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陈漫远情结1(2)

1 陈漫远与梁羽生——两条不同的人生之路(2)


  新中国时期

  首先来看开辟广西历史新纪元的1949年9月至1957年7月陈漫远的活动。

  这段时间大致可分为三个小阶段进行记述:

  其一,万事开头难。1949年9月下旬至12月初,这是新旧交替的关键时间。

  9月22日,中共中央同意广西省委以张云逸任书记兼政府主席,陈漫远、莫文骅、何伟、李楚离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副书记。陈漫远兼政府第一副主席。因张云逸尚需处理华东方面的移交工作,陈漫远受委托主持省委工作。他率领省委机关和南下工作团从武汉随军南下广西。

  1949年11月22日桂林市宣告解放。陈漫远任广西省会桂林市军管会主任。因铁路、公路和桥梁均遭国民党军队破坏,包括桂林市军管会人员在内的步行南下的工作团,未能和解放军同时进入桂林。“桂林军管会人员第一批于(11月)29日晚抵桂市者有负责干部及一部工作(人)员共百余人外,余在途中。”[6]次日即1949年11月30日,在陈漫远的主持下,桂林市军管会宣告成立并立即开展接管工作。

  国民党军队败退前破坏了所有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陈漫远面临重重困难。当务之急是必须解决部队和市民的吃饭问题,而市场上却无粮食供应!

  实行军管后陈漫远迅速向中南局和远在上海的张云逸报告了接管情况和针对当时的困难而采取的对策:已经解放的各县迅速建立军管会并要求各县军管会同各地党组织和游击队紧密配合,依靠当地同志,切实做好筹粮支前工作。在桂林市,则约谈本市工商业界头面人物,希望他们带头恢复生产经营,并请他们顾全大局,帮助人民政府向有关商家借粮五十万斤,缓解本市暂时的粮食困难。与此同时,军管会又采取了三条紧急措施:

  一,筹建桂林市国营粮食、油脂、盐业、花纱布、土产、百货等贸易公司,立即着手从上海、武汉、广州等地采购商品供应本市市场;

  二,鼓励个体手工业者组织生产组、合作社,开展生产自救;

  三,迅速与桂北各县工商业者联系,在桂林市联办城乡物资商品交易会。

  经过多方努力,战后的困难局面逐渐缓解,社会生活逐步走上有序发展轨道。新生的广西人民政权迈出了稳健的第一步。

  其二,1949年12月初,陈漫远由桂林南下梧州,同张云逸会合,他们一起从梧州乘船赴南宁,建立起新的广西人民政权。此后,陈漫远协助张云逸领导广西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开展清匪反霸、土地改革、发展生产、巩固人民政权的伟大斗争。据统计,1952年与1950年比,桂林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29.63%,财政收入增长1.44倍,城镇储蓄增长10.8倍。全广西1950年至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14.7%、27.8%、11.8%。

  其三,1951年春,张云逸离职休养,陈漫远在实际工作中主持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的日常工作。1952年1月,陈漫远任代理省委书记、广西军区政委,8月兼任省政府主席。1955年7月陈漫远任中共广西军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广西军区第一政委。1956年1月,陈漫远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6月,任广西省委第一书记。期间,在他的领导下,“广西‘一五’时期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8%,高于全国4.5%的平均水平;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6%,高于全国18%的平均水平;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5%,基本上赶上全国18.9%的平均水。”[7]历史证明,“无论是经济发展速度,还是经济运行质量,‘一五’时期都是广西历个五年计划中最好的时期之一。”[8]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大好形势下,“1957年共产党整风时,有人把1956年春季广西平乐、荔浦、横县等地区发生饥荒的问题翻出来,要求中共中央给予处理。”[9]省委第一书记陈漫远、省委副书记郝士中、省委副书记、副省长肖一舟被追究领导责任,调离广西。

  同一时期,陈文统逐渐步入人生发展的顶盛时期。他先后任香港《大公报》英文翻译、

  副刊助理编辑、副刊编辑、《大公报》社评委员会成员、《大公报》撰述员。1950年,《大公报》副总编罗孚创办《新晚报》。次年3月,陈文统被罗孚调至《新晚报》任副刊“天方夜谭”编辑。其时,查良镛(金庸)亦调至《新晚报》编辑副刊“下午茶座”。从那时起,两人成为同事。

  1953年3月,陈文统先后以“冯瑜宁”、“李夫人”等笔名,开《新晚报》“茶座文谈”和“李夫人信箱”等专栏。那时他尚未成名。

  说到陈文统的成名,不可不提六十六年前发生在澳门的那场生死之搏。

  一九五四年初,香港太极、白鹤两大武术门派在报纸上争相抬高自己,贬低对方。一方称从南打到北无敌手,另一方称从北打到南战无不胜。唇枪舌战,争执不下。于是,共同商定:以决斗定高低,擂台上生死各安天命。打擂时间:一九五四年元月十七日下午四时;地点:澳门。拳手:五十三岁的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三十五岁的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消息传出,港澳报纸争相报导吴、陈两位生平事迹及其武学渊源。两地居民奔走相告,群情鼎沸。两万余人争先恐后从香港涌向澳门。“开赛前一天晚上,由香港开往澳门的‘德星’号客轮,旅客多达一千三百馀名。全船上下,宣布‘顶栊’;大舱和尾楼内,席地而坐者不乏其人。如此热闹景象,已打破港澳交通的历史纪录。澳门的大小旅店,则差不多全部挂起‘免战牌’。《新晚报》的特派记者在营地大街碰见两个‘香港客’。他们因找不到住宿之地,只好踽踽漫步聊过长夜。”[10]

  吴、陈比武的第二天,罗孚劝说陈文统写武侠作品。陈文统尚在犹豫之中,罗孚已于19日的《新晚报》登出预告:本报增刊将发表精彩武侠小说以飨读者。

  逼上梁山的陈文统只好连夜加班撰稿。第三天,《新晚报》果然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此后,梁羽生开始崭露头角。在他的笔下“新派武侠小说”逐渐成型。

 

5.jpg

一九五四年初澳门擂台上的生死之搏一瞥

图片来源:2014-10-07 13:20中国国际太极拳网

http://news.tjqtn.com/201410/07/aticle1050.html


  再来看五十年代中期以后的情况

  1958年1月至1959年12月,陈漫远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60年1月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农业部党组成员;1964年8月任国务院农垦部党组书记、代部长;1976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顾问;1977年12月至1981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1982年9月当选为首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6年11月22日,陈漫远在北京病逝,终年75岁。

  在50年代中期以后的30余年时间里,梁羽生、金庸等的武侠小说一时成为潮流。

  1960年,《民报》开始转载梁羽生小说。

  1966年6月,梁羽生只保留《大公报》“撰述员”头衔,此后专事武侠小说创作。

  1984年12月,梁羽生以“新派”武侠小说创始人身份,出席全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

  1987年11月10日,梁羽生和台湾风云时代出版公司签约,授权出版武侠小说与散文集。12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和中国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香港国际中国武侠小说研讨会”,此后,武侠小说受到学术界肯定。

  1992年,中国大陆首套有授权的梁羽生小说集出版。

  1995年9月,北京举行“首届武侠文学研讨会”,会上,梁羽生和金庸同时获得“金剑奖”。

  2004年11月,梁羽生获得香港岭南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的学位。

  2005年年初,梁羽生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8月16日,广西电视台和《广西日报》联合推出“我与梁羽生”大型有奖征文活动。同年,广东旅游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出版“梁羽生小说全集”三版。

  2008年11月,梁羽生在悉尼荣获澳大利亚华人文化团体联合会颁发的“澳华文化界终生成就奖。

  迄今,梁羽生作品已拍成电视剧的有:萍踪侠影录,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云海玉弓缘,侠骨丹心,冰川天女传等。

  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在悉尼病逝,终年85岁。

  综上所述,若从1925年11月参加共青团之时算起,陈漫远从事中国革命和建设时间长达62年。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11]

  梁羽生的成名是从发表武侠小说开始的。五十年代中期,中国传统武侠文化在香港市民中的流行,成为武侠小说在那时兴起的社会基础。香港报刊对市民传统武侠文化审美追求的宣传和引导,是促成武侠小说在那时兴起的重要原因。梁羽生和金庸等作家对传统武侠文化美学特征的再研究和再创造,是武侠小说在那时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1987年2月,梁羽生回梧州探亲。他健步登上白云山,故地重游。在山顶云峰亭,梁羽生瞻仰了三年前陈漫远游白云山时留在云峰亭的亲笔题诗:

  绝顶树葱茏,登临八面风。

  思潮随水远,汩汩颂英雄。

陈诗.jpg

陈漫远手书:《登梧州白云山》照片来源:2016年8月24日广西新闻网

        

  梁羽生细细品味陈漫远的诗句,感慨不已,当即也在云峰亭内提诗如下:

  四十二年回故里,白云犹是汉时秋。

  历劫沧桑人事改,江山无恙我重游。

  两人游览同一名胜之地的感怀之作,均述其所见,抒其所感。读者不妨对上述两首诗的内容、意境和格调作一比较。不妨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东西使得这两位有着不同人生经历、从未谋面却又同样遐迩闻名的广西蒙山人,在此时此地产生那样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激情呢?

  陈漫远的诗已经镌刻在云峰亭里。倘若梁羽生的诗也能刻于该处,那么南北二陈此独一无二的隔空交集将会使人们产生什么样的审美联想?人们由两首诗内容、意境、格调上的差别,将会对两位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以及后人对前人有差别的纪念事实,产生什么样的审美评价?


  注释:〔7〕、〔8〕冼少华:《浅论‘一五’期间广西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年第6期,第10页、第10页

[10]中国国际太极拳网http://new s.tjqtn.com/201410/07/aticle1050.html

〔6〕、〔11〕,庚新顺主编:《漫漫修远——陈漫远史料专辑》,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第654页、第1147页

〔9〕,庚新顺等编著:《陈漫远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第352页

  〔6〕、〔11〕,庚新顺主编:《漫漫修远——陈漫远史料专辑》,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第654页、第1147页

  〔9〕,庚新顺等编著:《陈漫远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第352页


  参考文献:

  1,庚新顺主编:《漫漫修远——陈漫远史料专辑》,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2,陈南竹、覃北乔: 《无衔将军陈漫远的军队情缘》,《纵横》2009年6月第6期

  3,张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来源:2016-03-06

  4,《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5,黄莺:《一五“时期广西经济建设成功的历史经验》,《传承》2004年第5期

  6,钟雪生:《解放初期桂林市接管工作研究》,《广西师范大学》

  7,冼少华:《浅论“一五”期间广西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年第6期

  8,陈南竹、覃北乔:《百色起义走来的陈漫远将军》,百色新闻网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BGAOJF05506HGK.html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