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牲猪圈养多积肥

  那时候恐怕全中国都没有专业的大型养猪场,城乡百姓的肉食全靠农民私家养殖。条件稍好一点的农家都会养猪,不过通常只有一两头,除母猪最多能下十多只崽猪外,一户养至五、六头肥猪的话肯定是扬名数十里的顶尖大户了。

  养猪须建专门的猪舍,还要同人居房连成一体,便于管理。而且喂养成本远高于养鸡,部份农户还养不起。猪长大了不仅吃得多,而且更要防备不时会发生的“猪瘟”风险。养猪的多数农家,通常是从成本最低的小猪仔起步,养到半成大就转手卖掉,赚点购买煤油与食盐的零花钱。

  养猪农户的菜地里不只是种植人吃的蔬菜,还要种植主要供猪吃的青菜,像牛皮菜、苋菜与红薯藤等等,除此之外,每天还要到野外打猪草。

  那时的牲猪只能吃熟食。厨房里的灶台上除了饭锅和菜锅之外,必定还有一口专门供煮猪食的“猪潲锅”,体积比前两者大几倍,便于米糠、各类蔬菜的烂叶老根与野草一锅熬。三口锅排成一线,各占一个灶门,每两个灶门之间还嵌入一个大罐,以便用旁火烧热水,从而组合成面上看是三锅加两罐,侧面看仅三个灶门的弧形大灶台,既节省柴火,又便于集中操控。

  每天早晚至少喂两次,喂食的猪潲原材料很杂乱,使得气味很难闻,主人总是先用手试探一下,略高于体温才会将熟食挠到木桶里,再提到猪圈屋,倒入用大理石凿成的猪食槽里。牲猪吃完后就睡,因而民间用“懒得像猪一样“来形容不愿干活的人。

  农家六畜中数牲猪的环境最赃,终生关养在几个平方米的猪圈里。猪圈呈“塌塌米“结构,上层铺稻草供其睡觉,下层堆积什么不必我讲透了。因而“猪多肥多粮多”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宣传口号,积肥成为养猪的另一个丰收硕果。

  猪栏的窗户上方贴着一张沾满灰尘的红纸,其上画着“养育大神”的雄姿。每逢过年或买进新猪,父母都要供奉大神,将热气腾腾的斋饭放到窗台上,点三柱香后烧三迭钱纸,还要恭恭敬敬地作三个揖。腾腾热气和香柱吐出的烟丝冉冉升起,让空中的大神隨意享受,以乞求他们保佑猪仔长得快,更要驱赶瘟神。不只是我的父母愚昧讲迷信,当时各家各户都如此。

  民俗口语中常用“堆得像斋饭一样”作为形容词,用以比喻某家某户饭足菜多吃得饱,或者夸奖某某主人请客进餐之热情与大方。

  原来斋饭还颇有讲究,为表虔诚,菩萨进餐必在家人之前,敬奉者要先洗手,盛刚刚煑熟的烫饭,量多多益善,压了又压,堆了又堆,还需用另一只同样形状与大小的碗对口封盖,双手用力挤压,然后移除其中任一只。使得饭团上下对称形似倒影,顶部光溜溜的。斋饭散热时间愈长,菩萨吃得愈饱,主人获益愈多。敬奉之后的凉饭一定要倒入锅内搅散,依然由家人享用,颗粒无损。大人们反复交待,斋饭不可直接食用,违者菩萨显灵,会越吃越傻。现在看来其实质还是因为那时候的粮食不够吃而找个借口罢了。

  不时会有只背一个布袋子的匠人进村,人们称他们为“痷猪公“,袋子里装的是手术刀,专门给猪仔做手术,主人召唤进屋后喊来邻居帮忙,捉住猪仔押在板凳上就切,痛得猪仔嗷嗷号叫,很残忍。除了极少量做种的,大多数都免不了挨一刀,才会长得快长得好,其肉质又嫩又香。

  “痷猪公“自然还能给鸡做手术,况且鸡比猪多出好些倍,让绝大部份雄性的鸡仔都长成肉鸡。这个职业虽然也赚钱,还比较轻松,但并不受人们追捧,不少人还认为干此行没出息,更有视为下流的。从而有了带“公“字的尊称,实则是一种嘲讽。

  那时的牲猪叫“汉猪”,也就是现今讲的“土猪”吧,它长得慢,旺盛期每天半斤八两已令主人心花怒放,长大了通常也就一百多斤,等效于年头进猪仔,年尾成肥猪。能坚持养到底的,可算是实力较强的中上等人家了,过年前请屠夫上门,自家宰杀。一般都是自家留下全部猪板肉,以解决一家人数月半年的食油需求。大部分猪肉会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卖给几里之内的远近邻居。

  总而言之,农家养猪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吃猪肉,当时的农民还没有这个福份。为了进一步鼓励农民养猪,尤其是奖励卖猪给国家,以解决城市居民的需求,政府出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保障价格合理而稳定,其次每送一头猪还奖励两份票券:几尺布票和一张猪油票。其实,农家更看重那份猪油票。

  我到武汉上大学后,六十、七十年代到湖北农村支农,才知平原一带有牲猪放养吃草的习惯,不需要人看管,让它们像鸡鸭一样整天在野外寻食,比我老家早晚放牛的时间还长很多呢,真是大开眼界。听说这些地方的猪会长得更慢。究其主要原因,应该是这些长江流域的平原地带燃料来源太少,哪有那么多的柴火煮猪食……

  70年代,《人民日报》曾经在头版长篇幅发表过湖南湘乡县这个养猪大县的采访文章,这是惟一的一次令我为之自豪的有关老家的报道,记忆犹深,但具体的年份却忘了。

  进入本世纪后,湘乡的农家养猪必须同各地不断崛起的养猪专业大户争夺市场,大鱼吃小鱼,最终被专业户彻底摧垮了。但农户的“猪瘾“难改,许多农民进城转入屠宰行业,几年后又大批大举进军广东,在那儿扎根发展,现在我的好几个亲戚都干这一行,他们说在广州周边大大小小的牲猪屠宰场,老闆与职工大多都是湘乡人。

  由此可以推断,不仅仅是70年代,50年代的湘乡,养猪副业也应该位居全国前列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