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炎热,空气干涩。

  某山区,一个打麦场。

  十几个农民围在麦场四周,用原始的打麦工具,一下、一下敲打着铺在场上带着麦穗的麦秸。

  几个村干部站在场外指指划划说着什么。

  胖胖的劳队长和其他村干部走进打麦场,劳队长清清嗓子对正干活的农民叫道:“大家伙歇一歇,听曹支书讲话。”

  农民们竖起手中的工具,站在原地张望着村干部。

  “下午参观团和记者要到咱这儿来,大家可不要乱说。”劳队长对农民们说道,“该怎么说,请曹支书讲讲注意事项。”

  曹支书瘦高个儿,他瞥了一眼农民们,说道:“现在,许多地方都在放卫星,我们不能作别人的尾巴,所以,我在公社、县里也给咱们放了一个。县里、公社要把咱们这儿作为典型表彰,并要召开现场会,让各公社、各大队负责人来参观。省报也有记者要来,就在今天下午。”稍停,他严肃地说,“什么是卫星,就是我们种的麦子的亩产量要像卫星上天一样往上升。我特别要你们注意,不管实际产量如何,大家要统一口径,要按我说的对参观的人和记者说。好不好?”

  农民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你们中午加把劲,尽快把麦子打出来堆在一起,不要误了人家参观。”劳队长说罢,又挥手道,“其它场上打下的麦子一会儿也要运到这儿,运来后,你们帮着堆放。”

  “那我们午饭咋吃呢?”一农民叫道。

  “我现在肚子已咕咕叫开了!”另一农民说。

  “捎话,让婆姨娃娃把午饭送来。”劳队长摆摆手,叫道。

  黑压压的一群人围着打麦场。

  麦场中央堆着两大堆金灿灿的麦粒。

  曹支书站在两麦堆中间,一边鼓掌,一边说道:“欢迎县上、公社以及兄弟大队的领导和同志们来参观!”

  人群里稀稀拉拉地鼓起掌来。

  “我们刚看过的那两亩地果真能打出这么多麦子?”一位参观者看了看曹支书问。

  “哪还有假?”曹支书瞥了一眼提问者,接着道,“原来准备让大家参观没有收割的麦子,但那样看起来不直观。为了方便领导和同志们参观,我们就把麦子收割上场,现在打下的这两堆麦粒,就是那两亩田里种的麦子,每亩产量一万斤。”

  “一亩能产一万斤?”许多参观者瞪大了眼睛。

  “我说的没错吧?”曹支书看看旁边几个社员,问。

  几个社员连连点头:“对,对!”

  “我想知道,一亩地打一万斤麦子,靠的是什么?”一手拿笔记本,一手握笔的张光平静地看着曹支书。

  曹支书一时语塞,稍顿说道:“靠人定胜天,”旋即又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具体点。”张光又问。

  “具体,具体来说……”曹支书语无伦次,“我们放卫星,就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伟大胜利!”

  张光不悦,转而问劳队长:“社员们口粮如何?”

  “家家满仓满囤。”劳队长忙答。

  “那请你们带大家参观参观。”许多参观者七嘴八舌地说道。

  曹支书一怔,眨眨眼,接着道:“今天时间不早了,大家也累了,明天上午再看,如何?”

  “那好吧!”一位参观团的领导说,“明天上午到社员家里看看!”

  空气清新,太阳挂在半天。

  参观团涌到一个社员家里参观。

  简陋的窑洞,家贫如洗,惟有地上两口大缸格外醒目,缸里装满麦粒。

  一参观团成员说,这儿社员口粮问题解决的好,我们要好好学习人家的经验。

  一负责人咳了一声说,这儿的干部需要提拔一下,应把他们的经验推广开来。

  曹支书、劳队长闻言,喜形于色。

  张光摆摆手,说:“还没参观完呢!”说毕,他从屋角找来一个大盆,又在锅台上拿来一个大碗,旋即,一碗一碗把缸里的麦子舀在大盆里,还没舀到大缸深度的五分之一,就没有了麦子,张光揭起一张旧报纸,下面全是泥土。

  曹支书面如土色,劳队长张口结舌。

  参观团所有的人目瞪口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