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老师勤奋当园丁

  学校与家长都没有“家长会”之说。相反,老师有空就搞“家访”,走遍每村每户,宣传扫盲,说服家长,动员孩子上学。

  在学校里,老师不离开学生,每逢课间休息时,老师仍然留在教室里,逗着学生们一块玩乐。唐老师就经常蹲下去,两只手紧贴着地面,然后发令:

  “谢瑞和,快过来,踩上去!”

  我受宠若惊,神气十足地飞跑过去,站在老师的手心上,然后被老师慢慢托起来,端着我在教室里绕圈子。师生不时形成这种三结合,唐老师当魔术师锻炼了手劲,我当小木偶磨练了胆量,充当观众的同学们欣赏了“节目”。

  可能是父母遗传了个子瘦小的基因,又谈不上任何的营养,还不时以蔬菜与野菜代粮充饥,我骨瘦如柴披张皮。不过倒还磨练得结结实实,较少患病。我和住在花瓦屋的彭建成是同桌,坐在最前排,我俩虽不是年龄最小的,却是个子最矮的,体重最轻的,是唐老师轻而易举端得起来的小娃娃,从而也就幸运地成为唐老师最宠爱的弟子了。

  严冬来临,连续下了几天的雪,这一天放学时依然是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羊肠小道上冰冻如铁,已经忙碌了整整一天的三个老师,仍旧一心牵挂着学生。他们安排大龄的学生背上稻草,自己兵分三路,各自扛一把锄头,分别走在队伍的最前头,一步一锄地扒雪破冰,为学生开路。遇到陡坡还要让大龄的学生铺上稻草。碰上小溪则站在旁边,将小同学一个一个牵过去。

  一路上学生愈来愈少,最后只有我了,唐老师蹲了下来,说:

  “谢瑞和,来,我背你。”

  “不,老师,我自己走,您回去吧。”

  “这段路太陡,太滑,又只有我们两个,不怕别人笑话。来,听话,不然老师不喜欢你了。”

  “不行,这里离家里不远,要是被我爸爸看见了,他会骂我打我。“

  “这么冷的天,谁还在外边,你爸看不到的。再说,就算看见了也没事,我是老师,他不敢打骂你的。“

  老师接着贴紧我蹲了下去,这段路也确实不好走,我只好爬到老师的背上。老师双手反剪,紧紧垫着我的臀部。我全身压在老师背上,感觉特别舒适,暖暖和和的,只有爸爸妈妈和姑姑这样背过自己,可那是四岁以前的事了。老师说:

  “你爸妈经常打你和弟弟妹妹吗?“

  “嗯,不听话就打。“

  “打得很凶吗?“

  “很痛,我最怕他们发脾气打我们。“

  “嗯,那就好。我小时候也挨过父母的打骂。其实天下的父母都是疼爱孩子的,他们打你时胸里还是有数的,口里不断吼着打死你这狗东西,但手脚还是有尺寸的。哪个父母真会打死打残自己的孩子呢!”

  “他们打人后,有时候好像很后悔,过会儿来摸一摸,问痛不痛。“

  老师将我往上方抖了一下,又说:

  “你们的爸妈太辛苦了,太造孽,太可怜了,要养活一堆孩子很不容易,天天像牛马一样做个不停,时常还会碰到不顺心的事,又累又烦,再遇上孩子不听话,情绪难以控制。要多体谅爸爸妈妈,做个听话的好孩子,这也叫孝顺,叫报答。“

  “老师,我知道爸爸妈妈受的苦,都是为了养好我和弟弟妹妹,吃东西时他们总是先让给我们。我总想多帮他们做事,不惹他们生气,可是有时候不知怎么回事就做错了,都不是故意的。“

  “小孩子没生活经验,不太懂事,犯错了遭父母打骂是教育,是让你知道错误,不要重犯。这就叫做让你记住‵首味‘,也就是吸取教训。“

  快到家门口了,唐老师放下我,欲转身回学校。机灵的我一把拖住老师的衣襟,说:

  “老师上我家去。”

  “不早了,我得赶回去。”

  “不,离天黑还早呢,老师到我家里去烤一下火,我爸爸说有事找您呢。”

  清晨,父亲曾自言自语说过一句:“天这么冷,不知学校要不要买柴火?“我一心想要老师进屋,也就顺口这么讲了。

  老师真以为家长有事找他,就跟着我进了门,只见刚回家的父亲蜷缩在火炉边取暖烘衣,母亲则蹲在地上斩猪草。他们急忙迎上来,请老师坐到火炉旁。父亲又赶紧转到灶台后忙乎,过一阵后双手端出来一只碗,毕恭毕敬地来到唐老师面前,说:

  “唐老师,这么冷的天,您还送我的崽子,太难为您了,弄得我实在不好意思。快,快喝口姜汤水,暖一暖身子!”

  唐老师送我回家不知是第几次了,父亲则给学校送过几次柴火,彼此已成老熟人。唐老师乐意同这对勤劳纯朴的文盲夫妇打交道,进了这一家让他感觉无拘无束。他感觉太冷了,正想暖暖身子,便接过碗来,一口倒进肚里。几秒钟后他突然眉毛紧锁,口唇微张,舌头卷起,指着这对热情的夫妇说:

  “谢大哥,大嫂,你们想害死我呀,这哪里是姜汤水,明明是酒嘛!”父亲则笑嘻嘻地说:

  “唐老师,您莫紧张。快过年了,我自己熬了一点糯米酒,请您尝尝,这酒不会醉人,不会醉人!”接着三个大人都仰头大笑。

  我知道,爸爸妈妈自制的那点米酒太珍贵,以至于伯父和几个姑父上门时,也只倒上一小杯。今天我邀唐老师进门的真正目的,正是想让老师喝点米酒,但万万没有料到爸爸会如此慷慨,大半碗呢,足见老师在父母心目当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烙印,深深地刻在我幼小的心灵上。

  尽管老师们每月可能只有二十元上下的津贴收入,但相对于他们周边的广大农民群众,几乎是快到天堂了。社会环境制约了他们的世界观:人民政府和劳动人民供养了我们,我们必须将自己的一切回报给社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他们的共同信仰,当个一心一意扑在教育上的优秀园丁是他们的奋斗目标。

  校长不讲究创收,老师不考虑报酬,家长不忧愁学费,学生不担心考试,应该是那个年代的人们各自拥有的福份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