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5年之久、经过几百人的努力,这部约 170 万字的编著终于付梓。

编辑出版本书的最初建议,是2015年 12月在纪念“一二·九”运动80周 年的聚会上提出的。与会的“一二·九”运动参加者后代一致赞同编写一本有 关“一二·九”运动人物纪实的书。

2016年2月编委会筹建。经多次研究,确定了本书的编撰指导思想,框架结构、人物收录范围,“一二·九”运动时间范围, 稿件体例、重点内容、字 数限制等基本要求。2016年4月,向“一二·九”运动参与者的后代发出《征 稿启事》, 其中特别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纪实历史的写作原则,反对虚构、杜 撰、想象及文学渲染的写法。为加强征稿工作,按学校和地区设立了召集人,负责组织征集稿件。

2016年6月,编委会开始与北京出版集团接洽。出版单位明确提出了对编 写此书的原则意见, 9月双方达成合作出版意向。2017年2月,出版单位邀请 党史专家刘岳、周进审阅了部分稿件。编委会根据出版单位和专家意见,修订和重发《征文与撰写要求》,给出了更加规范的撰写指导,再次强调所涉史实 一定要准确无误,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出处要明确注释,照片要有文字说明和来源,并给出了指导样例。

至征稿截止日期2017年6月底,共征集到稿件280多篇。

因稿件的文字水平、史实表述及对撰写要求的理解等参差不齐, 2017年 1 月开始,编委会组织人员对稿件进行初审。3月下旬,按地区、学校先后组织了若干“审稿组”,对稿件所涉史实进行初步核查。同时明确了重要事件和史  实的主要依据和参考书目是: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班编著的《一二·九运动 史要》和中共北京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著的《一二·九运动》。参加初审的主要人员有: 赵萌(负责人)、张炜元、刘智、朱凯、欧阳晓光、何吉林、张力炜、王南阳、高小远、闫沐新、陈宏海、陈刚、孟达林、李焱、张岱霞、沈智群、孙敏生、杨荣昌、刘梦松、吴安、王虹、李宁、李炎、陆莹等。

2017年9月, 编委会采用交叉审稿的方法,对稿件进行统一审读和修改, 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对史实审核。参加统稿人员为:欧阳晓光、孙敏生、张力炜、刘智、吴安、王虹、史小平、赵萌、何吉林。之后,赵萌、张力炜、刘智、孙敏生又对统稿后稿件进行了再次复审,并于2018年3月上交编委会。

随后编委会对稿件进行了终审,终审人员为:李炎、高小远、陆莹、张力炜、孙敏生、刘智、何吉林、欧阳晓光。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室务委员沈学明对 部分重点稿件进行了审读和修改。最后决定采用的稿件为278篇,并配有700 余幅历史照片。除志传图文外,本书还编制了 4个介绍“一二·九”运动重大 事件和各领导机构的附录。

书稿于2019年3月交付出版社,主编沈学明审读了全部书稿,充分肯定了本书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并指出了不足之处, 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编委会根据审改意见做了修订和补充,并撰写了《前言》和《后记》。

在编审过程中,编委会始终坚持“严肃性、严谨性、求实性”的原则,对 于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及某些争议,编审人员进行了反复讨论和大量的核实工 作。最终本书定名为:《唤起全民族的抗战 ——“一二·九”运动人物记》。

在稿件编写过程中,为了以丰富、珍贵的史实细节和照片,为后人提供确凿的历史见证,许多学校的征稿召集人组织撰稿人与党史专家等相关人员开座谈会,到各地校史馆、档案馆、图书馆查找资料。他们找到了当年的《北大周刊》《北大旬刊》《燕大周刊》,清华大学的《北方青年》《“一二·九”特刊》 合集中国大学校友会甚至从敌伪档案中查到了当时的被捕人员名单和父辈在狱中英勇不屈的记载。几十部记述“一二·九”的出版物,父母的日记、生平,前辈的传记、回忆录、文章、讲话、谈话各种资料被一一挖掘,构成了扎实的史料基础,完成了这278篇稿件。

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一二·九”学生领袖董毓华、黄诚、李润娥等人,有的没有留下后代,有的甚至至今不知安葬于何处。为了写好这些先烈的人物记,由一个人写完,另外的人再修改补充,一遍又一遍,直到大家认可。

在最初提议编写此书时,“一二·九”运动亲历者李欣、黄甘英老人就给予了大力支持; 百岁老人孟英提供了他当年亲自拍摄的珍贵历史照片;近百岁的伊之老人亲笔撰稿;王力、王玄、黄仕琦老人口述稿件内容或为撰稿提供资 料。耿真老人克服了视力微弱的困难,不但记述了亲人吴涛,还为抗日烈士白乙化和王波撰稿;在“一二·九”运动81周年之际,清华南下宣传自行车队唯一的女性、102岁的吴瀚老人为纪念大会写下了“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的条幅;一年之后的纪念大会,年届 103岁高龄的刘杰(“一二·九”运动时期  曾任中共北平农委书记),亲笔为我们写下了“弘扬一二·九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大型条幅。此后,伊之、李欣、刘杰、王玄、孟英、 王力、吴瀚等前辈相继离世,但他们的夙愿和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对我们弘扬“一二·九”精神的最大激励。

本书首先应感谢北京出版集团主题出版事业部对于此书的出版支持和自始至终的专业指导。本书的成书过程中,还得到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 学、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大附中、北京第二十四中学等学校的校史馆、校史研究室、校史办, 以及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给予的大力协助。为此,谨向这些单位和有关个人深表谢忱!

由于搜集的历史资料和人物涵盖范围不尽全面,撰写和编纂者的能力有限,本书在各方面仍难免有不足和错讹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编委会 

2021年10月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