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慧季女小传》失而复得

  金辉

  最初读母亲回忆录手稿,我就对外公所作的《长慧季女小传》心有好奇。外公李宝常先生乃文化大家,造诣精深,诗文精道,书法精湛,老人家为爱女书传,当会如何精彩呢?惜之皆湮没于岁月长河,惟有怅然复凄凄然……

  不意壬寅中秋前夕,荆州发来外公手稿图片,惊喜其为《长慧季女小传》之底本。华章失而复得,弥足珍贵;展读外公手书,感慨之至。承友人韩树春帮助辨识校勘文本,复之感言:五言歌咏,小传长叹,字里行间,尽显父女挚情,更有离愁别绪,殷殷瞩盼,依依挂牵,深蕴其间,让人于不知不觉中走进了那段战火纷飞、骨肉分别、家国忧患的难忘岁月!惟这诗行,吉光片羽,留存了沧桑浩史之一页,不禁让后来者生出无限的感动回味……

  长慧季女求学在外十余年矣丁亥夏五月归家小住月余后有河北之行赋此志别

  李宝常

  记汝降生日,我年未就衰。

  如珠获掌上,聪颖逾男儿。

  垂髫嗜翰墨,随口诵唐诗。

  六岁就外傅,上学喜不支。

  女诫篇篇熟,背诵无遗词。

  至性醇无比,况兼窈窕姿。

  七岁入小学,程级不参差。

  初中卒业后,救世思习医。

  征入同仁院,济众起疮痍。

  武汉将沦陷,院乃后方移。

  扁舟上西蜀,悬壶合川湄。

  劝我避寇氛,圅电交相驰。

  我虽苦跋涉,见汝慰心期。

  承欢时无几,怀归返故居。

  送我巴山回,依依难舍离。

  我谓暂时别,光复有晤期。

  忍泪强相慰,寸心更凄其。

  与汝分手后,道路苦梗塞。

  鱼雁渺难通,愁肠千万结。

  传闻合川城,倭寇势猖獗。

  半空飞霹雳,狂炸无休歇。

  汝遭无妄灾,衣履尽毁灭。

  只身渡嘉陵,萍踪感漂泊。

  渝城逢故人,畅聚慰寂寞。

  金生人中龙,求凰倩媒妁。

  笙磬喜同音,此身欣有讬。

  闺帏得师资,文字共商酌。

  昆明大医院,负笈关山越。

  寄砚方得所,深防寇逼迫。

  既移贵阳城,后迁永新郭。

  辗转莅闽天,轮到滕王阁。

  颠沛流离中,风欺并雪虐。

  艰苦虽备尝,勤修仍弗辍。

  苦心天不负,学成标高格。

  别家逾十年,旋归恣欢乐。

  况偕乗龙婿,品如玉之洁。

  老父笑颜开,精神愈矍铄。

  别久还故乡,悲喜热中肠。

  相逢如隔世,握手话沧桑。

  稚子皆长大,故容半凋丧。

  老屋遭兵燹,别墅未全荒。

  父女喜重聚,殷爱倏已忘。

  乃知天伦乐,千金不可偿。

  嘉汝贤且孝,喜我寿而康。

  惟时当长夏,炎旱憎骄阳。

  白日弄清泉,傍晚追风凉。

  亲友争相迓,薄酒话绵长。

  欢乐苦日短,如驰叹流光。

  河北音书至,殷勤馈修羊。

  千里应征聘,珍重理行装。

  汝岂愿远适,行止费思量。

  半为施仁术,半为谋稻粱。

  人生天地间,聚散洵不常。

  世事难逆料,后会真茫茫。

  但期汝与婿,相敬媲孟梁。

  不愿朱紫贵,只求姓氏扬。

  他乡好风景,报我字数行。

  见书如见汝,南北永相望。

  忍泪劝汝行,登舟后彷徨。

  汝行复踟蹰,含愁牵我裳。

  行行泪不收,我泪更汪洋。

  脉脉久伫立,汽笛声悠扬。

  图片12.png

       李宝常《长慧季女小传》手稿

  2022年9月初,表弟李雪君从荆州一藏家处发现一本外公手稿,先拍照几页发给我,即有《长慧季女小传》。手稿共140页,小传为其中两页。手稿当为外公晚年抄录整理的自己作品汇集,诗词曲赋、题跋文论达数百篇,珍贵十分。经友人李实商洽,购得手稿完整电子版。穿越七十年岁月,遗珠重光;积淀几代人情怀,诗书传家。本来适逢母亲一百零二周岁华诞,奈何老人时近生命终点,意识难以清晰感知面对。然则文脉传承,精神永光。思情切切的文字,生命力自在人心。“嘉汝贤且孝,喜我寿而康”,“见书如见汝,南北永相望”。遂将《<长慧季女小传>失而复得》连同“李宝常先生手稿集”转发亲朋师友,真情美文,传奇际遇,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收获赞叹纷纷,整理如下并致感谢——

  ·周红(总编辑):

  好珍贵!等《绿梳子》下次加印,可考虑补放入,如何?

  ·李昆堂(收藏家):

  同是遭动乱、灾难等等的破坏,老人家遗留下来的东西还是要比别人的多,这是文化底蕴丰厚的原故。这件诗稿就是明证。如果《绿梳子》有再版的机会,一定是要收入的了!

  ·成平(出版社社长):

  难得看到外公的精美五言!

  祖上的积淀是无形的力量!

  ·裴飚(书法家):

  太奇巧了!太难得了!!太珍贵了!!!

  集诗文、书法、历史于一体,且是自家先人的遗迹。 

  恰是:茫茫人生多遇歧路,冥冥天数自有安排。

  草草浏览了一遍。电子版字太小,随机放大看了几篇,非常棒!诗、联、文、赋俱佳,书法亦臻上乘!

  ·陈礼荣(主任编辑): 

  事奇诗奇人愈奇,

  读后感叹尽交集。

  百事史事倏尔过,

  唯祈太平无别离。

  ——捧读乡贤李宝常先生旧作底本一时不由百感交集。

  浏览一过,觉得确实非常珍贵!

  大约是老先生晚年自己抄录的作品荟萃。真是好!

  依此推断,老人家生前曾经打算将此付梓成书,后来心力憔悴,没有做成……想不到这珍贵的手稿竟然还留下了、且又保存得如此完好——天意、天意。造化而为之!

  ·李宏(总工程师):

  五言传记是教科书级的好文!在国家遭难、百姓颠沛离所大背景下,记述了爱女自幼聪慧,立志悬壶济民,求学不辍,终而学成报国的曲折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绵绵情意和深切期望。难得啊!望能传世,利益后人。

  手稿集太好啦,老天有眼啊!这么丰富,编辑整理出来吧,这可是无价之宝啊!

  ·慕弘(文化学者):

  好好好!!!珍贵至极!

  当好自珍藏,再作文章!!!

  ·蒋华(主编):

  我的天,这真是苍天有眼啊!

  ·高国庆(退休干部):

  珍贵史料!老人如有传记出版,当为湖湘文化赓续增辉。

  小字行云流水,柔中带刚,既有颜体风骨,又有汉隶意蕴。

  诗书双璧铸大家,荆楚名士堪称奇!

  ·孟晓霞(居士):

  不比琵琶行逊色耶!

  过去的人珍爱文字。

  外公诗文了得!

  ·徐畅(编辑):

  情真意切,殷殷老父心!

  失而复得,幸矣!

  ·曲振江(退休干部):

  小传似叙事诗,有《孔雀东南飞》之风。

  ·梁立刚(国企高管):

  “嘉汝贤且孝,喜我寿而康”……父因女淑慰心而康,女有父爱润心而秀。慈父孝女感天动地!

  ·马宝琛(学者):

  极珍贵的记录,五言长咏,老外公述掌上明珠、令堂大人之事,之中至情可现!

  手稿要细细整理!

  ·郭华(书法家):

  外公75年前写传,老母百岁后重见;惊喜之余忆战乱,情深意切惜今天。

  ·季小棠(电视编导):

  真是别致!书香传家,令人艳羡。

  ·张子君(公务员):

  诗书传家瑰宝,真情感人至深。

  ·张丽钧(中学校长):

  哇!老人家情真词雅,读来令人感佩不已、唏嘘不已啊!价值连城!

  ·李秋生(大学教师):

  这个太珍贵了!那字也太漂亮了,大家!

  ·朱正怀(军休干部):

  尊外公的遗作已经超出了家庭记事的意义,这是民族、国家历史记忆,是通过家庭亲情、父女情深反映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情感意义、史料意义、文化文学意义都是超凡的。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看后深受教育。

  ·杨兴富(收藏家):

  我研究了一辈子的古籍善本和湖北古文献版本,乡贤李宝常的手稿本还是第一次见到,我刚转发给我的恩师、国家图书馆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古籍善本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李致忠先生,他说民国时期的稿本已很珍贵了,宝常先生虽不是国家名人,但与张大千过从甚密,也算是地方一界名流了,值得收藏研究,绝对可以收录湖北和荆州的地方文献书目的。要是荆州档案馆或图书馆收藏进来,绝对是镇馆之宝。

  绩老的篆隶成就,放在民国法史中,有别于传统书家曾熙与李瑞清。如同宋四家中之黄庭坚。蕴藉中见金石气,非常含蓄内敛,温润如玉,非深谙佛法不得此!他是真正得道高人,值得认真研究。荆州文化领导如能推出专题展,并同时召开研讨会,将是湖北乃全全国书坛的幸事、大事!

  ·张俊(文化学者):

  过去,宝常公的资料面世少,宣介也就不够,慢慢来,坚持做。学他的名士风范,诗词、篆刻、书法审美与技巧,丰富荆州传统文化,影响后来者。

  ·王南(教授):

  李宝常先生的手稿字迹清晰,辨识不难,颇多妙句。

  性情沆瀣竟忘年,

  击节高歌惊四筵。

  踏月桓山同此乐,

  大呼前辈李青莲。

  ——这个场景太亲切啦!

  ·郁龙(书法学博士):

  大家!诗文书法都是一流。

  ·李西岳(作家):

  诗书俱佳,弥足珍贵,尤其书法水平不逊近、当代名家,可供习书者当书札名帖临摹,已收藏。

  ·韩树春(学者):

  为兄称庆,真是沧桑倍历,遗珍善存,得之幸甚,苦心终不负啊!

  拜览一过,诗词题跋,联曲文论,手稿内容非常丰富,妥善整理,于文于史,垂范后学!真善莫大焉!

  ·杜兰弟(退休干部):

  孤件重光,人世奇缘。敬贺喜贺! 

  老人家当年领袖荆楚文坛,交友古蜀二张,人中龙凤。尤惊临湖一跃,成又一千古绝响。钦佩卓越洞见,常思惆怅,不由唏嘘长叹不已。

  ·韩爱果(美籍教授):

  祝贺金兄喜得如此传家珍宝!精神无价,滋养万世。

  最后摘录“李宝常先生手稿集”中的二联一诗,以飨读者:

  代家兄笙舫联:

  宋玉宅,屈原居,孟嘉台,仲宣楼,轶事耀篇章,名区从古因人重。

  杨柳风,芭蕉雨,梧桐月,梅花雪,天然成画本,好景随时待我临。

  自撰堂联:

  从数千里东西南北遍游而还,往事足系人,把过眼云山,都付与一囊诗草。

  自七八年险阻艰难备偿以后,看风犹识我,问故园烟月,尚留着几树梅花。

  感赋

  浮生朝露著轻尘,

  珍重残年自在身。

  贳酒难求千日醉,

  卖文何济一家贫。

  偶临书画酬知己,

  爱听笙歌隔比邻。

  莫谓沉忧清兴减,

  梅花雪里见精神。

  

 图片13.png

  唐山交通大学  

  唐山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时称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英文名: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直译:中华帝国铁道学院),后迁唐山,更名为唐山路矿学堂。该校先后定名为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交通部唐山大学、唐山交通大学、交通部第二交通大学、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国立唐山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等,一般习惯上称为唐山交大。1971年迁往四川,更名西南交通大学。

  1916届毕业生茅以升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优异考试成绩,为所有唐山交大学子获取了免试入学攻读研究生的资格,从此唐山交大在国际声名鹊起,被誉为东方康乃尔。1916年中华民国教育部举办全国74所高等学校作业成绩评比,该校以优异成绩荣获全国第一名。

  唐山交大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唐山交大是培养中国近现代发展史名人的摇篮,其学子创造了上百项全国第一。它还是中国著名大学(研究院)的渊薮,孕育了多所亲缘高校。唐山交大作为中国近代土木工程、矿冶工程、交通工程教育的发祥地,为中国的近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该校先后培养出73名国内外著名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9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4名、中央研究院院士6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3名、英国皇家建筑学院院士2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名。著名校友有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杨杏佛、黄万里等。茅以升曾四次出任交大校长。

  抗战时期唐山交大南迁湖南湘潭,复至贵州平越,1944年底迁重庆,1946年回到唐山校园。1948年11月至1949年6月,学校曾暂迁上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