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参谋长 

  人民军队总参谋部,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军事工作机关,是全军军事工作的领导机关,是人民军队的总司令部。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全军的军事建设和组织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总参谋长是总参谋部的最高首长。


  第一部 新中国成立前人民军队历任总参谋长

  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开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军队从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成长过程。在22年的革命战争过程中,人民军队经历了多位总参谋长,他们都是人民军队特别优秀的高级将领,为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一章 首任总参谋长刘伯承

刘伯承.png

(刘伯承元帅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

  刘伯承1927年7月下旬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可以说是人民军队第一任总参谋长。刘伯承自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到1937年任八路军129师师长誓师抗日的整整十年间,曾先后四次出任人民军队总参谋长。被誉为“当代孙武”、“军中孙吴”的刘伯承同志是我军担任总参谋长次数最多的高级将领。


  一、“军中孙吴”的传奇生涯

  (一)建国前

  四川省开县秀丽的浦里河畔,有一个名叫赵家场的小村庄,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出生于在这里。刘伯承原名刘明昭,字伯承,曾用名刘伯坚。祖父刘正富,父亲刘文炳(字虎臣,1862—1907)务农,母亲周寅香(1864—1946)。刘伯承5岁跟任贤书读私塾,12岁开始接受新式教育。15岁时因父病故、家庭困难,被迫辍学务农,饱尝生活艰辛,立志"拯民于水火"。

  mmexport1699510394785.jpg1911年,当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神州大地之际,刘伯承毅然选择了从军之路。时年十九岁的刘伯承怀着富国强兵的强烈信念,剪掉辫子, 投入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立即加入到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中,他参加了学生军,1912年2月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校学堂,学习各门近代军事课程,同时熟读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吴子》等经典名著的许多章节出口能诵。在将校学堂10个月,他不但学业出众,而且以品行端正闻名全校,被同学们称为军中"菩萨"。1912年底毕业后被分派到川军第5师熊克武部,任司务长。1912年妻子程宜芝生子刘俊泰。1913年参加四川讨袁之役,失败后于1914年在上海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护国战争爆发后,他改任川军第5师排长,由于作战勇敢,他被火线提升为连长,但蜀军很快被袁世凯的军队打散,刘伯承回家暂避,不久,救国心切的刘伯承再次出来投身到革命斗争之中。1915年底刘伯承返回四川,拉起400余人的队伍,组成川东护国军第4支队。很快这支队伍发展到两千余人。1916年3月刘伯承在指挥攻打丰都县城时,右眼中弹致残。在疗伤过程中,他为了不损害脑神经,强忍剧烈的疼痛,坚持不施麻药,被割74刀,为其主刀的德国医生赞叹他为"军神"。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任川军第5师第9旅参谋长、四川督军署警卫团团长。

  1923年刘伯承参加讨伐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战争,任四川东路讨贼军第1路指挥官,取得驰援龙泉驿等战斗的胜利。被誉为“川中名将。”8月在作战中右腿负重伤,在成都治疗期间,刘伯承结识川籍共产党人杨暗公、吴玉章,开始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4年10月起,刘伯承随吴玉章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考察国民革命形势和中国社会现状,途中所见所闻,使他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

  1926年5月经杨暗公、吴玉章介绍,刘伯承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14143ffb2387dd1b6463b16500ae34.png

(1926年入党后不久的刘伯承)

  刘伯承12月任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委员,奉命与杨暗公、朱德等发动泸(州)顺(庆)起义。由于他熟知川军情况且素负众望,被赋予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的重任。在历时167天的起义过程中,他调兵遣将,指挥有方,安民治政,措置裕如,有力地策应了北伐战争,实现了中共中央关于抑制四川军阀部队东下威胁武汉的战略目的。

  1927年4月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5军军长,这是中共党员在国民革命军中被任命的第一个军长职务。7月下旬秘密转赴南昌,刘伯承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同年底奉派赴苏联学习军事,先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后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刚到苏联时,为攻克俄文关,他"视文法如钱串,视生字如铜钱,汲汲然日夜积累之;视疑难如敌阵,惶惶然日夜攻占之,不数月已能阅读俄文书籍矣。"

  1930年夏刘伯承学成回国,先后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此间娶吴景春为妻,1932年与之失去联系,)长江局军委书记兼参谋长、中央军委委员,协助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处理军委日常工作。他举办短期军事训练班,并负责讲授暴动方略、游击战、运动战等课程。1932年1月刘伯承前往中央苏区首府瑞金,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932年10月他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在前方指挥作战,取得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期间,刘伯承撰写《现在游击队要解答的问题》《到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的几个教训》等,并翻译多篇苏军教材和理论文章,促进了红军干部军事素质的提高。

  1934年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面对"左"倾路线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瞎指挥,刘伯承勇敢站出来与其进行斗争,他告诫李德:"如果我们不停止这种拼消耗的战术,采取机动灵活的方针,根据地将会丧失,红军将会拼光,我们将变成千古罪人。"因反对李德在作战指挥上的教条主义和专横作风而被撤销总参谋长职务,降任红5军团参谋长。

  长征初期,刘伯承协助军团长董振堂执行后卫任务,掩护中央机关通过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934年12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上刘伯承复任红军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

  1935年1月刘伯承指挥先遣部队突破乌江,智取遵义,甩开了敌军主力,使伤亡大半、疲惫不堪的中央红军获得了一次难得的短期休整。遵义会议上,他坚决拥护毛泽东同志的主张。

  遵义会议后,总参谋长刘伯承协助毛泽东等组织指挥了四渡赤水、二进遵义等战役,使部队跳出了敌军包围圈,直插云南北部,在后有数十万追兵,前有金沙江天险的情况下,许多人担心部队过不了江,毛泽东却风趣地说:"朱德同志说,四川人称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江水怎么会挡得住龙呢?他会把我们带过去的!"刘伯承果然不负众望,他亲率干部团抢占皎平渡,保障全军安然渡过天险金沙江。

  1935年5月刘伯承兼任红军先遣队司令,同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部进入大凉山,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继而指挥所部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打开红军北上的通路。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方针,在逆境中和朱德一起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被张国焘撤销红军总参谋长职务,降为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校长。

  刘伯承1936年9月26日在甘肃成县与汪荣华结婚。

  mmexport1699510401585.jpg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1936年10月28日,刘伯承任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12月7日,他被任命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军总参谋长。后兼任援西军司令员等职。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刘伯承于9月6日在陕西三原县石桥镇主持八路军第129师改编誓师大会,就任第129师师长,拉开了抗日大幕。至此,刘伯承总参谋长生涯参画上完满句号。

  1937年起刘伯承和政治委员张浩、邓小平一起,率八路军129师奋战在太行山上。面对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他经常用"勇是男儿头上的桂冠"、"无角绵羊受欺压,有蛰的黄蜂不可侮"等话语来激发将士们的对敌斗争信心。

  他指挥部队先后进行了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以及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百团大战中的正太榆辽等一系列著名战役战斗,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他坚决执行中央军委的战略方针,积极组织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游击集团,并组建大量武装工作队,实行"敌进我进",向敌占区、交通线广泛出击,粉碎了日伪军的频繁"蚕食"和残酷"扫荡"。与此同时,他率部多次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对根据地的进犯,牢牢把紧太行山这道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南大门",使"平辽半壁山"得以免遭日寇的蹂躏涂炭。

  1942年,他与邓小平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精兵简政,度过了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岁月。1943年9月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6月当选为第七届中央委员。

  日本投降后,刘伯承就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于1945年9-11月率部发起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歼北犯的国民党军近6万人,并争取其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编第8军军长高树勋率部起义,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同志在重庆与国民党的谈判,打破了蒋介石北进的战略企图,为实现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做出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先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他与邓小平指挥所部以大踏步的运动战,于1946年8月-1947年5月先后取得陇海、定陶、巨野、鄄城、滑县、巨金鱼、豫皖边、豫北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歼敌数十万,解放大片地区,挫败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有力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

1674fb5911a486bbe1c00a34ca0e9a6.png

(刘伯承与邓小平)

  刘伯承按照毛泽东的部署,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刘伯承军事指挥艺术的杰作,他率部与敌人斗勇斗智。当时解放军尚处劣势,晋冀鲁豫野战军离开根据地挺进鲁豫已经处在国民党优势兵力夹击之中。为了掩盖真实的用兵企图,刘伯承指挥军队做出许多"示假"举动,把敌人引入迷途。刘伯承首先指挥部队打了鲁西南战役,经过28天连续作战,取得歼敌4个整编师6万余人的重大胜利。使敌人误以为我军要夺陇海,于是调兵防守。随后,刘伯承命令部队在黄河渡口佯攻,造成北进回归根据地之势,蒋介石立即调三十个旅分五路开进郓城、巨野。然而,刘邓大军的行动方向却相反,甩掉大后方向南挺进,打无后方战役,到此时蒋介石还以为刘邓大军是在北渡不成的情况下被迫南窜。一直到了刘邓大军渡过涡河、沙河、黄泛区之时,蒋军才明白了我军的意图,但为时已晚。1947年8月,刘邓大军分三路挥师南下,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捣国民党统治腹心的壮举。途经汝河时,在前有阻敌、后有追兵的紧急关头,提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响亮口号,刘伯承和邓小平亲临前卫团指挥作战,终于杀开一条血路。

  我军挺进大别山后,如同在敌人的腹部楔进了一支钢钉,使蒋军随时都深感不安。这一举措牵制了蒋军南线兵力的一百六十个旅中的九十个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设下伏笔。 随后,刘伯承率部在远离根据地、无后方作战的困难条件下,粉碎敌人33个旅对大别山根据地的重点进攻。继而与出击陇海线的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挺进豫西的陈赓谢富治集团密切协同,在江淮河汉之间大量歼灭敌人,逐步在鄂豫皖边地区完成战略展开,实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设想的最好前途--站稳脚跟,创建巩固的根据地。

  我军经过10个多月的艰苦作战,歼敌30余万人,解放县城100余座,开辟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形成三路大军互为犄角、机动歼敌、逐鹿中原的大好局面,迫使国民党军陷于被动防御地位,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把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起点的战略进攻称作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

总前委.jpg

(淮海战役总前委)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与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同徐淮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进行战略决战。他战前提出:"我们的打法是夹其额、揪其尾、断其腰,置之于死地而后已。"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在歼灭黄百韬兵团的同时,他和邓小平、陈毅根据战场实际情况,果断地指挥部队截断徐蚌铁路,使徐州之敌完全陷入孤立。接着,在华野部队的支援下,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中原野战军主力在双堆集地区围歼黄维兵团,成为淮海战役承前启后的关键一仗。整个淮海战役以歼敌55万余人的巨大胜利而告终,大大地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1949年4月刘伯承参与指挥渡江战役,实施京沪杭会战,并亲自指挥第二野战军主力分三路直出浙赣铁路,解放了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广大地区。南京解放后任中共首任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二)建国之后

毛主席和刘伯承.png

(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与刘伯承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

  1949年11月刘伯承与邓小平率部进军大西南,1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他出色地执行了毛泽东提出的远距离迂回包围的作战方针,攻敌侧背,断敌逃路,各个歼敌,同时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促成大批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率部起义和投诚,在近半年的时间内共歼敌约90万人,和贺龙部一道,解放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和西康省大部,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割据西南、伺机反攻的企图。与此同时,他还领导了剿匪作战和进军西藏的准备工作,为巩固西南边疆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1950年11月刘伯承辞去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之职,建议并受命在南京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兼政治委员。为了办好这所解放军第一个诸军兵种合成的高等学府,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亲自培训师资、撰写审定和翻译教材,参加演习,使军事学院的建制和课程设置逐步趋于完善。刘伯承在军事学院任院长七年多期间,常常是"三更灯火五更鸡",宵衣旰食,手不释卷。他通过在军事学院陆续创立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防化兵、情报等系,建立发展了我军诸军兵种齐全的指挥院校体系,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中高级军事人才。他在教育训练军事人才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对我国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刘伯承1954年起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

  1955年9月获授元帅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mmexport1699510498061.jpg1957年9月调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

  1958年刘伯承在“反教条主义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1980年代,党中央为他平反。

  1959年刘伯承任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1959年起任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1962年参与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1966年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他一如既往地关心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适时为中央军委、总部出谋划策。他提出的许多极富远见卓识的战略性建议,在加强国防建设和保卫边疆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伯承同志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至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2年后,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他是十大元帅中最长寿者。

第一章 参考文献

[1] 曾信祥 刘伯承: 四参“总戎幕” 一生跟党走 人民网2020年12月01日 《红岩春秋》2020年第11期(《红岩春秋》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

[2] 佚名 杨闇公与新中国三元帅 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2020-02-07

[3] 佚名  刘伯承:意志如钢的“军神”--党史频道-人民网2018-11-12

[4] 看看共和國十大元帥們26歲那年在干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2021-05-31

[5]姜廷玉 解读长征(22):中央红军是如何智取遵义城的

2016年09月14日07:39    来源:央广军事

[6] 贺斌、李兵峰、马艺  解码长征丨红军巧渡金沙江到底“巧”在哪  新华社

2016年08月21日 

[7]晏道刚:《追堵长征红军的部署及其失败》,《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上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8]袭之倬:《光荣而坎坷的一生》,载《望》编辑部编:《红军女英雄》,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9]胡羽高:《共匪西窜记》

[10]廉臣(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红旗》1985年第1期。

[11]转引自《伟大的长征》编委会编:《伟大的长征》,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2]《关于红军长征过云南时的一些情况――访问黄鹄显同志的谈话摘录》,见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红军长征过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13]《杨成武回忆录》(上),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14]宋任穷:《回忆长征中的红军干部团》,载《中共党史资料》第20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15]张朝满:《红军渡江前后》,见《红军长征过云南》。

[16]刘伯承:《回顾长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李德:《中国纪事》。

[18] 逢先知等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

[19] 刘旭 刘伯承三任红军总参谋长  人民政协报 2018年11月22日

[20] 百度百科 2019-06-13

[21]佚名 冀南区1939年春季反“扫荡”作战 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2013.10.12

[22]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战役的榆辽战役都经历了哪些历程?中地数媒2020-06-11

[23]上党战役 西路网 专题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