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八任总参谋长周恩来(五)

  三、总理轶事

  7、一顿饭付三次款

     

1960年代,有一次周总理陪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杭州,即将离开那天,周总理说此次随行人员很辛苦,要请大家去楼外楼吃个饭。楼外楼饭店的员工听说总理要来都很兴奋,精心准备拿手菜,把面朝西湖的餐厅打扫得窗明几净。

  中午,周总理和随行人员来到了楼外楼就餐,他热情地与大家碰杯,感谢他们圆满完成了这次接待任务,还向随行人员热情介绍西湖醋鱼、油爆大虾、叫化鸡等特色菜,大家吃得兴高采烈。

  饭后,周总理叫秘书去结账,浙江省的同志忙说:“饭费不必总理付了,由我们地方报销吧!”总理听了说:“今天我请客,当然我付钱啰!”饭店员工知道若不收钱总理会生气,就只收了10元钱。周总理说:“这许多菜,10元钱怎么够?一定要按牌价收足。”经理和厨师商量了一下,又多收了5元钱,不料总理有些生气地说:“我请客吃饭也要和一般顾客一样付钱嘛!”最终,饭店又加收5元。

  谁知事情还没结束。1小时后,机场来电话通知饭店,说周总理临上飞机前又留下一些钱付饭费。捧着周总理留下的饭费,饭店员工被感动了。大家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听从总理按价收钱的吩咐,把当天午餐按照牌价单算了一下。大家给总理写了份详细报告,并附上清单和多余的钱,一起寄回了北京。


  8、智取九龙杯

  a17d13a8afea4bd0002d05738d6ea2a.jpg

1971年3月25日下午,一架波音飞机从北京飞抵上海,这是为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国务委员会主席齐奥塞斯库即将进行访华活动“打前站”的一个工作小组,总共27人。他们的具体任务是对齐奥塞斯库访问上海期间的食宿、交通、安全、医疗等事务做全方位的了解和安排。

  当晚7点钟,该工作组的27名外宾在衡山俱乐部品尝到了他们称为“出生以来所吃到的世界上最美味的菜肴”,一顿甚为丰盛的宴席。不料,席间竟出了一桩绝对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只珍贵的九龙杯失踪了。

  这套用特殊原料与精湛工艺由名家制作的珍品中的珍品而独一无二、有国宝之誉的九龙杯,只有在国宴或者招待重要贵宾的宴席上才可以使用。

  原来,坐在B桌上的一位外宾从一开始就对九龙杯显示出浓厚的兴趣。九龙杯的珍贵与神奇使这位外宾惊喜着迷,爱不释手。酒过三巡,他佯装醉意,竟顺手牵羊将一只九龙杯塞进自己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此意外的举动立即被服务员察觉。但考虑到外事接待的友好气氛,又不便当场揭穿或索取,左右为难,究竟该怎么办呢!

  当时,周恩来总理也在上海。于是,上海接待外宾的负责人立即将九龙杯被“窃”事件向总理作了汇报。周总理回答说:“九龙杯是国宝,一只也不能少,一定要追回。但有个前提是:在不伤感情,又不影响国与国的友好关系的情况下追回来。”他又接着问:“今天,你们为这位贵宾安排了什么活动?”接待贵宾的负责人回答:“宴会结束后去上海杂技厅观看杂技表演。”

  周总理听后很坦然地笑了笑:“这不是很好吗。”此时,机敏聪慧的周恩来已经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于是,他口授机宜,如此这般,一一作了安排。

  夜色朦胧,华灯初上。上海杂技厅里,座无虚席。最后压轴的杂技节目是魔术。只见魔术师在红布铺的台上摆着3只金光闪烁的九龙杯,右手高举一把“手枪”,只听得枪声一响,台上的九龙杯只剩下两只,另一只九龙杯已不翼而飞。正当观众惊讶地寻思,那只九龙杯究竟飞到哪里去了时,只见魔术师已走下舞台来到前排贵宾席前,彬彬有礼地请求那位外宾打开时刻不离身的公文包,轻而易举地取回了那只珍奇的九龙杯。全场观众席上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被蒙在鼓里不知底细的观众以为这真是一个高超的魔术节目,还真认为九龙杯是被魔术师神奇地“变”到那位外宾的公文包里去了,一个个激动得狂欢不已。

  而那位颇有身份的外宾只好强装着一副尴尬的“笑脸”,实在是出于无可奈何。

  九龙杯就这样在周恩来的锦囊妙计下失而复得了 。周恩来智取九龙杯成了我国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


  9、带头平坟

  周恩来响应国家平坟还耕号召,1952年就计划平掉老家淮安的祖坟,历时13年。期间虽然遇到八婶母杨氏等亲属的强烈反对以及地方政府的冷处理,但他平坟的态度却一次比一次坚决,直至最后将祖坟平掉。

  1952年底,周恩来让警卫干事王雨波将八婶母杨氏护送回淮安。王雨波向周总理写了报告,关于祖坟地的内容有:“把老太太送到家后,第二天(元月一日)上午见了县长赵荣洲县府秘书长张文高,向他们传达了总理的指示:”家里的坟地如果能种,而群众要求要分,可让群众分去耕种。”

  1958年6月29日,周恩来写信给当时的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转淮安县委,有关祖坟的内容是:“还有,我家有一点坟地,落在何方,我已经记不得了。如淮安提倡平坟,有人认出,请即采用深葬法了之,不必再征求我的意见。我先函告为证。”

  1965年,周恩来安排适合的亲属专程回淮安,并敦促淮安县委和家乡的亲属平坟。1965年,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同弟弟周恩寿商议平坟一事。因为担心乡亲们想不通不肯平坟,于是决定派一位亲属前去做工作并督办此事。周恩寿自告奋勇,极愿前往。但是周恩来没有同意,他说:“你的身份不同,是周恩来的弟弟……你回去后,省里、县里都要接待你,既影响人家工作,又造成浪费。”见弟弟没有异议,周恩来便说:“还是等在西安的尔萃回去办吧,他母亲在淮安,是探家,不会惊动地方领导。”1965年春节前,侄子周尔萃回乡探亲,周恩来将这个任务郑重地交给他,并明确交代:棺木要就地下沉一米以下,做到不影响机耕。

  周尔萃回到淮安后,首先将周恩来的意见转告给了哥哥周尔辉和嫂嫂孙桂云,然后又向淮安县委作了汇报。农历除夕,周尔萃、孙桂云以及30多位当地生产队的农民,来到周恩来祖茔地,平掉了坟头,深埋了棺木。

  周恩来后来得知后非常满意,从工资中拿出70元钱给生产队寄去,汇款人一栏里端端正正地写上“周恩来”3个字,在附言一栏内还有几行清晰的小字:“此款支付生产队平坟工资和赔偿青苗损失费。”

  1942年7月10日,周恩来父亲周贻能去世,7月18日,周贻能被安葬在沙坪坝小龙坎伏园寺墓地。

  1952年2月,周恩来出访亚非11国后途经重庆,时任市委书记任白戈向他汇报了拟把小龙坎墓地扩建成一处革命公墓的想法。周恩来当即明确表态:“两位老人(周恩来的岳母、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也安葬在这里)的墓地是我私人墓地,不能称为公墓。如建公墓,我的父亲和岳母应该从墓地移出火化,平坟还耕。”

  1958年11月,周恩来委派办公室主任童小鹏等前去重庆,并交代说:“老人的坟是我私坟,不能放在革命公墓。现在都提倡死后火化,不占地,坟墓也没有再保留的必要,应平掉深埋,让出这块地。”童小鹏来到小龙坎伏园寺公墓后,让工人把离该墓地约30米远的一块水田里的水放干,挖出一口5米深的墓坑,然后一一挖开坟墓,从墓穴中挖出棺材,再用卡车送到火葬场开棺火化,将骨灰装入罐子中,并写上死者的姓名,最后运回墓地放入坑中,盖上石板,填土夯实,放水还原,未留下任何痕迹。

  此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平坟还田”运动。

10、关怀革命后代


      f4f45109044870a3c0bfb2ea7f688e3.png      

                                 周恩来在莫斯科养伤时看望烈士后代

  周恩来一生没有自己的后代,但他和邓颖超十分关怀革命后代,在很多革命烈士的后代身上倾注了父母般的关爱。

  李鹏是李硕勋烈士的儿子,也是周恩来、邓颖超的义子。1928年,李鹏出生于上海,他的父亲李硕勋时任中共浙江省代理书记、浙江省军委书记,母亲赵君陶也是中共秘密党员。1931年9月5日,李硕勋因叛徒出卖被捕,在海南海口市英勇就义,年仅28岁。父亲牺牲时,李鹏和母亲已离开上海到香港居住。噩耗传来,赵君陶悲痛欲绝。由于在香港举目无亲,党组织也遭到严重破坏,没法与党联系,她只好擦干眼泪,带着3岁的儿子辗转回到四川成都娘家,一住就是7个年头。

  1938年底,和党组织失去联系多年的赵君陶突然接到地下党组织的通知,说有一个客人要见她。原来,来人是邓颖超,她是受周恩来的委托,前来接赵君陶和孩子去重庆的。周恩来见李鹏平安来到自己身边,十分高兴,将李鹏搂在怀里,说:“你父亲牺牲后,你和你妈妈吃了不少苦头。当时,我和你邓妈妈一到武汉就到处派人找你们,但终因敌人封锁太严未能找到。如今好不容易找到,我想收养你为义子,不知你意下如何?”李鹏一听,高兴得跳了起来:“周爸爸好,周爸爸好!”说着,一头扑进周恩来怀里。

  当时,国民党正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国共关系十分紧张。为防止发生意外,中央决定将在重庆的一部分家属和工作人员撤往延安。周恩来原本想送李鹏去苏联莫斯科学习,但那条线路被新疆国民党反动军阀盛世才封锁出不去,只好先决定将李鹏送到延安。周恩来语重心长地对李鹏说:“你妈妈在重庆隐蔽很好,不准备撤离。为便于日后开展工作,我决定让你和其他孩子一道去延安,你看这样行不行?”李鹏来重庆已经好几个月了,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知道延安是革命圣地,是毛主席、朱总司令住的地方,于是毫不犹豫点点头。

  在等待延安通知的日子里,一有空,周恩来就让李鹏念《新华日报》,李鹏平时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坐着学习时喜欢弯腰驼背。有一次,他在房间做作业,周恩来看见他弓着腰,于是便上前重重地拍了一下他凸起的背,说:“看你又驼背了,挺直身子多好,老毛病总是纠不过来。”打那以后,周恩来只要看见李鹏弓腰驼背,就会伸手纠正他。时间一长,李鹏的坐姿有了明显改变。在重庆等了一个多月后,李鹏等启程去延安。

  1943年春,李鹏听说周恩来和邓颖超回延安参加党的七大,于是步行5公里,来到枣园驻地向周恩来汇报了自己在延安的工作学习情况。周恩来勉励他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努力工作学习,做国家栋梁之才。1945年,李鹏接到组织上让他去前线接受锻炼的通知。临行前一天,他去向周恩来夫妇辞行。这时,李鹏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周恩来得知后,高兴地说:“你入党这是件好事,说明你在不断进步。但是光在组织上入党还不够,还要从思想上入党,才能像你父亲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这次去前方,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你一定要有思想准备啊!”临行前,邓颖超关心地说:“你从重庆带来的那床棉被子,大概已被蹬破了吧?我们有一床2斤重的新丝绵被,是你周伯伯托人从新疆搞来的,给你带去用吧。”李鹏见周恩来夫妇盖的还是一床旧棉絮,说什么也不肯要。周恩来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你年纪还小,丝绵被子轻行军打仗好背。快听你邓妈妈的话拿去吧!”就这样,李鹏带着长辈的关爱踏上了去前线的征程。

  1947年,李鹏到哈尔滨工作,后在周恩来的亲切关怀下,被送去苏联留学。在苏联,李鹏选择了莫斯科动力学院水力发电系,他没有辜负周恩来的殷切期望,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后来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任国务院总理。

  孙维世的父亲孙炳文是周恩来的早年战友,1927年在大革命中牺牲,当时孙维世才5岁多。后来,孙维世兄妹四个在母亲任锐的艰辛抚养下长大,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那年,孙维世跑到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申请要去延安,可谁也不认识她,只有16岁的孙维世一个人站在门口哭得很伤心。后来周总理回来了,他不但认了孙维世为干女儿,后来还一直把她带到延安。1939年,周总理因为手臂受伤要去苏联治疗,孙维世得到毛主席的批准后也一起去了,后来,她就留在苏联学习了六年多戏剧,新中国成立后就回国了。

  孙维世和周总理与邓大姐的感情非常好,1950年孙维世独自在西花厅布置为干爸干妈庆祝银婚纪念日,令周总理和邓大姐非常感动。

  在以后的十几年,孙维世和周总理与邓大姐的关系一直很紧密,经常到西花厅看望周总理和邓妈妈。那些年,孙维世给周总理的邓大姐写过很多信,在信里,她称他们为“亲爱的爸爸妈妈”。

  尽管周总理和邓大姐十分喜爱孙维世,但在文革中也没能保下这个烈士的后代,因为江青、叶群拼命要往死里整她。1967年12月,公安人员闯进了孙维世的家,先是以“特嫌”的罪名逮捕了她的丈夫金山,后来把孙维世也关进了监狱。孙维世在牢房里一直戴着镣铐,还经常遭到毒打。孙维世是在1968年10月4日被迫害死的,她死在监狱中,停止呼吸时还戴着镣铐。当周总理和邓大姐听到孙维世去世的消息后十分难过。

  李湄是李少石烈士的女儿,周恩来是在1942年8月认下李湄这个干女儿的。那年,周恩来调李湄母亲廖梦醒协助宋庆龄恢复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廖梦醒带着李湄和叶挺的夫人李秀文及其女儿杨眉一同从澳门到了重庆。在廖梦醒和李秀文抵达重庆后,周恩来当即在曾家岩50号宴请她们,当时两位母亲带着两个女儿一起去了。见到周恩来后,李湄和杨眉亲热地叫了一声周伯伯,周总理则一手一个拉着她们,高兴地说:“叫干爹吧!”就这样,李湄和杨眉就成了周总理的干女儿,虽然当时邓大姐不在重庆,但她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两个女孩儿的干妈。

  1945年10月8日,曾经担任过周恩来秘书的李少石同志在重庆遇害,周总理闻讯后立刻把烈士的妻子廖梦醒和女儿李湄接到红岩村的八路军办事处住了一段时间,他和邓大姐把这个失去父亲的烈士女儿当成自己的孩子,无论在生活上和政治上都给予了极大关心。为了鼓励失去父亲的李湄在学习和生活上有更大的进步,那年11月,周总理给她题过一幅这样的字:

  自力更生,前程远大!

  给李湄干女

  周恩来

  十一、十八

  李湄和妈妈在红岩村住了一段时间,不久她们去了香港与何香凝老人会合。

  1949年4月,何香凝在女儿廖梦醒的陪同下,带着外孙女李湄和孙子廖蒹、廖晖(廖承志的两个孩子)从香港来到解放后的北平,当时,廖承志本想送李湄到苏联去学习,但李湄一心想参加革命,后来就去了华北大学的一个政治训练班。当这个班毕业夏季时,正赶上南方一些城市陆续解放,因此学员们都积极要求南下。当时,李湄也想到南方去,可她妈妈正陪着邓大姐在上海接宋庆龄准备来北京参加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她一时无法征求妈妈的意见。着急的李湄想到了干爹周恩来,就给他写了一封信。周总理见信后,当天就给李湄回了一封信,表示了自己的意见。信中说:

  李湄:

  七月二十三日来信收到。你是否应该立即工作还是继续学习应由学校负责机关及你所属的团组织来决定,我们不应从旁干涉的。你要问我个人意见,我不反对你工作,但工作地区不宜离开你妈妈太远。到群众中去,北方有群众啊!你好。

  周恩来

  七月二十三日

  在给李湄的这封信中,体现出了周恩来对廖仲凯女儿廖梦醒的关心,因为他实在不想让那位已经失去丈夫的烈士妻子再远离惟一的爱女。李湄听从了干爹的意见,她后来留在北京工作得一直很努力。

  “文革”中,虽然邓大姐给自己制定了“三不政策”,但对于干女儿李湄却是例外。有一次,李湄来向邓大姐反映刘少奇同志的儿子刘源一直在外地受到排挤,生活也很困苦。邓大姐听完后马上同周总理讲了,后来,在他们的关怀下,刘源的工作和生活情况都慢慢有了好转。

  周恩来和邓大姐对孙炳文、李少石烈士的女儿和李硕勋烈士的儿子,还有蔡和森、钱壮飞、张采贞烈士等众多革命者的儿女始终给予了慈父慈母般的关怀。


  四、永世纪念

  1、周恩来纪念馆于1988年3月在周恩来故乡江苏省淮安市兴建,1992年1月6日落成对外开放。1998年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又增建了仿北京中南海的西花厅和周恩来铜像广场。

8f0f1db9e20dfe010ccde5cba8ad231.png

                                       周恩来纪念馆

  周恩来纪念馆坐落在淮安区东北桃花垠的一个三面环水的湖心半岛上。整个建筑造型庄严肃穆,形式朴实典雅,既有传统的民族风格,又有现代建筑特色,建筑的每个部分寓意深蕴,体现着设计者匠心独运,表达了亿万人民缅怀周总理的心愿。邓小平同志为"周恩来纪念馆"题写了馆名。在纪念馆的北侧还建有周恩来遗物陈列馆。专为纪念周恩来同志的丰功伟绩而建,供广大的周恩来同志崇拜者拜祭。

  2、淮安周恩来铜像连基座高7.6米。取材于周恩来总理五、六十年代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交谈时习惯性站姿。

     e83c3331af2bd1b338c8b526e56d706.png     

                               周恩来铜像

  3、周恩来纪念碑

6e386f3bf9d1c81cae7553bb5fbedd7.png

                         周恩来总理纪念碑

  周恩来纪念碑位于石河子市北郊,迎面是庄严肃穆的周恩来总理纪念碑,南侧是周恩来总理纪念厅,北侧是周恩来总理纪念馆。

  纪念碑是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高12.8米。碑身方柱体岿然耸立;碑基墩厚,碑座安若磐石;碑角四棱挺直而上,交棱成冠。供人们瞻仰的平台面积为225平方米,纪念碑正面向西,刻有“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十二个金字;南侧碑文是周恩来总理为军垦战士的题词:“高举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红旗、备战边防、生产建设、民族团结、艰苦奋斗、努力革命、奋勇前进。”北侧碑文是周恩来总理在三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摘录,背面是一四五团场(现八师石河子总场)党委撰写的建碑志文。统观全碑,挺拔高耸,造型凝重,风格淳朴雄浑,衬上碑前花圃,碑周青松,给人以温和严肃和万世不朽之感。

  纪念碑是为纪念周恩来总理来此视察而修建的。1965年7月5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来此视察工作,看望了农场职工,并接见了上海支边青年代表。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为缅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团党委决定,建筑纪念碑,碑址坐落在当年周总理接见上海支边青年代表时所在的地方。周总理享年78岁,碑高7.8米,周总理来此视察时67岁,碑文位高6.7米。

  周总理纪念碑建成不久,又增建了周恩来总理展览厅。1991年至1994年,周恩来总理纪念碑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工程,原展厅改建为周恩来总理纪念馆,其建筑面积为1680平方米,内设正厅、展厅和放映厅。正厅北墙为大型油画《新疆风光》,油画下放尊0.78米高的周总理半身铜像。展厅分三部分:“周总理和新疆各族人民及军垦战士心连心”;“光辉的历程,伟大的一生”;“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三个展厅共展出230多幅图片和部分实物。

  周总理纪念厅,其建筑面积为225平方米。正墙设有高2.2米、长9米的大型浮雕:“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和新疆各族人民在一起”。总理纪念碑是军垦新城石河子的骄傲,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浓缩了丰富的军垦文化,是老一辈兵团军垦战士的写照。

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