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才留在晋察冀后,担任了冀中10分区刚刚组建的75团团长。

      1942年日寇“五一”大扫荡后,晋察冀军区在华北平原的部队人员和武器装备遭受的损失很大。尤其是冀中10分区,先是司令员朱占魁被俘,后来机关被打散撤进了白洋淀,原来善打硬仗的27团和28团等几个主力团队也都跟着吕正操司令员到了路西太行山,后来又先后过黄河去了晋绥。

      等到1945年新成立后的10分区由刘秉彦任司令员,旷伏兆任政治委员,所属部队也都是新组建的,75团是由35地区队和新(城)、固(安)县大队合编后升级成为正规团队的,当时部队人员配备参差不齐不说,武器装备也非常差劲,团里不仅没有重火器,一个连还平均不到一挺轻机枪。

      75团这种情况代表着冀中军区各个部队的普遍现象,这种状况一直到了解放战争的中期都还没有得到彻底改观。1947年晋察冀军区发动石家庄战役,时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的张云逸奉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带一个重炮团前来助战,途经河北衡水饶阳县,受到驻扎在那里的冀中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大家非常热情地请张云逸为他们正在进行的沙盘作业进行指导,当时学校研究的课题是如何对付盘踞在保定一带著名土匪王凤岗发明的梅花形碉堡群。

      冀中军区军校师生沿用的还是打鬼子那些方法,通过把湿棉被铺在门板上的“土坦克”和挖坑道进行爆破作业,然后对碉堡群展开攻击。

      张云逸看完师生们的沙盘推演后不置可否,只是习惯地摘下眼镜用手绢慢慢地擦,然后淡淡地一笑:“你们的这些做法我们用不着,所以没有意见可谈。”意思是说,我们华东部队现在拥有重炮,早就不用你们那套土办法了!搞得军校师生们非常泄气,由此也可见华北部队武器装备之差。

       李德才多年来一直在主力部队,习惯了指挥正规团队,再看看眼下自己那支身着杂七杂八服装,手拿老套筒和“汉阳造”步枪的部队非常不顺眼。

      他经常和团政委赵绍昌发牢骚:“这哪像正规军?比我们抗战初期的老一团差远了。”于是那些日子就一门心思地想搞些武器装备,改善自己部队的面貌。

      话说回来,就在李德才当初闹着要留在晋察冀的时候,另外一支小小的队伍也悄悄地来到了他曾经到过的河南濮阳。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召见日本驻苏大使,通告苏联参加《波茨坦公告》,并宣布对日作战。8月9日,苏联倾其远东所有作战力量,编为11个集团军,总兵力达到150万人,分3个方向突入中国东北地区。此时,一向以皇军精锐称雄亚洲的日本关东军早已成为外强中干的摆设,在苏军机械化部队的猛烈打击下,做了些无谓的抵抗之后纷纷崩溃瓦解,太阳旗的坠落已成定局。

      经过全中国人民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将日本侵略者打败,迎来了伟大的胜利。

      但是,重庆国民党方面为了独占胜利果实,通令全国部队开始对日受降工作,唯独把共产党领导下的第18集团军排除在外,要他们原地驻防待命。

      在延安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不干了,于是就有了毛泽东那篇关于摘桃子的著名演讲。

     中共中央8月间作出决定,派遣各战略区党政军负责同志火速返回各个战场,此时一直在延安赋闲的林彪也被任命为山东军区司令员,立即赶赴山东解放区,主要任务就是接受日伪军的投降。

      8月25日,林彪和其他战略区负责同志乘美军DC型飞机冲破延安简易机场跑道上的滚滚黄尘,在天上沿黄河南下,绕过河津古渡进入山西,在黎城县长凝临时机场降落。稍作片刻的休整后林彪便同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人分手,带着萧劲光、邓华、李天佑、江华等一干115师的老部下乘马赶赴山东军区。

      等他们进入河南境内,正赶上中原地区连日阴雨,一行人连同家眷们在泥泞中奔波了数日,浑身上下被雨浇得湿漉漉的,个个疲惫不堪。林彪一行于9月19日到达濮阳,好容易在城边的一个农家小院里安顿下来,于是大家都忙着生火做饭,烘烤衣服,打算好好休整一天。

      不料,傍晚时分濮阳军分区转来中央一封十万火急的电报,又打乱了他们的行程。中共中央临时改变命令,让林彪等原计划去山东的干部,立刻掉过头来向北,转道冀中奔赴东北。

     林彪仔细地看完电报,一声不吭地交给肖劲光等人传阅,自己沉著脸走到院子里。

     原来,蒋介石为了抢占战略要地,连日来调兵遣将,将大批部队由美军的飞机军舰从空中和海上运往关外,企图独霸东北。中共中央鉴于当时的局势变化,及时改变了“向北防御、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决定抽调大批主力部队和干部开辟新的根据地,置东北于夺取全国胜利的重要战略位置。

     于是,在延安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急电还在重庆同蒋介石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请他们在陈毅、林彪、徐向前三人中选一位将来主持全面工作的“东北王”。

     毛泽东十分看好林彪,他对身边的同志说:“只有林彪去了才可以把东北的党、政、军、民各方面统一起来。”于是,就有了他们刚刚接到的这封电报。

14-1,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看好林彪,要他去做“东北王”.jpg

     毛泽东看好林彪,要他做东北王

    因为林彪他们这些人离开延安已经将近一个月了,对时局的这些发展一无所知,众人都琢摸不透中央电报的涵义,当下就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天上的秋雨仍然淅淅沥沥地下着。当邓华、李天佑他们还在被炭火烘烤的暖暖和和的屋子里讨论是回山东老部队好,还是去东北打新地盘好的时候,一个警卫员急急忙忙的闯进来报告说:“林总走了。”

      萧劲光急忙带着大家赶出院门口,只见迷蒙湮雨中的林彪头也不回,打马直奔北方而去。

      林彪在部下和同僚中永远是个谜,他不但从不和周围的人们开玩笑,也少有交流。可是他一旦认准了的事情,有时却连毛泽东也无法说服,甚至在他给毛泽东发去的电文中还会出现“請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的字样。

      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性格,造就了他一生当中太多的悲悲喜喜。

      林彪无声的行动就是命令,肖劲光等一行人急忙回来收拾行囊,纷纷催促着随员和家属们策马追赶那位黑土地上的未来主人,拉开了数十万大军闯关东的序幕。

     与此同时,中央军委连发7道命令,指挥晋察冀、冀热辽解放区的部队向关外进军,命令东北籍的吕正操、张学思、万毅等将领率部进军辽宁。还从各解放区抽调足够组建100个团的干部星夜兼程赶赴东北。一时间,山海关、古北口和山东黄县的龙口码头,所有通往关外的陆路海路上,都有各色衣着的八路军或徒步,或乘马车、木船赶往东三省。

      在晋冀鲁豫军区一个营的部队护送下,林彪一行人到达河北的时候已经是10月初了。

      这天他们来到冀中10分区管辖的霸县境内,当地军政领导见到林彪的到来十分热情,除了为他们一行提供了热腾腾的饭菜以外,还把林彪单独安排在县城附近一个僻静的小四合院子里。

      等一切收拾利索,天已经黑了下来,林彪推辞掉了当地同志的一切应酬,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倒坐在一把太师椅上,盯着临时挂在墙上的东三省地图发起了愣。

      叶群和其他的贴身随员都知道他又在思谋着开辟东北霸业的战略问题,谁也不敢打扰,连警卫员沏茶倒水都是轻手轻脚的。

     当时林彪已经逐步知道了中央要自己去东北的真正意图,一路上他除了睡觉,连骑在马上都苦苦琢磨着如何完成毛泽东交给他“受任于乱军之际,奉命于艰难之间”的重任。

      突然,院子门口传进来一阵喧闹声,打断了林彪的思路。他勃然大怒,腾地站起身来,冲着门口厉声喝道:“搞什么鬼名堂?”

      叶群和随员们看看他阴沉着的脸,都暗暗为外边闹事的人担心。

      一个卫士跑着进来告状:“当地军分区一个说自己叫‘土佬’的人要见首长,我们怕影响首长工作,没让他进来,他就在门口吵。”

     “土佬?”林彪歪着头想了想,脸上竟浮起了一丝少有的笑意。

     “奥,叫他进来。”

     叶群和周围的人都非常奇怪林总今天为什么不但没有发火,还要让他进来见自己。

     卫士唯恐自己听错了,赶紧又问了一句:“首长叫他进来?”

     见林彪肯定地点点头,他才纳闷地走了出去。

     进来的正是李德才。

     那些日子里,他正在为部队武器装备差的事犯愁,就接到上级要他带部队护送奔赴东北的过路部队和领导的任务。一连半个月,他看到不少过去115师的老战友带着队伍从自己的地面上往东北开。于是琢磨着,人家是去关外接受日本人留下的大城市,那边的好枪好炮肯定多去了,就打主意想当个“过路财神”。

      这天,他听说中央派到东北统帅党政军的封疆大吏林彪也来到了霸县,就想乘机拣点“洋落”,于是自导自演了这场夜闯“帅府”的闹剧。

      进门后,李德才规规矩矩地给林彪打了个敬礼,依旧沿用红军时期的老称呼:“军团长好。” 

      林彪“唔。”了一声,点了点头。

    “你从党校出来,分到晋察冀了吗?”林彪知道李德才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过,就关切地问他。

     李德才大致讲了一下自己的经历,轻描淡写地说:“从党校出来后,他们让我去东北。”

    “那好,咱们一起走。”林彪面露喜色,他知道李德才打起仗来是一员虎将,非常希望能跟着自己去关东闯荡。

    “我不去,听黄寿发说那里太冷,冬天撒尿还得带着根棍子,就向聂老总要求留在冀中了。”李德才和林彪说话一点也不打埋伏。

      这话要是放在别人身上,一定会被看作怕吃苦,被林彪所不齿。可林彪太了解李德才了,反而被他直通通的老实话给逗笑了,“瞎说。”

     “你找我有什么事吗?”

      李德才还是规规矩矩地说:“我想找首长要点武器。”

    “我又不是后勤部长。”这下轮到林彪纳闷了。

      李德才见他不解,就按照自己的思路往下说,“你们到了东北,有的是日本人留下的大炮和机关枪,就让部队把用不着的枪炮给我们留下一点吧。”

     看着他那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林彪面无表情,又是若有所思的“唔”了一声。

     说完一转脸,看到刚刚闻讯赶来的邓华他们几个人,于是摆摆手对李德才说:“ 这个,我不管,找他们去要。”

      说完掉过脸,又旁若无人地对着墙上的地图参开了禅。

      听说李德才来了的消息,邓华、李天佑他们几个1军团的老同志都从另一个院子赶了过来。见面后把李德才拉到傍边警卫住的厢房里,听了他学说夜闯“帅府”的目的,你杵一拳,我踢一脚的埋怨他胆子也太大了。

     不过埋怨归埋怨,几个人还是给李德才详细介绍了今后几天谁将带部队要从这里路过,教他找好说话的老战友去要装备和武器。

     于是,等后来去东北的部队再路过10分区境内时,只要是李德才认识的,他都要去“拣洋捞”。遇到不愿给的,他就理直气壮地说,“林总都同意支援我了,你比他还牛?谁从我的地盘上过,都得留下‘买路钱’!”

      一来二去,等开往东北的部队过完了,75团的装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于是这件事传来传去,就变成了李德才从林彪手里要了50挺机关枪的一段佳话。

14-3.李德才硬闯林彪驻地,硬是解决了75团的武器装备难题.jpg

       担任了75团长的李德才

    可是,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到东北的10万大军并没有如愿以偿地从日本人的仓库里拿到新枪新炮。相反,由于部队普遍装备不足,严重地影响了战斗力。

    因此,有人指责李德才和晋察冀的一些部队沿路打劫,造成了进入东北部队武器装备的缺乏,以至我军出关初期作战不利的问题。

     其实这种说法不公平,由于进入东北之前,各解放区部队耳朵里灌满了“日本人在东北留下几十万条枪等着我们去拿”的传闻,均打算一到目的地即接收日伪武器来武装自己,因而各自出发时,并未按齐装满员通例上路。

     最典型的要算是千里迢迢,从陕北经河南披星戴月赶来东北的359 旅。当时部队中流传着“东北遍地是物资,枪炮要多少有多少”的说法,所以359 旅在轻装的时候,也真是轻到家了,不但将稍重一些的火器都大大方方地留给了当地武装,还把其中一部分轻武器在途经河北时又送给了冀中军区的一些部队。当10月下旬,359 旅到达河北玉田时,每班只剩下一支枪,还只是用来沿途站岗放哨用的。

     因此后来东北的部队与最早出关冀热辽部队的武器装备相比较,有很大差距。所以,当时流传着“新兵新枪,老兵老枪”(即冀热辽部队在东北发展起来的新部队都使用的是新枪好枪,而后进入东北的其他解放区出关的部队都使用的是老枪或没有枪)的说法。

      以至为了尽快解决好这一问题,1945年11月彭真、罗荣桓以及林彪又一次次电示李运昌、文年生和沙克,将新部队每连只留3挺机枪,其余的立即动员暂时交给老部队使用,以便消灭敌人。    

      其实,进军东北时冀热辽部队由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确是得到一部分武器装备,但他们除发给自己扩编的部队外,也拿出大批装备了各解放区陆续到达东北的老部队。其中16军分区部队还将一批军火运往鞍山、营口、安东等地,发给了进入东北的359旅和山东鲁中部队、胶东部队以及延安来的教1 旅等部队。冀热辽军区在锦州掌握的武器,先后发给进入东北的冀中31团、延安教2 旅、警1 旅、山东2 师、7 师及新四军3 师。同时萧华、曾克林等还根据东北局的指示,用船向山东龙口送去了一批武器、弹药,其中有500 万发子弹、炮弹。    

      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一问题呢?原来一开始,由于冀热辽部队出关迅速,同是共产党的苏联红军老大哥对他们的态度很好。进入沈阳之初,苏军曾经把关东军的武器仓库交给他们看管。仓库里存放的武器,足足能装备几十万人,让这些当惯了“叫化子”的土八路喜出望外。冀热辽的曾克林到延安汇报工作时,讲了接收武器仓库的情况。党中央听了这个汇报后,曾经向各解放区发出通知,命令调往东北地区的部队,把武器留在原地,到东北重新配发给武器。

      可是,当各解放区的部队陆续到达东北的时候,苏联又开始害怕美国指责他们支持中共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怕承担引起美苏关系恶化的罪名,两周以后临时变卦,通知中共说那批武器要另行处理,不能给你们了。由于苏联害怕美国,出尔反尔,弄得我们很被动,很多部队新枪没有到手,原来的枪又留下了,上上下下都埋怨。彭真和李运昌等晋察冀的同志,还为此受到过许多指责。

      但是,李德才在这个过程中却发了一笔小小的“洋财”,使刚刚从地方武装晋级正规部队的75团武器装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当时晋察冀军区有人把这件事情讲给聂荣臻时,老总听后宽厚地笑了笑说:“真是个土佬。”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