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在党领导下的爱国学生运动和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也是一部讲述知识分子成长的红色经典之作。

在五四运动一百年来临之际,山西师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与授课老师青梅煮酒一起重读小说,重温经典,感受火热的时代,领略火热的激情。青梅老师先介绍了作者杨沫的个人经历,此后她联系当下时代语境,从作者经历与人物关系、对小说的影响、小说情节、所展示的主题、恋爱+革命的结构模式、知识分子寓言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梳理和阐述。课堂上,学生们对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奋斗过程、革命志向、为实现个人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表示,要向先烈学习,珍惜现在的学习时机,努力提升自己。课下,他们如饥似渴的阅读小说原著,组成讨论小组,针对《青春之歌》以及其他红色经典作品,继续研讨作品所揭示的深层意义,感受主人公林道静带给他们的震撼。

一、作者与创作:

 作者杨沫经历与创作情况。《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被称为“青春三部曲”。

  2.png

  3.png




二、小说情节线索:

小说情节是围绕着林道静的四次离家出走展开。



   4.png

   5.png

三、小说所蕴含的主题:

小说在主题方面实现了两个确认:

一、     确认了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承担起反抗外族压迫、拯救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的历史;

二、     确认了知识分子在共产党的感召下,自愿走上革命道路,并从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转化为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的历史。

     6.png

    7.png



四、林道静人物形象:

林道静是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

杨沫说:“我塑造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目的和动机不是为了颂扬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她的罗曼蒂克的感情,或是对小资产阶级的自我欣赏,而是想通过她——林道静这个人物,从一个个人主义的知识分子变为无产阶级战士的过程,来表现党的伟大、党的深入人心、党对于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8.png

小说通过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的改变,肯定和赞美了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

小说始终贯穿着一个与显性的革命话语相对应的情爱话题。


  9.png

 10.png


林道静生命中重要的三个男性,分别赋予明显的身份符号:

余永泽:不关心国家安危、自私自利的革命绊脚石,林道静肉体的拯救者;

卢嘉川:有智慧有激情的革命理想主义者,林道静思想的拯救者;

江  华:坚定勇敢有现实精神的共产党员,林道静灵魂的拯救者。

11.png


五、小说艺术特征:

小说在审美层面,可以从不同方面去分析,在结构上主要表现为“革命+恋爱”模式。

   13.png


六、《青春之歌》电影:

电影《青春之歌》剧照。

 16.png

17.png



七、不同时代的解读: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青春之歌》即是五十年代的经典之作;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文学解读,不同时期的文学史家、研究家对《青春之歌》的分析研究出现了无数精彩论断,因此可以说,对《青春之歌》的研究是成功的。

 18.png


八、课后情况:

文化需要继承,经典需要传承,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阅读和研究,才能永保其艺术感染力。《青春之歌》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就是因为有众多的读者和研究者。

  3.jpg

2.jpg

3333.jpg7777.jpg



经典不朽,文化永在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