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梦 5立山庙之谜

      历史资料告诉人们:我的家乡广西蒙山县,早在南朝梁陈时期(公元502—589年)先后立为金安县和蒙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称立山县。此后几经更改,立山之名立了废,废了再立。至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最终废弃立山县之名,改为立山乡,至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复置永安州,至民国元年(1912年),永安州改为永安县。因国内有3个地方同称永安县,鉴于此地过去曾以蒙县为名,故改称蒙山县。

  以上说明,早在一千三百九十四之前,我的故乡这块地方已经以立山县为名了。此后,在长达764年的漫长岁月中,随着统治者的更替,行政区划亦不断变更,但立山之名仍反复多次被沿用。那么,历史上立山县的行政管理机关究竟设于何处?此行政管理机关所在地的人文地理状况如何?迄今为止,我们从历史资料中找不到任何答案。但是,现存的历史遗物和保留在人们脑子里的记忆,却能提供许多思考和研究的线索。我的出生地蒙山县旧县村原有的人文地理状况、原有的建筑布局和原有的建筑物,就属于这样的重要线索。

  旧县村位于今蒙山县城东郊。然而,最早距今1394年前,最迟距今630年前,这里却可能是当时的立山县县衙所在地。

  这是一块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宽800余米,东部稍高,西部稍低的缓坡状地块。这里的民居和道路与别处明显不同,似乎是按照某种规划而布局的。

  在我的孩提时代,村子的西边有一条用手掌般大小的石头铺成的、贯通南北的“花街路”,名曰村前大路。村前大路西侧是一片与路平行的水田。平静的东江紧挨着水田西侧田埂,由北而南缓缓流动。村前大路东侧排列着五口鱼塘、四个菜园、四条巷子。鱼塘和菜园皆有主人,巷子皆有名称。由南而北依次是吴屋鱼塘——吴屋菜园——吴屋鱼塘——吴屋巷——吴屋鱼塘——吴屋菜园——姚屋巷——丘屋鱼塘——丘屋菜园——中心巷——吴屋鱼塘——潘屋巷。四条巷子全是东西走向,长短互有差别,但大致互相平行。各巷的西端均与村前大路相交,称为巷口。巷的东端称为巷顶。中心巷最长,其次是吴屋巷和姚屋巷。全村所有的民居都分布在村前大路东侧的这四条巷子两旁。这种布局与现代城镇街道的布局颇为相似。但是又有明显差别:其一,现代城镇街道两旁的商铺或住户,一般都是一家紧挨另一家排列的。旧县村的巷子颇似街道,但巷子两旁的民居并非一家紧挨另一家,而是两家之间多数有菜园或果园相隔。其二,现代城镇街道两旁的商铺或住户的大门一般都是面朝街道开而的。旧县村的民居全都依地势建成坐东朝西方式,所以,全部民居的大门都不直接朝巷子开,而是一致地朝西开。这些朝西开的房子通过一条条专属本户的导巷,拐个弯再通到属于公共所有的村巷去。

  中心巷巷顶有一座三进的大院子,名曰“立山庙”。此庙很可能是古立山县的衙门。

  判断立山庙为古立山县县衙的根据是:

  第一,立山庙的名字。立山庙并不是一座神庙。据我所知,立山庙里从未设立过任何神佛的牌位,从未供奉过任何神祗。考蒙山县和旧县村之历史文化及地理环境,此地除历史上的立山县和旧县村的立山庙外,不曾有过以立山为名的别的事物。这就是说,立山庙之“立山”和历史上立山县之“立山”乃同一个“立山”。

  第二,旧县村村名的由来。“旧县”者,旧时县衙所在地之谓也。“旧时”不是指别的“时”,乃是指立山县存在之时的“时”。历史上,以旧县村为县衙所在地的唯一的县,就是立山县。20世纪80年代以前,保存于旧县村的唯一较大规模的古建筑物就是立山庙。

  第三,立山庙的建筑规模和建筑样式。这座“庙”,南北宽约30米,东西长约40余米,是一个由彼此相连的三进院落构成的封闭状青砖瓦顶建筑物。它坐西面东。第一进称前厅。第二进称中厅。第三进称大厅。前厅、中厅和大厅的面宽相同,均为5间,但进深不同。前厅进深1间,中厅进深2间,大厅进深3间。前厅和中厅之间,中厅和大厅之间有天井相隔,天井的南北两端有廊房把三座厅两两连接起来。前厅包括大门和大门内两侧的门房。大门高约4米多,宽约3米。中厅北侧约三分之一同其余三分之二隔开,成为一间大房间。此房有门无窗,历来称之为谷仓。我在立山庙读一年级时,小朋友们玩捉迷藏游戏,偶有躲进此房者。但多数小朋友不敢进入,因为房内太暗。中厅南侧三分之二是中空的。当年,这里是小朋友课外活动的主要场地之一。大厅最为宽畅,当年的复式教学活动就在这里进行。中厅和大厅之间的天井南北两端廊房前各有一棵齐屋檐高的桂花。每当八九月份,桂花盛开,浓香四溢。整个立山庙没有一个窗户,只有一大一小两个门与屋外相通。大门在前厅正中,朝东而开;小门在大厅南侧靠近屋檐的地方,朝南而开。立山庙的砖瓦和旧县村有钱人家房子的砖瓦相同。此庙从里到外,无石雕木刻,无彩绘图画图案,无飞檐斗拱,没有任何特别的装饰设置。但又严格地方正对称,规模较大。

  根据以上事实,我猜想立山庙可能是古立山县的衙门。但是,在我内心,这座衙门尚有许多未解之谜。

  首先,它为何建于远离民居的坡顶?立山庙显然属于旧县村,但旧县村民居距离它最近者亦有80-90米,中间隔着成片的青麻地。立山庙远离民居,是偶然的,还是有意而为的?

  第二,它为何座西面东?整个旧县村的全部民居,无例外地顺着地势,按照坐东面西方向建造,惟独立山庙相反。它坐西而面东。它的背后是众多的民居。它的前方由近而远依次是:“孤寒头”——莲塘村——马背岭。那些地方从前基本上都是荒山野岭。如果它确实是立山县衙,那么,古人这样来建造实施其统治的权力殿堂,原因何在?

  第三,它为何那样粗糙、简陋?同其他地方古衙门的庄严、气势和威严的建筑风格及装饰设置相比,立山庙实在是相差太远。从外形观感上看,它作为一县之行政管理机关,颇为寒酸,似有不够格之嫌。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它更为古老吗?

  第四,它究竟建于何时?属于哪一个朝代的立山县衙?

  历史上以立山为县名起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除立山县则是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这意味着,立山庙最早可能建于公元621年,最迟可能建于公元1385年。若依前者计算,则立山庙的年龄当在1364岁以上(计算到1985年止)。若依后者计算,立山庙至少有600岁。究竟何者为准已不可考,但是,只要能够确定立山庙的县衙身份,那么,它至少有600年以上的历史,便无容置疑。人们不可能在废除立山县之后再去建造一座立山县衙门。

  第五,“白马立山庙”的传说。旧县村素有“鬼火孤寒头,白马立山庙”的传说。

  “孤寒头”乃立山庙东去约100米的一片古坟场。“孤寒头”很可能从普通话“古坟头”的谐音而来。在那片坟地的众多坟墓中有几个圆形的大型古墓,村人称之为“万人坟”。每个“万人坟”里都埋着许多骸骨。人们估计那里曾经是古战场,古人把战死者集中埋葬。“古坟头”由此得名。“鬼火孤寒头”说的是,“古坟头”那个地方常有鬼火明灭。鬼火是没有的。“古坟头”既是古坟场,有磷火闪动的可能性却很大。村人不知,以为鬼火。

  “白马立山庙”说的是,立山庙一带偶有白马出现。白马者,白银也。人们认为,立山庙地下埋藏着白银。这当然只是猜想。然而,立山庙若真是古立山县衙,在某种情况下,县官把搜刮来的银子埋于地下,这并非不可能。

  可是,谁也没见过“白马”。它真的存在吗?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