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十任总参谋长杨得志(二)

  四、率一个团顶住了敌三个师和数架飞机的凶猛进攻

                       e23f4d71bde59fe851de1e374d6bc7c8_87296653eae3b751.jpg

一九三四年春,杨得志接替周震国任红四军一师红一团团长。红一团是一支有着光荣战史的队伍,它的前身是黄公略同志领导的红三军第一纵队。红一团所属三个营的装备不错,战斗力也比较强,是红一师的主力。

  红一团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打了不少硬仗、恶仗、苦仗。其中在福建建宁三甲掌的战斗尤为艰苦。那天傍晚时分,李聚奎师长向杨得志交代任务:“现在敌人有三个师的兵力在三甲掌一带活动。

  你马上带部队行动。要抢在敌人的前面,占领三甲掌,并且要坚决守住。”杨得志说:“你放心吧!”便走了。

  回到团里,杨得志和符竹庭政委简单地交换了意见,决定自己带二、三两个营先行,一营殿后。这时天已完全黑了,而且下起了毛毛雨,长满苔鲜的道路,泥泞滑溜,更为难走。但因为不知道敌人是否已经占领三甲掌,部队先进的速度一点也不敢放慢。不少同志摔倒了爬起来,带着满身的泥水拼命往前赶。人家知道,如果敌人先我登上三甲掌,以我们一个团的兵力攻击敌三师之众、困难是显而易见的。战前吃点苦受些累,战时便可以少流血,这是大家熟知的经验。

  离三甲掌约几十里路,前方突然显出了微弱的灯火,三甲掌上繁茂的树林在风雨中摇动着。“是不是敌人呢?”杨得志密切地注视着这一动向。三营长尹国赤几乎是伏在他的耳朵上,轻声却掩饰不住内心的紧张问道:“怎么办?”部队仍在行进,黑夜中看不清同志们的神态,但从突然变轻了的脚步声中,杨得志知道大家也都发现了面前的情况。杨得志感到上百双眼睛在望着他,上百颗跳动的心在等待着他的决定。

  杨得志又望了下三甲掌,树林中虽然没有人的影子,但灯光说明敌人离此地已经不远了。他们是已经宿营,还是正在攀山,一时难以判明。此时此刻,只能作最坏的打算,充分发挥我军近战夜战的优势,准备和敌人拼搏!杨得志果断地对尹国赤说:“运动要肃静迅速,如果敌人先我占了山顶,打响后要果断勇猛,夺取山头,集中全力把敌人赶下去,把他打远、打散,使他无力组织反扑。敌人没有准备,又是夜里,只要把他们打懵.......”杨得志的话没讲完,尹国赤便说:“明白了。你和二营的速度也要快,不然......."“你放心。"杨得志截断他的话说。尹国赤一转身走了。尹国赤是位清醒机灵、能攻善守的指挥员。杨得志了解他、信任他,但仍为他担心,因为山上的情况谁也不清楚。

  接近三甲掌山脚,三营全部散开卧倒在泥水中匍匐前进的声音,溶汇在沙沙的细雨声中。“上!”随着尹国赤同志压低嗓门的一喊,三营的战上们一跃而起,往山上扑去。杨得志和二营营长陈正湘同志带二营紧紧追赶。红一团完全占领了山顶,并没有发现一个敌人,连在山下看到的灯火也没有了。

  尹国赤一边擦着脸上的汗水和雨水,一边笑着对杨得志说:“鬼晓得是怎么搞的,我还打算给敌人拼一下哪!”杨得志知道现在还不是高兴的时候,便对他和陈正湘同志说;“根据刚才的情况,敌人肯定离我们不远了。要赶快构筑工事,天一亮他们要进攻的。”

  三甲掌是一座土石山。那时候部队装备很简陋,每个连只有几把挖工事的铁锹,连十字镐都没有。山地很坚硬,单靠铁锹,挖工事很困难,但是同志们知道,今夜挖不好工事,天一亮就难以对付敌人的攻击。杨得志想到李聚奎师长讲的,附近有敌人三个师的兵力,更知道工事的重要。杨得志对三位营长说:”要从山腰往下上修,修几层。卧沟、跪沟都要搞好,天亮后还要砍些树木加固,铁锹不够用,动员战士们用刺刀挖。”红一团在山上干了整整一夜。

  拂晓,天晴了,杨得志才看清三甲掌的面貌。三甲掌山不大,尖尖的,有四五百公尺高,山上有此密疏不一的树木,地面上杂草丛生,藤萝缠绕,坑洼不平,不少地方积满了雨水,红一团刚挖好的工事里也到处是泥浆。山虽然不大,但地势比较险要,周围是一大片方圆四五里地的平川,显然是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如果敌人先占领了山顶,以我们一个团的兵力想攻下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杨得志和符竹庭政委围着山转了一圈,检查了部队的工事,回到刚在一个深坑上面架了一点树枝的棚子——团指挥所,刚端起饭碗,敌人的飞机来了。

  第五次“围剿”,敌人改变了过去长驱直入的战法,采用了碉堡推进,步步为营的堡垒主义新战略。蒋介石调动了五个空军大队,配置在南昌、抚州、南城。飞机数量之多,是过去几次“围剿”所没有的。四、五架敌机围着三甲掌盘旋。他们欺负我军没有高射炮,飞得很低,气浪掀动山上的树叶哗哗作响。飞机没有投弹,看来是侦察性的。

  看山下,虽然暂时还没有敌人,但杨得志知道一场不可避免的恶仗就在眼前。红一团在敌机轰鸣声中匆匆吃了点饭,战斗便开始了。

  敌人先用飞机轰炸,同时配合炮击。一刹时,整个山顶随着炮弹的爆炸,断木碎石横飞直泻,土块泥浆劈头盖脸地打来,红一团指挥所的小棚子着火了。整个部队荫蔽在工事里,敌机和炮兵轰炸了大约半个小时,敌步兵开始行动了。从山上望去,黑鸦鸦的一片,在稀疏的炮声掩护下向我军冲来。

  杨得志到最前沿的三营阵地,见尹国赤同志同战士一样,斜卧在满是泥浆的工事里,他也感觉到眼前形势的严重。他说:“团长,今天这个仗怕是不那么好打哩!”杨得志说:“重要的是信心,敌人虽然多,但我们地形好,在兵力配备上你要小心些,不能硬拼。” 尹国赤点点头说:“还是得靠近战,两军混在一起,他的飞机大炮也就没得用了。”

  杨得志到二营,见陈正湘同志正带领战士们在加固工事,好象他们面前没有成群的敌人在进攻一样,十分沉着。作为一个指挥员,看到同志们一个个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虽然面对强敌,内心也是踏实的,敌人很狡猾,在指挥上也是费了一番脑筋的。当他们的步兵接近我们山脚下时,七八架敌机飞临我们的上空。飞机疯狂地吼叫着,炸弹成串成串地落下来。阵地上巨石迸裂,断木横飞,浓烟和尘土织成一道道灰幕,能见度很低。杨得志和政委符竹庭同志几次被断木打倒,身上盖满了树枝泥土。

  战士们打得真英勇。敌人几次攻上山顶,硬是被赶了下去。当然,红一团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太阳偏西时,三个营的营长先后向杨得志和政委报告部队的伤亡情况。他们虽然带领部队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但对这种与强敌拼消耗的打法,很有意见。

  其实,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红一团对上面的指挥一反过去毛泽东同志提倡的灵活打法,早有感触。但居于团这一级领导岗位,对中央路线上的变化了解很少,而且那时“左”倾路线的领导者,在部队中推行“无情打击”的斗争方法,压制着不同意见。三位营长的意见虽然是对的,但我们只能让他们考虑在当前的情况下如何完成任务。我们的干部、战士都是好同志,尽管有看法,有意见,但对上级交代的任务,哪怕是极为艰巨,也没有二话。我们一个团在三甲掌阻击敌人三个师的战斗,打了几乎一夜一天。

  傍晚,红一军团二师从红一团左翼出击,一师的其他部队从右翼出击。红一团从正面往下压,才把敌人打下去。三甲掌战斗红一团损失不小,但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战后,红军总政治部报纸上登载了红一团的战绩。从此,红一团更有名了。


  五、突破乌江天险

  1934年11月,红军在长征中血战湘江,损失惨重,全军由8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担任全军后卫的红34师,所剩无几。虽然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被突破,但局势并没有缓解。吴奇伟、周浑元、薛岳等蒋介石的精锐部队紧追不舍,湘、粤、桂等地军阀处处设防,数十万大军像黑云一样压向疲惫的红军,局势万分危急。

  生死关头,毛泽东改变了中央红军到川黔湘边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避开蒋介石布下的口袋阵陷阱,率领红军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发。蒋介石急令数十万大军扑向乌江,企图消灭红军于乌江边。于是,乌江成为决定红军命运的“生死江”,危难中,先遣团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团长杨得志受命率部强行突破乌江,为全军开路。

  这是一场比拼速度的战斗。红军和蒋介石的兵力谁先到乌江,谁就获得了胜利。杨得志率先遣团拼命开赴乌江。当时,贵州细雨小雪连绵不断,落地结冰,路面像泼了一层桐油,当地群众称“桐油凌”。一路行军,官兵不知摔了多少“桐油跤”,但行军速度不但没有减慢,反而加快了,官兵们白天走,夜间走,急行军转为强行军。经过几天几夜的强行军,先遣红1团抢在国民党军主力之前到达乌江渡口──龙溪。

  乌江,水深流急,白浪滔天,吼声惊人,两岸几百米高的大山,刀削一般直耸云天。对岸有当地军阀侯之担一个团凭险防守。杨得志迅速集中全团枪、炮向对岸敌人开火,敌人山顶工事飞上了天,残敌退往山后。敌人被暂时压了下去,但渡江成了难题。船被敌人破坏,连块木板也难找,船渡不可能了。架桥,没材料;凫水,湍急等于白送死……渡江方案一个个提出来,一个个被否定。官兵拼命抢来的时间,在江边一分一秒地消耗着。关键时刻,杨得志发现江中漂着一根竹子。他和政委黎林商量,用扎竹排的方式渡江。竹排扎好了,全团选了8名水性好的勇士先行试渡。

  10米、15米,竹排在波峰浪谷中前进。突然,一个小山似的巨浪向竹排凶猛地扑去,勇士全部被水吞没。转眼间,又从水中冒出来。“啪”的一声,竹排又撞在礁石上,接着又被激流卷到漩涡中。竹排翻了,8名勇士被漩涡卷走,全部牺牲。杨得志在悲痛中组织第二梯队渡江。这次他们在竹排上绑了扶手,并在下游水流较缓的地方选择了渡点。十几名战士前仆后继,又冲向凶猛的乌江。“砰!砰!砰!”对岸重新反扑回来的敌人,发现了渡江的红军第二梯队,疯狂阻击。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和急流中,拼死向前,一个个竹排像箭一样飞向对岸。红军官兵冲上了对岸,爆炸声、喊杀声,震撼山谷。乌江天险被突破。先遣团顺利过江,红军主力顺利过江。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后,犹如“迅雷”轰顶,不知所措。杨得志率领红一团又“疾风”北上。


  六、 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大渡河这道天然屏障,横亘在红军的面前,挡住了红军长征的去路。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条支流,传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领袖石达开,全军覆没在此地,蒋介石梦想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他接受了乌江行动迟缓的教训,严令薛岳、周浑元、吴奇伟数十万大军火速扑往大渡河。电促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死守大渡河所有渡口。

  红军先遣部队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在离大渡河80多公里的村庄,向先遣团长杨得志下达了强渡大渡河的命令,刘伯承、聂荣臻反复强调3个字:“抢时间!”的确,甩掉蒋介石数十万大军,需要抢时间;出奇制胜,强渡大渡河需要抢时间,使红军转危为安,也需要抢时间。杨得志向全团指战员说:“时间就是生命,红军决不是第二个石达开。”天下着瓢泼大雨,道路泥泞不堪,杨得志带领全团官兵冒雨强行军70多公里,一口气赶到了大渡河渡口安顺场,迅速投入战斗。敌人在我岸一方的两个连被全歼。在渡口,战士们缴获了一条船,这是敌人自留的运输船,后来成为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唯一渡船。

  大渡河像怒吼的凶神,四五公里外都能听到河水的涛声。安顺场两岸是高山,河宽300多米,水深十多米。湍急的河水,碰上礁石,卷起冲天白浪,架桥、凫水都不行。河对岸有敌一个团死守,过河难过登天。党中央显然也意识到了渡河的难度,在命令红一团强渡大渡河的同时,又命令红四团在大渡河上游强夺泸定桥。

  杨得志深感责任重大,他决定成立渡河奋勇队,拼死强渡。17名勇士组成的渡河奋勇队每人一把大刀,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枚手榴弹,在熊上林队长的带领下整装待发。杨得志在向17名勇士交待任务时,仍突出个“快”字:“快速渡河、快速上岸、快速占领岸头阵地。”他用期望的口气说:“同志们!红军的希望,就在你们的身上。”勇士们发誓:“坚决渡过河去,消灭对岸敌人。”唯一的木船载着勇士和船工们像离弦的箭,射往对岸。杨得志在望远镜中关注着勇士们。突然,敌人碉堡中,喷出一道道火光,一名勇士负伤,杨得志大声呐喊:“给我开炮!” 红军神炮手赵成章几发炮弹就让敌碉堡飞上了天。红军机枪、步枪一齐开火,掩护勇士向对岸逼近。木船在波涛中奋进,船工和勇士们一桨一桨地拼搏。突然,敌人一发炮弹落在了船边,掀起一个巨浪,小船一阵剧烈地晃动。刚平稳下来,又碰在一块大礁石上。尔后,猛烈地旋转起来,向漩涡中滑去。杨得志的心随着小船颤动起来,千钧一发之际,几名船工跳入水中,拼命地用背顶着船,另外的船工和战士奋力撑篙,船终于脱离险境,驶向对岸。勇士们顶着敌人的弹雨冲上岸去。冲锋枪子弹、手榴弹一起飞向敌阵。短兵相接开始了,大刀飞舞,短枪连击。阵地上的敌人被击溃了,大股敌人又从邻近的小村中向勇士们蜂拥而来。杨得志在望远镜中看到后,挥臂猛喊:“给我猛轰!给我猛打!”炮弹、枪弹掠过河面向敌群飞去。

  敌人的增援被打退了,岸头阵地巩固了。红军大队人马陆续过江。大渡河强渡成功,有力地配合了红四团抢夺泸定桥,使红军在长征路上又一次转危为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