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91213094913.jpg

                    

           1576317324(1).png

    ——大秦岭分站站长冯西海专访驻站作家冷眼热泪

 

 嘉   宾:冷眼热泪(大秦岭分站文友)

 主持人:冯西海  (大秦岭分站站长)

 访谈方式:笔谈

 访谈时间:2019.12.12



1576316439(1).png【嘉宾简介】王永杰,网名:冷眼热泪,陕西泾阳人,1962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咸阳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教书6年。1991年从事新闻工作者至今,先后在铜川日报社、咸阳日报社工作,担任记者部副主任,文艺部主任,现为咸阳日报教育周刊执行主编、主任记者。陕西省记者协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理事,咸阳市市管专家。出版散文随笔《冷眼热泪》《卧听夜籁》《不负今生》以及书画集《冷眼雪晴》(与人合作),主编咸阳日报优秀散文选《古渡听涛》。

 冷眼热泪银河文集链接:

http://www.yinheyuedu.com/author/index?uid=4055&typeid=2



1576316365(1).png【冯西海简介】冯西海,曾用笔名:顾鹤、晴雪。1963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长篇小说委员会委员,西京学院客座教授,咸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咸阳市秦都区文联主席。1988年开始公开发表作品,早期以诗歌为主,现在以小说为主,著有长篇小说《爱恨无奈》《彩票》《欲望罂粟》,短篇小说集《两寺渡》等10部作品,其小说被浙江省教育厅列入全省中小学图书馆推荐收藏书目,登上河南省南阳作家图书城畅销书排行榜,收入中国精品文学期刊文献库。

冯西海银河文集链接:

http://www.yinheyuedu.com/author/index?uid=2448&typeid=2

           0165 (0-00-00-00).png

冯西海:老兄,你是记者,我也曾经在省级某报社记者站、省级某报社要闻版和基层宣传部门长期工作过,与媒体记者打过交道多。但这些年来,茫茫人海,机缘巧合,唯独与您的的友谊日益加深,和我们对很多东西的认识一致有很大关系,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话不投机半句多”,从我们认识至今,感情越来越深,关系越来越好,甚至几天不见,还很想念,其实相见也无事,不见忽忆君。如今经济发达,人情日淡,两个老男人,友谊到了这种程度,应该很值得珍惜,今天,受银河的委托,我做个采访者,您做一个被采访者,您来回答我的问题。


王永杰:呵呵,好啊,借此机会,也算对自己的一个回望,同时也希望能够对银河的认识不认识的文友们,算是一次隔着文字的沟通与交流。

冯西海:您的家乡和当年工作的煤矿我去过多次,非常熟悉。但读过您文字的读者很关系您的人生经历,对她们来说这是个不错的噱头。那么,您就给我们爆爆料,先家说说您的人生起初关键那几步吧。

微信图片_20191213133009_副本.jpg王永杰:本人1962年生,正是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饥饿,我们泾阳县白王崔黄那个村子,是唐代末期一个短命的皇帝唐宣宗李忱陵墓的所在地,那个墓叫贞陵,听起来似乎很好,但是却完全靠天吃饭。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无法想象那个时候生活艰难的程度,而我们家姊妹又多,劳力又少,父母常常辛苦干一年,还欠生产队的。母亲是识得一点字的,所以对读书有着和村里很多妇女不一样的认识,尽管家里很穷,但她始终鼓励我好好读书。奇怪的是,我从上学的那一天起,就学习一直很好,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这可能让我有了自信。至今还记得母亲在煤油灯下教我识字,教我写作文的情景。所以,从小学到高中,我的作文一直很好,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高中的时候,我还参加过全县的作文竞赛,居然得了全县第一,我第一次坐汽车,就是去县城参加比赛,我第一次去县城,也是参加作文比赛这一次。记得后来我的照片还在县城街道的橱窗里张贴了很长时间,那个奖状被父亲在我们家窑洞的墙壁上帖了好多年,奖品是一个红灯牌的收音机,那是我们家里第一个电器化设备,父亲用它听了多年的新闻和秦腔戏,时间大概再1978年。1981年,我考上了咸阳师专中文系,当时的理想就是当记者或者当作家,报了复旦大学的新闻系,但考了师范。那个时候,对于农村孩子或者绝大多数考生来说,能够考上,能够有学上,就是天大的事情,所以得知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父亲哭了。很多年以后,我才理解了父亲为何流泪。大学三年,我很努力,当然那个时候,所有考上学的,几乎没有不努力的,大家对于知识微信图片_20191213094833.jpg,几乎都如饥似渴。1984年,临毕业的那个学期,我的一篇文章先是发表在陕西日报副刊上,快毕业的前一两个月,我的又一篇文章发表在当时影响力非常大的《中国青年报》,题目叫做《毕业前的思恋》,文章后面附有我所在学校的名字。这引起了很多即将走向大学的青年学子的共鸣,也收到了无数青年人的来信。那个时候激情昂扬,几乎每封来信我都认真回复,和一些人的通信保持了很多年,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谊。记得当时的那篇文章在学校的广播上连续播出了大概两个星期,那也可能是学校第一次在国家级的报纸上发表文章。1984年7月,我大学毕业,原本是分到一所省级重点中学的,但听说煤炭厅要人,就坚决要去那里,班主任挡都挡不住,于是,班主任只好改了志愿,去了铜川矿务局的陈家山煤矿,此前根本没有去过铜川,一到铜川就后悔了,但是自己要求的,只好硬着头皮呆下来,先教书,到了1990年,到矿机关党办当秘书,1991年秋季,因为铜川日报扩版,需要人,就调到了铜川日报社,从校对开始,做编辑,做记者,做记者部副主任,做文艺部主任。1998年,又来到了咸阳日报,做编辑,文艺部主任,教育周刊执行主编至今。咸阳日报教育周刊可以说从栏目设置到版面特色,是我一手创办的,也算没有辜负自己。

冯西海:您的经历和其他事业有成的人相同,苦难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巴尔扎克的论断真好。喝口茶,歇歇。说说您读书的故事如何?

微信图片_20191213133101.jpg王永杰:这个提议不错,有趣,如您的拙拙的字嘛。我从小时候喜欢读小人书,到上学后喜欢读语文书,再到后来喜欢文学书,似乎一路就这么走来了。没有任何人的逼迫,几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由于语文学得好,作文写得好,我甚至得到了我得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杨昭勇的认可,就是在他的课堂上可以看课外书,这样的班主任,可能现在不是很多了,幸运的是我遇到了;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书可看,所以每学期刚发下新书,我总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语文的所有课文看一遍。记得初中的时候,一个同学拿了一本名字叫做《儿女风尘记》的小说,我看了不下三遍;有一次,又得到了一本《敌后武工队》大概又看了两三遍;上高中的时候,从舅家表哥那里得到了一本繁体字竖排的《西游记》,那个时候认识的繁体字不多,就那样硬着头皮连猜带蒙往下看,居然越看越入迷。语文老师就是在他的课堂上看我读这本书,非但没有批评我,还对我在他的课堂上网开一面,只是提醒我在别的课堂上不允许,同时不能影响完成正常的作业。上了大学后,读书就方便了,但影响最深的是巴金的《家》《春》《秋》,还有《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也读过,但是没有太深印象;《福尔摩斯探案集》《红与黑》《基督山伯爵》等都读的很用心。但我读的最用心,也最认真的,却是《鲁迅全集》。这大约是受高中的另一个语文老师,也是著名的杂文作家冯日乾的影响,冯老师的杂文写得很好,可以说全国有名,他在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上开过个人专栏。他讲鲁迅的文章,真是精彩。所以,高中时,很多鲁迅的文章,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选段我几乎都可以背过,工作后,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了《鲁迅全集》,开始从第一部认真阅读,并做笔记。那个时候,学生上早读,我就陪他们一起朗读鲁迅,到现在,仍然有一种习惯,就是见到关于鲁迅的微信图片_20191213133031.jpg书籍,总想看一看,后来由此扩大,关于鲁迅批评过的人,和鲁迅有矛盾的人的书,只要有机会,我都会找来看看。鲁迅的一些文章,反复看,但每看,总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对于一些人说读不懂鲁迅,我总是很着急,对于那些不懂鲁迅,但是又无的放矢批评鲁迅的,我总是据理力争。我觉得喜欢文字的人,喜欢写文章的人,不读鲁迅,是一个最大的遗憾,鲁迅的思想,鲁迅对文字的把握和运用,鲁迅的深刻,鲁迅的幽默,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读了鲁迅,从最基本的层面讲,你的文章就会别具一格,你看问题想要不深刻,也难,但最根本的是,你会懂得鲁迅的幽默与风趣,你会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鲁迅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就看你会不会读,会读了,任何时候,鲁迅的文章都能给你最大的精神享受,不会读了,你可能就会读的很痛苦。另外,对鲁迅的文章,一定要全面去看,你只有全面的读了鲁迅的文章,了解了他当时的背景,你才会理解鲁迅突然在文章中说出一个似乎毫不相干的人,然后予以讽刺嘲笑的原因到底是因为什么,而不了解这些,你就会不明就里,莫名其妙。我的名字是“冷眼热泪”,除了这四个字本身比较符合我的性格外,大概也与喜欢鲁迅有关。除了鲁迅,近年来,我又系统地读了中国国学方面的很多经典著作,《论语》《道德经》《中庸》《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等,读了这些国学经典,才明白我们老先人的智慧。我把读国学经典好有一比:经典犹如原浆酒,读了经典,好比爱喝酒的人喝了原浆酒,你只有知道了原浆酒的滋味,然微信图片_20191213133044.jpg后才能辨别来酒的好坏,也才能知道酒的味道是否醇厚,没有喝过原浆酒,别人在酒中掺水,你辨别不出来,掺了百分之十的水和掺了百分之三十的水,你依然以为你喝的是酒。读了国学经典,你才知道,我们很多人的文字,很多人对人生宇宙世界的认识有多么肤浅,也就免去了你浪费时间去读那些根本不值得读的书;所以经典就在那里,对于读书人来说,不读经典,不是经典的损失,只能是读书人的损失。最近一年来,突然喜欢上了理论书,尤其是《习近平治国理政》(一二卷)还有他的一些讲话,最初读关于他的一些书籍,比如《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之江新语》,习近平关于新闻的一些论述,纯粹从新闻业务的角度,但是读着读着,仅仅从文字表达的角度,就深深的被吸引,后来读《习近平治国理政》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觉行动,真是越读越感精彩,也越读越感他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的伟大。他的格局,微信图片_20191213133050.jpg微信图片_20191213133050.jpg他的胸怀,他的眼界,他的抱负,他的学识,他对世界的预见和洞察能力,他读书的广泛,他的记忆力之好,他对于经典运用之妙,他语言的朴素而深刻,他对辩证法的运用,他的哲学思辨能力,很多的人,根本达不到。我曾经给很多喜欢搞创作的人说过,如果要想自己的作品气魄大一些,格局大一些,有更加动人的感染力,还是读一读习近平的《治国理政》,现在有太多搞创作的人,眼界格局太小,气量太小,只能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搞一些文字游戏,最多也只是把文字玩的精妙一些而已,很难产生让人感到厚重的作品,一个仅凭自己的爱好,没有理论指导,缺乏宏达格局的人,即使写的再多,也难有好的作品,最多不过是在一个层面上的不断重复。

冯西海:您读书都有什么习惯?

王永杰:我读书喜欢拿笔在上面画,也喜欢在上面记录下自己的当时所思所想,包括疑惑的地方。这些年来,凡我读过的书,都留下了属于我的印痕,而且,每读过一本,我都喜欢在书的后面写下读书的感受感悟体会。国学经典的那十多本书,我几乎都是在床上读完的,睡觉前或者醒来后。也才理解了古人说的读书的“三上”之“枕上”,其实睡前醒后,真是读书的好时光,你能真正的静静地感受,享受中国文字的美好与精妙。很可惜现在不少人,都只是在看手机,我似乎也多少受到了一些影响,因为看手机,说老实话少看了很多书,这是一种损失,也是一种遗憾。

冯西海:谈谈您写作的志趣。微信图片_20191213094855.jpg

微信图片_20191213133108.jpg王永杰:我写过很短时间的诗歌,后来写散文,也写过几篇小说,最终集中在随笔杂文上,这些年特别是写随笔。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不断的有新的东西刺激你,对于喜欢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的人来说,随笔也许是最方便的一种。这些年来,出版了《冷眼热泪》《卧听夜籁》《不负今生》《游思》等著作,其实都是自己的一种思考历程,许多人也建议我写小说,他们认为以我的认识的深刻,还有语言的凝练,写小说应该也不错,但是,我总觉得小说需要构建故事,需要相对充裕的时间,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又决定了不能有那样的时间。而随笔,一般比较精短,随时都可以完成,相对来说更方便,千把字,甚至几百字,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就行了,没有必要穿靴戴帽,把自己的文字搞得太像一篇文章。我曾经有一篇随笔就写到,文章一旦写得太像文章,就无趣了很多,写文章就是说话,就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必要一定要把文章写到多少字。因为文章说到底还是表达思想,思想表达完了,就应该结束了,没有必要一定要序曲,要尾声,一定要有什么完整的结构。我最近出版的《游思》,就是一些随笔,还有外出旅游是的一些思考,这些年来,带着思考走了一些地方,也就收获了一些文字,这本书的内容,就是自己的思考。文字不长,但可以说都是干微信图片_20191213133018.jpg货。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远远比小说要精彩很多,这也是这些年来,我不大喜欢读小说的原因,其中固然是小说难有打动人心的厚重之作,但主要是小说家们编造杜撰出来的那些故事,远远不如生活更精彩,更生动,更复杂。人们读小说的一个功利性目的,就是了解新的东西,知道自己不曾知道的世界,但如果你读了小说才发现,他写的那些,还没有现实生活更惊心动魄,更曲折精彩,你就有一种上当的感觉,有一种时间被浪费的感觉。所以也就理解了过去那些老人,为何越到最后,越喜欢看志书,越喜欢看那些纪实类的作品,越喜欢看传记之类的作品,而越不喜欢看小说,越不喜欢读诗歌,越不喜欢看那些杯水风波婆婆妈妈的散文的原因,人的阅读就如人的口味,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生一些变化,小时候爱吃甜,大了口味会变,及至到了一定的年龄,小时候不喜欢的酸辣苦麻可能会变得很喜欢,大概如此。

冯西海:您刚才说到了你最近出版的《游思》,可以稍微详细的介绍一下吗?

微信图片_20191213133114.jpg王永杰:这本书是我近年来的一些小随笔和去国外旅游时的所思所想共同构成。我现在有一个习惯,几乎过两天,就要在我的 QQ空间里写一段自己的思考,对人性,对生活,对社会,反正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对什么有个人的思考,就写什么,没有想到,不知不觉,居然有不少,文字或长或短,但都是自己的思考,都带有个人强烈的印记。另外,这些年来,我和一些朋友,游览了西欧十多国,游览了南非,游览了美国,游览了北欧,俄罗斯,又由于是记者,在游览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从文化的角度去看那些国家,去比照他们的文化和我们的文化的异同,看彼此的优劣,常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某种程度上,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可能更重要,所以,我建议那些喜欢写作的人,可能的情况下,一定要多走出去看看,开阔眼界,你才知道你有多无知,走出去,你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看了别人,你才知道自己,出了国你才会更爱国,而所有这些,仅仅依靠读书,根本不行,所有的书籍,都可能打上作者个人的印记,个人的喜恶,甚至打上意识形态的印记,所以,仅靠读书,你无法得到完全真实的东西,你只有开动你的脑筋,去看,去想,去判断,去思考,然后才能得出属于你的结论,并有一个相对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一定是在看世1576323716.png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世界的看法,书本灌输给你的世界观,也许会在看世界的过程中彻底颠覆,也许会在看世界的过程中更加坚定,正是因为走了这些国家,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比较,我越来越觉得我们国家的伟大,也越来越觉得我们党,我们政府的不容易,也更加坚定了道路,文化等自信,这里绝不是说大话,而是切身的感受。过去,因为喜欢鲁迅,对一些现象,也是批评得多,指责的多,但现在看来往往比较偏激,缺乏全面的理解,而改变,就是从走出去看了外面世界之后,突然有了更全面的思考角度,也就理解了很多。

知识分子,希望社会更好,所以总是批评得多,这个原本没有什么。但是,一些作家,一些知识分子,从来不能全面的看待自己国家,从来都是一开口就是批评,指责,甚至谩骂,而且还要说他的谩骂是为了国家更好,总是一副“恨恨而死”的样子,但是国家进步带给他的任何好处,他都一样不落的享受着,可一开口,立即一副“恨恨而死”的模样,这样的人,其实非常叫人讨厌,一些人似乎骂自己的国家越狠,就越是显出自己越深刻,越伟大一样。我就见过不少这样的一些人。知识分子,作家,要有家国情怀,要有爱国意识,一个人,本事再大,没有了国家,你其实什么也不是,你怎么样,国家就怎么样,一个国家的好,绝不是一些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骂出来的,一定是那些热爱着这个国家并不断奋斗的人们干出来的。喜欢写作的人,用自己的文字鼓舞更多的人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文化,让人对未来更有希望,而不是更绝望,这可能才是根本,这也是我对那些尽管文字深刻,思想也深刻,但总是用文字传递负能量的那些人越来越不看好,也越来越不喜欢他们的文字的原因。

冯西海:您是如何看待写作的?

王永杰:很多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写作是大众娱乐的一种工具》,这里的“娱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娱微信图片_20191213133038.jpg乐”的意思,是指普通人的一种精神追求,是整个社会文化水平提高之后,人们通过书写,来表达自己对这个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在这个意义上,写作的人越来越多,写作的队伍越来越大,因此,写作也就越来越稀松平常,不像过去那样一篇文章,一部作品就会引起社会巨大轰动。当然这里边有精英写作和大众写作的区别,但即便是精英写作,也已经难以达到过去那样的轰动效应和影响力。更何况娱乐方式的多元化,过去那种人们只能通过阅读来达到精神满足的时代早已经过去,所以,写作更多是一种个人的事情,是一种个人的爱好,写了,能影响感染更多的人,最好,就算是写作过程仅仅是自己感到很愉悦,也一样不错。当然,文章千古事,这是我们中国一直以来文人的追求,每一个写文章的人,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流传下去,所以,写什么,就成了既是个人的事情,又不完全是个人的事情。如果说,你想让你的文章有更大影响力,能够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愿意看到,在选题,作品的境界格局上,就要注意。作品让更多人喜欢,感染的人越多,当然它的社会意义就越大。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作者,既要有社会担当,社会责任,但又要对自己有清醒认识,不能写几篇文章就一副真理在握的样子,自以为是,高高在上,我们写作的人当中,这样的人很不少,有时候很可笑。抱一颗平常心,去认真的写作,带着一种社会责任,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篇文字,让写作的过程首先愉悦自己,其次感染影响他人,再次对社会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就好!

冯西海:您如何看待网上阅读和纸质阅读?

王永杰:现在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网上阅读永远是一种浅阅读,是一种容易受到干扰的阅读,纸质阅读,才能安静下来,也才能真正体味中国文字的那种精妙魅力,建议大家,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纸质阅读。

微信图片_20191213094855.jpg冯西海:这几年一大批作家开始搞书画,您没少关注本人的瓜棚书画。那么,您如何看待文人的毛笔字,我亲眼见到不少您用毛笔写小楷,蛮有意思的。

王永杰:中国古人造字,意蕴深刻,包含着人生宇宙的很多道理,轻重,缓急,浓淡,正邪等等,而文化本身就需要文字来记录,没有了文字,中华文化就不存在,所以文人写字,很正常,文人用毛笔写字,只是回归本来。电脑普及之后,写字的人越来越少,更别说用毛笔写字,但是,只有用毛笔写字,你也才能体味感受到我们的古人在造字时的那份用心,同时,你对中国文字也才有更深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反过来可能帮助你更好的写作,过去很喜欢看人家爱写字,尤其是那些字写的潇洒漂亮的人,他们写字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美。几年前,我也开始用毛笔写小楷,但是,都是记录自己的思想,写写小随笔,看着自己写的字一天天看起来顺眼了,好看了,又看着自己的一些感悟也被自己用毛笔记录下来,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最根本的是,写的时候,心很静,很安宁,文人的写毛笔字,说到底是一种回归,谈不上多么伟大,只是把曾经丢掉的再捡回来而已,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知道。

冯西海:谢谢老兄回答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代表银河阅读的编辑和朋友们感谢您。咱晚上喝几两,如何?

王永杰:哈哈,美么!随便说说,但都是自己的体会感受,很可能有错,不对的地方,大家批评!

 


     银河悦读中文网

       

          美工:王希萍


透明体.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