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发生在汉孝文帝时期的事,中国自古有以孝治天下的传统,到汉朝更加提倡,所以汉朝皇帝的谥号前都要加一个“孝”字,表示自己是一个孝顺的皇帝。

  时代倡导什么就有什么事件应和。本篇故事就是得到最高层首肯以孝为本的民间故事。

  说的是陈地的一个年少寡妇,二八年华时出嫁,还没来得及有孩子。她的丈夫就被征兵出战,临行时对16岁的妻子说:“我这一出征,刀枪无眼,生死难料。幸运的是还有老母健在,你知道我没有其他兄弟,如果一旦我回不来。你肯赡养我的母亲,你的婆婆吗?”妻子并无二话,只一个字:“诺。”

  后来果不出所料,丈夫战死沙场,再也回不来。留下少妻老母,两代寡妇艰难度日。小妻子当初一个“诺”字,现在开始认真履行,那可是沉甸甸的一个字啊,她纺线织布,以供家用,对失去儿子的婆婆更加孝顺疼爱,两人相依为命,结下深厚的感情。小寡妇三年丧期已满,但丝毫没有再嫁的意思。

  小寡妇的父母眼看自己的女儿守孝三年期满,才19岁,所谓花样年华,还没有孩子,等于还没有开始真正的生活就已经结束,很是怜惜,就把女儿接回家中,准备为她再找个婆家嫁了,好让女儿过上正常寻常人的生活,也不枉活了一回。

  但小寡妇并不理解父母的苦衷,对父母说:“我听说:诚信是一个人的根本,信义是行为的准则。小女有幸离开父母的襁褓,接受您二老严格的命令,好生侍奉自己的丈夫。我丈夫临行的时候,嘱咐我赡养他的老母,我是答应了的。既然受人之托就要忠人之事,岂可以中途放弃!放弃托付那是没有信用,背弃死者那是没有道义,那是不可以的,难道你们不是这样教育我的吗?”

  一番义正词严的道理讲的寡妇父母一时语塞,父母是过来人,明知话是这么说的,但生活中总会有实际情况,知道一个寡妇,又没有儿子,其生活的艰辛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还是母亲转移寡妇的话题,从人之常情说:“我们是怜惜你小小年纪就守寡呀。”言外之意是寡妇难当啊,尤其是小寡妇,更甚者是没有儿子的寡妇。

  母亲不说还好,一说此言,更激起小寡妇的高义:“我听说:宁为义死,不为偷生。况且,赡养人家老母不能从一而终,答应人家诺言又不信守,这样何以存活于世!为人妻子,本来就该赡养公婆。我丈夫不幸早死,不能尽他为人子的孝道。如今你们又想让我离开,不去赡养婆婆。这不明摆着是丈夫不肖,才得使我不孝吗?一个不孝不信且无义的人,如何换能活在世上!”说着就要自杀,父母害怕了,再也不敢对寡妇提出嫁的事,含泪眼看自己孤弱的女儿又回到婆婆家,眼看着女儿一天天操劳,辛劳,苦劳,但女儿没有一句怨言。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28年,婆婆以84岁高龄寿终正寝,当年那个小寡妇也已经熬成中老年妇女,她变卖了田宅,埋葬了婆婆,一直守奉祭祀。

  这样的义行不是寻常人能说到就做到的,一诺千金,凭得可不是嘴上功夫,那可是靠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磨出来的,你能磨十年,二十年,但能磨一生吗?从一个花季少女一下子就磨到白发如霜,从初为人妇就当寡妇,一直到自己的天年。没有异常坚定的信念,没有特殊材料做成的身体那是熬不下来的。

  所以汉孝文帝听淮阳太守的奏报,深深感动,“高其义,贵其信,美其行”,派人送去黄金四十斤,表彰她的义行,赐号“孝妇”。

  都说寡妇难做,孝妇难当,自从汉孝文帝表彰了陈寡孝妇,经过历代统治阶级的不断推行,大力推动,历朝历代,陈孝寡妇式的寡妇不断涌现,呈风起云涌式发展,甚至到了为节妇而节妇,为孝妇而孝妇的地步,不知陈孝寡妇泉下有知,会对后世以她为榜样的同胞们作何建议?


  ◎卷四之十五 陈寡孝妇

  孝妇者,陈之少寡妇也。年十六而嫁,未有子。其夫当行戍,夫且行时,属孝妇曰:“我生死未可知。幸有老母,无他兄弟,借吾不还,汝肯养吾母乎?”妇应曰:“诺。”

  夫果死不还。妇养姑不衰,慈爱愈固。纺绩以为家业,终无嫁意。居丧三年,其父母哀其年少无子而早寡也,将取而嫁之,孝妇曰:“妾闻之:‘信者人之干也,义者行之节也。’妾幸得离襁褓,受严命而事夫。夫且行时,属妾以其老母,既许诺之。夫受人之托,岂可弃哉!弃托不信,背死不义,不可也。”母曰:“吾怜汝少年早寡也。”孝妇曰:“妾闻:‘宁载于义而死,不载于地而生。’且夫养人老母而不能卒,许人以诺而不能信,将何以立于世!夫为人妇,固养其舅姑者也。夫不幸先死,不得尽为人子之礼。今又使妾去之,莫养老母。是明夫之不肖而着妾之不孝。不孝不信且无义,何以生哉!”因欲自杀,其父母惧而不敢嫁也,遂使养其姑二十八年。姑死葬之,终奉祭祀。淮阳太守以闻,汉孝文皇帝高其义,贵其信,美其行,使使者赐之黄金四十斤,复之终身,号曰孝妇。君子谓孝妇备于妇道。诗云:“匪直也人,秉心塞渊。”此之谓也。

  颂曰:孝妇处陈,夫死无子,妣将嫁之,终不听母,专心养姑,一醮不改,圣王嘉之,号曰孝妇。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