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原河北省保定军分区司令员李德才有个非常响亮的绰号——“土佬。”

  不但中央红军的老同志说起来津津乐道,连毛主席和林彪都晓得。

  李德才1904年出生在湘赣交界,萍水环绕着的江南著名煤都——江西省萍乡市。

  他的老家在萍乡东北方向的万龙山里,一个为青山翠竹环抱的小山村——芦溪县宣凤镇张家田村。

  李德才原名李鉴川,生长在赣西山区勤俭忠厚的农民家庭,全家22口人。父亲李增义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依靠耕种几亩贫瘠的山田过活。李德才从小家境贫寒,父母过世后跟着哥哥嫂子生活,他8岁就开始割草放牛,12岁下田耕种土地,到了农闲时就学习当地盛行抄纸的手艺。

  1926年,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中国,为了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由毛泽东等同志领导,在湖南和湘赣边界掀起了举世闻名的农民运动。李德才就在这股革命风暴中参加了当地的农民赤卫军,在农会的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大有翻身做主人的感觉。

  但是,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背叛革命,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大批的共产党人和积极分子被杀害。紧接着,在国民党第35军军长何键的阴谋策划下,驻长沙的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于5月21日发动了残杀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的反革命叛变。因为事变这天中文电报用韵目“马”字代表21日,所以称这一事件为“马日事变”。一时间,湘赣革命者的鲜血淌成了河,整个中国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

  8月1日,朱德、周恩来在南昌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向反革命打响了第一枪。紧接着,毛泽东在湘南和赣西发动了秋收暴动,失败后队伍拉上了井冈山,与南昌起义失败后的部队会师后,建立了第一支人民武装——中国工农红军。

  大革命失败的那些日子,萍乡一带曾经轰轰烈烈的农会又被重新杀回来的反动政府和土豪劣绅强行解散了,不少积极分子遭到残害。

  在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李德才十分的郁闷,平日里干活也听不到他说话的声音。

  李德才的哥哥是位老实巴交的农民,他认为社会上那些打打杀杀的事情与自己没多大关系,共产党、国民党,谁来了庄稼人也得种田吃饭。看到弟弟一天到晚总是无精打采的摸样心里十分不满,就时常劝他说:“咱们是泥腿子,生就种田的命,干好眼下的营生才是正经事。”

  可李德才根本就听不进去,整天还是一副闷闷不乐的老样子。

  这天,兄弟俩在纸坊里干活。李德才想到土豪劣绅们回来扬眉吐气的样子,心里十分的憋气,一边抄着纸,一边嘟嘟囔囔到:“整天干这劳什子,有什么意思?”

  哥哥看李德才又是那副懒洋洋的样子,心里十分有气,一巴掌打过去:“不愿干,你给我滚。”

  李德才砰地摔下手里的抄纸帘子,大吼一声:“滚就滚,我早就不想干了呢。”

  他气呼呼地冲出纸坊,站在自家门口的山坡上望着满山郁郁葱葱的树木生闷气。

  “才几伢,你在这里干么子?”同村老庚陈铁匠远远地看到他,从小河对岸吆喝着李德才的小名。

   李德才用力抽打着眼前的小树,没好气地回答:“有啥好干的?还不是天天受地主老财的气!”

  陈铁匠也是当年闹农会时的积极分子,他趟着水走过河凑过来说:“嗨,这日子真没法过了,你看回来的那些地主豪绅多神气。”

  李德才发恨的说道:“有朝一日红军回来了,看我怎么收拾他们。”

  “哎,才几伢,听说毛委员带着红军又打回萍乡了。”陈铁匠常年在外面打工,信息比较灵通。

  “你知道他们到什么地方了?”李德才眼前一亮。

  陈铁匠看看四周,悄悄地告诉他:“昨天有人在宣风镇那边看到他们了。”

  “宣风镇,离咱们这儿只有十几里地啊。”李德才自言自语。

  他一把拉住陈铁匠的胳膊,“走,咱们当红军去!”

  开始,陈铁匠还有些犹豫,但是经不住李德才的一再劝说。于是,两人一口气跑了十几里的山路,来到芦溪县的宣风镇。

  在镇子街头的青樟树下,他两看到几个手持梭镖的战士被一个身穿灰布军装的人指挥着,在墙上刷写标语,上面写着:“打倒土豪劣绅!”“工农政权万岁!”心知他们就是红军无疑,于是走上前去,问那个当官模样的人:“同志哥,你们是……”那人亲热地对他们说:“我们就是红军。”

  李德才高兴地说:“那你们要人吗?”

  “当然要啊。”那人爽快地回答。

  “好,我们就是来当红军的!”李德才坚定地说。

  那人叫来一个班长,给了他两一人一个红袖标套在胳膊上,就算正式参加了红军游击队。

  参加红军以后,虽然没有发军装,也没有给枪枝,他看到周围战士身上穿着和自己一样破烂的衣服,头上缠着土布头巾,每天都是红米饭南瓜汤,但是个个精神十足。后来陈铁匠操起旧业,支起一座铁匠炉,叮叮当当地为游击队打造了一些大刀和长矛。李德才也领到了一把大刀作为武器,开始了自己长达几十年的革命军旅生涯。

  李德才和陈铁匠投奔的这支红军队伍非常弱小,几十人的队伍里只有十几支枪,剩下的依然使用梭镖和大刀,虽然打着红军的旗号,其实就是当地农民赤卫队。他们在秋收起义后活动在浏阳、萍乡的湘赣边界一带,同数倍于己的白军和民团做着殊死的斗争。一直到了1930年初,从井冈山下来的中共湘东特委书记兼湘东革命委员会主席张启龙把他们这些分散的武装组织到一起,编入了以浏阳游击总队为主力的湘东游击队,才成为了真正的红军游击队员。

  李德才参加红军游击队后,一度有消息传闻他在赣南的战斗中牺牲了。家里人很悲痛,为他在老屋后的山坡上堆起一座衣冠冢,每年清明燃烧纸钱祭奠。另外还按当地的风俗习惯,为他领养了一个干儿子,为的是李家不断香火。

  一直等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李德才所在的部队在平津战役中打下了张家口,他才给家里写了第一封信。因为那时家乡还没有解放,他怕自己的家人遭受国民党政权的报复,就谎称自己在一个有钱人家中打工,只是报了个平安,让家人知道自己还活着。

  全国解放以后,几十年过去了,哥哥得知李德才不但没有死,而且当了共产党军队的大官。于是在1953年不远千里,坐火车到河北看望当了保定军分区司令员的李德才。

  弹指23年,见到几十年未曾谋面的亲兄长,李德才心潮澎湃。他立即在当时保定最排场的望湖春酒楼定了一桌酒席,宴请哥哥。酒桌上,老兄酒过半酣,当着李德才全家人的面自豪的说:“要不是当年我打你一巴掌,哪有你的今天?”

  李德才听后哈哈大笑,恭恭敬敬的端起斟满酒的杯子说:“就为这一巴掌,我敬老哥三杯酒!”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