲究,要把肠子和猪肝按比例盛,一把长把的铁勺,在炒肝里上上下下的反复几次,把要盛的东西统统盛在勺子里往小碗里一甩,吃的时候,不用筷子不用勺,手捧着喝,配上猪肉大葱的包子,炒肝的好坏除了味道,喝完了碗里是干干净净的,淀粉勾的芡不粘碗。

  炒肝不是主食,是早点,现在大街上还有卖的,味道和勾芡已经失去原来的特色。卖炒肝的现在不多了,原因是不赚钱,因为现在的猪下水比肉还贵,而过去这玩意是不值钱的,由于这些东西不值钱的印象,把炒肝卖到赚钱的价位就没人买了。

  糊塌子:

  老北京过去的一种吃食,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糊塌子”无论是做法还是原料都超级的简单。

  面粉,鸡蛋,西葫芦。

  把西葫芦擦成丝用盐煞一会儿,时间不要太短,要等西葫芦丝完全塌秧(北京话,意思是变软了)并且渗出很多的水分的时候,打两个鸡蛋放在里面搅拌均匀,在放适量的面粉搅拌成糊状,如果西葫芦和鸡蛋的水分不够,可以适当的加点水,但一定不要多,否则西葫芦的清香味就大打折扣了。

  锅里放油(油要少放)把调成糊状的面糊放到锅里摊平,面糊的量以盛粥的勺一勺的量比较合适,量太大不容易熟,太小了又容易糊,然后两面煎熟,“糊塌子”就做好了。

  把蒜捣成蒜泥,倒上米醋做成蒜汁,“糊塌子”吃的时候蘸上蒜汁味道最好。

  还要注意,“糊塌子”最好是现煎先吃,这个东西凉了就不好吃了。

  从糊塌子”的做法和原料来看,这也就是老百姓的吃食而绝对不是大餐。过去的老北京做的“糊塌子”不但没有鸡蛋,就连白面也保证不了,棒子面里加上一点白面算是好的,因为棒子面摊出来的“糊塌子”硬。

  这个东西要夏天吃,因为这正是西葫芦下来的季节,做法简便快捷也是为了少受热天做饭的苦楚。

  糊饼:

  原料是玉米面,鸡蛋,韭菜,盐。

  把玉米面一边加水一边用筷子搅拌,面成颗粒状就可以,用手攥的时候可以成型的状态。

  韭菜切碎放油盐调制成馅。

  锅内放油,把和好的玉米面用手平摊在锅里,主意烫手。用铲子也可以,一边摊一边按平。如果用铲子,铲子要适当蘸点水。

  摊平后把馅也平摊在玉米面上,小火十分钟左右就熟了。

  馅料可以更丰富,比如放些虾皮等。如果放虾皮,虾皮一定要放油炒一下,否则会腥气。

  我有个朋友做“糊饼”放虾仁,蘑菇等很多的东西,我说这就不是“糊饼”了,这是中国式的“披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