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如第四部分所述,由于英帝国的侵略和印度独立后推行扩张主义政策,在中印边境形成了十二万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对这些争议地区,中国仅控制了三万多平方公里,其余均由印度控制。但印度方面对我国控制的三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区也不甘心,于1962年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入侵。经过中国边防部队自卫反击作战,把入侵印军全部赶至战前实际控制线,取得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重大胜利。

       (一)战前概况及印军入侵背景

       印度对中国发动大规模军事入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控制在中国控制下的三万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他之所以选在1962年对中国发动进攻,还有以下背景:

       1、时逢中国遭受连年自然灾害,加之我国大跃进等有关政策的失误原因,使当时中国的国民经济处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2、退守台湾的蒋介石积极叫喊反攻大陆,并准备组织实施。美国也在大力配合,使台海局势剑拔弩张。

       3、中苏关系从1958年斗争公开化后,到1962年达到了彻底破裂的程度。苏联单方面撕毁对中国的许多援建合同,撤回援建专家,使中国的大量建设项目下马或处于瘫痪。

       4、中苏边境不断发生事端,仅苏联1962年在中国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策动的五·二九反革命爆乱中,就有六万一千三百名中国人逃往苏联,这样数量的人员外逃,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5、在中印边界争端中苏联由偏袒印度转向公开支持印度。

       鉴于上述情况,印度认为一个极好的机会到来了。另外此时如果向中国发动进攻,一定会得到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中国处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不管怎样进攻,中国是不敢还手的。由于印度高层错误的估计形势,错误的估计我方,使他利令智昏的走上了军事冒险主义的道路。

       针对中印边境的紧张局势,我国政府再次建议中印双方举行边界谈判,但印度提出,中国军队首先撤出西段、中段本属于中国的领土,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就这样印度关上了和平谈判的大门。

       印度扩张主义的逻辑是:我已经侵占的地方是我的,我要想侵占的地方也是我的。依据他们的扩张计划,1962年初就制定了“前进政策”,并对中国领土再次实行了“前进政策”。印度从1962年4月开始调集部队,从6月初开始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手段,对中国进行试探性进攻,很快占领了中国部分领土,对此, 7月7日,印度《闪电》报刊文,欢呼并祝贺尼赫鲁取得了“拿破仑式的大胆的独一无二的胜利”。

       进入8月份,印度把中国军队的忍让视为不敢还手,开始大批集结部队,先后动用部队近三十万人,9月份完成了大举进攻部署,从10月初开始,向中国境内全线推进。尼赫鲁于10月12日下令,要求他们的部队把中国军队“全部清除掉”。

       (二)反击决策

       面对印度的大举入侵,中国怎么办?毛泽东主席于1962年10月9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了西山军事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通过总参谋部了解一线情况,接着于10月18日又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央军委领导和我军当时的主要高级将领及周恩来、邓小平等都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毛主席首先讲了中印边界的历史,他从玄奘西游讲到贞观二十二年的中印战争。接着毛主席指出:“中印边界的问题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我们不想打仗,想通过谈判来解决,但尼赫鲁他不愿意谈,现在调集几十万部队,硬要和我们打一架。再说,中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不能到我毛泽东当家时,就变成了九百五十万、九百四十万,我们也没法向人民交待。现在看来中印不打是不行了,怎么个打法?打成什么样子?今天请大家来献计献策”。

       毛主席讲完话后,陈毅、贺龙等几位元帅先后发表了意见,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中将介绍了中印边境当前双方的军事态势,接着周恩来总理谈了重要意见。大家的一致意见是:面对印度军队肆无忌惮的入侵,我们必须进行自卫反击。

在与会将领们发表完意见后,毛主席接着作了结论性讲话,他说:“打的决心既然定下来了,各方面的情况都要考虑到,中印两国打仗,美苏两个大国一定是反对我们的,其他一些不明真相的国家也会站在他们一边。但是只要一线打的好,我们就处于主动。我还是那句话,不打则已,打则必胜。要努力打好这一仗,至少保证中印边境三十年不打仗”。至此,中印边境的反击作战决策就这样定了下来。

       (三)作战经过

       中央决心定下后,解放军总参谋部迅速地进行了调兵遣将。实际上在反击决策确定前,为了反击作必要的准备,我西藏、新疆军区所辖的野战部队已作了靠前防御的部署;反击作战决心定下后,从10月初开始,我军又紧急调集部分国家战略预备队,分别向中印边境东段的麦克马洪线方向、中段的碟穆绰克方向和西段的阿克塞钦方向推进并完成集结。为确保有效的作战指挥,西藏军区组成了“前进指挥部”,由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担任总指挥。新疆军区组建了“康西瓦指挥部”,由副军长何家产担任总指挥。

       我军作战部署完成后,于10月20日开始全线反击。在中印边境作战,我军不占天时和地利优势,因为和印度交界的是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印度在阳坡,而我们在阴坡,印度那边在九月和十月间仍是遍地绿色,而我们这边确是一年四季冰天雪地。由此对我军造成的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

       1、交通不便。部队的后勤保障十分困难,尤其在东线第一阶段作战中,由于部分公路尚末修通,多数作战物资都是靠人工搬运至一线的。西线要绕过塔里木大沙漠组织后勤保障,在当时的路况条件下,从乌鲁木齐乘汽车也需十余天才能到达边境一线。

       2、高山缺氧。西线作战地区海拔多在四千五百米以上,那里的氧气仅为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左右,如此稀薄的空气,部队徒步行军就能把人走死。不仅人员呼吸困难,而且很多种武器失去正常的性能,不能很好发挥作用;

       3、气候寒冷。此次作战在高海拔的冬季进行,特别是位于昆仑山的阿克塞钦地区,作战期间的气温均在零下三十度以下。在这次作战中,我牺牲的不少同志都是因受伤加冻伤而致死的。

       总之,上述地区被地理学家称为永冻层,被植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正如那里边防部队顺口溜所说的:“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袄”。印度只所以选在冬季对我发动进攻,也是为了充分利用以上自然条件,争取战场上的主动权。

       尽管条件如此艰苦,中国军队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打的十分勇猛。此次反击,总参谋部原准备作战三个月,而实际只打了不足一个月,印军就惨遭失败。整个作战共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作战从10月20日早7时我军从东线反击开始,到28日结束。其间我军东线参战部队采取首先制止敌人的进攻,尔后拔点攻坚的战法,分别向克节朗、沙则、昌都、林芝、班公湖之敌发起进攻,拔除印军居点达二十余个;西线我军参战部队采取正面进攻和侧面迂回等战术,向红山头,加勒万河谷、河尾滩,天文点之敌发起进攻,前后转战千余里,拔除印军居点达三十七个,并吃掉印王牌军第七旅。

       中国边防部队取得第一阶段重大胜利后,军事斗争处于十分有利态势。但中国政府为了和平解决中印边界争端,于11月4日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其要点主要是:双方武装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维持边界现状;举行和平谈判。

       中国边防部队遵照中央政府的声明,东线参战部队于11月24日停止对敌追击,西线参战部队于11月28日也停止对敌追击。

       为了敦促印度接受中国的三项建议,周恩来总理于11月4日致函印度总理尼赫鲁,指出:“中国的三项建议对双方来说,是对等而不是片面的,是平等而不是屈服的,是互让而不是强加于人的,是相互尊重而不是欺凌一方的,是友好协商而不是武断专横的”。

       但印度在第一阶段作战惨败后仍不认输,悍然拒绝接受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并攻击中国的建议是“一种骗局”。接着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实行战争总动员,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一心要与我军决一雌雄。从12月14日开始,再次向我军发动猛烈攻击。印度国防部长称“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

       鉴于此,要缓和中印边境紧张局势,创造和平谈判的条件,必须再给印军以沉重打击。因此,中央决定再次对入侵之敌实施反击,于是开始了第二阶段作战。第二阶段作战从12月16日开始,在开战的第二天,中国政府发表声明,称“此战不再受麦克马洪线限制”。到28日结束,把入侵印军全部赶至边境争议地区以南的印度境内。

       为确保战场上的军事优势,我军又向东线和西线增调了部分部队,西藏军区又新组建了昌都分前指,由军长丁盛担任指挥。

       在第二阶段反击作战中,我军在东西线均越过实际控制线一定距离,印军在我强大的攻势下,于12月18日开始全线撤逃。

       外电报道,如果中国军队继续进攻七天,就可以打到印度首都新德里。实际上我军一线多数作战部队的前出位置距印度首都仅有350公里左右。12月20日,印度总理尼赫鲁承认“印军从东线西线全线溃败”并请求美国直接参战支援。同一天,当时美国驻印度大使的日记曾这样写到:“这一天德里出现了极度的惊惶,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公众士气被瓦解的状况”。当时印度首都也确实作了搬家的准备。

       但是中国边防部队严格遵守中央制定的“有理、有利、有节”的作战方针。即在反击作战之前,中国边防部队一退再退,并反复声明,做到有理;反击作战开始后,不打则已,打则必胜,做到有利;当打到战前实际控制线时,中央军委于12月21日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宣布中国边防部队从12月22日零时起在中印边境全线停战,做到了有节。当中国宣布停战时,印度首都新德里街上出现了群众欢呼的场面。

       突然宣布停战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主要是美国海军舰队已驶入印度洋;苏联宣布全力支援印度;蒋介石大有开始反攻大陆之势;国内经济困难,战场远离后方,保障极为艰难等。所以当我国突然宣布停战后,世界震惊,搞不清是为了什么(作战经过见附图三十一、三十二)。

1635940730659289.jpg


1635940766759898.jpg

       战后英国人出了一本书,书名叫《印度对华战争》,书中写到:“印度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选择错误的对象,打了一场错误的仗”。美国、苏联以不同的方式给印度提供了作战援助,也都枉费心机。蒋介石为了配合印度的军事行动,在台湾海峡积极对我进行佯攻,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中印边境反击作战结束后,我国于1963年2月28日前,将缴获印军的三百六十门火炮、五架飞机、十辆坦克、四百辆汽车及各种枪支六千三百支和许多军用品全部无条件交还印度。又在5月25日前分两批把印军战俘三千九百四十二名全部无条件送还印度。中国政府的这一举动,在世界战争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得到了许多国家的高度赞扬。

       为避免中印边境再次发生武装冲突,解放军总参谋部于1963年9月9日下发了《关于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我侧二十公里地区内停止巡逻等问题的规定》,共十四条。这一政策总体上讲,是从休战的原则出发,使双方武装军人脱离接触,以保持中印边境的安宁。

       对中国军队前出后又主动后撤至战前实际控制线的做法后人评价不一。有不少人认为:这一撤退,从外交上讲对我国很不利,可能意味着中国将永远失去已经占领而未继续控制的土地。

       (四)作战结果

       中印战争是由印度挑起,又以印度失败而告结束。通过此次作战,我国主要达到了以下目的:

       1、夺回了被印军入侵占领的三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拆除了印军入侵过程中在中国境内修建的所有据点。

       2、进一步表明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对敌斗争方针和中方提出的“在传统习惯边界线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全面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主张。

       3、争取了中印边境较长时间的安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4、表现了中国一个大国的气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打击了印度地区霸权主义及其帮凶们的嚣张气焰。

       5、用国之实力为解决中印边界问题进一步创造了条件,使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成为可能。

       通过此次作战,我军创造了在高原严寒地区作战的光辉范例,积累了一定的高原作战经验。此次作战后,印度并没有放弃对中国领土的要求,并继续在中印边境对中国保持着军事高压。

       1965年,印军连续在中印边境制造事端,加之当时印巴战争爆发,中国为策应巴基斯坦,毛主席亲自决策,准备再次对印度反击。中国外交部也向印度发出了最后通牒。但由于苏联及时对印巴进行调停,印巴双方很快停战,使一触即发的又一次中印战争未曾爆发。

       1967年,中印军队在中锡边境,连续发生两次武装冲突,互有伤亡。

       1985年,因中国军队在中印边境东段修建直升机起降场,印度军队强行干涉,两军形成了长时间的对峙局面。

       1987年,印军举行以我为假设敌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我军被迫也向中印边境增兵,两军几乎开战。2020年6月,大批印军非法越境进入我国加勒万河谷地区,我边防部队在多次警告无效的情况下,坚持不使用武器的原则,仅用拳脚驱赶,就打死打伤印军数十名(印媒体报道),使其溃不成军,抱头逃窜。事件中也造成了我四名边防部队官兵牺牲,一名团长受重伤。

       总之,印度从1962年的惨败中吸取教训,不断进行整军备战,目前已成为畸形的军事大国,在中印边境对我形成了一定的军事优势,并且提出在中印边境实行“东顶西攻”的政策,即在东段坚守麦克马洪线,在西段相机夺回阿克赛钦地区。所以,没有人会相信目前的中印边界会长期平安无事,因为战争因素就潜在于这些争议的领土之中。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