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56_wx.jpg    

    从这个月起,评论部将于每月中旬作一次精彩评论展示。要求:特约评论员每人提交5篇,其他值班评论员每人提交1——2篇,提交的评论以上个月为主。

    如何使银河悦读网的评论工作有更大的进步,文友们纷纷献计献策。不久前,网站提出了评论改革方案。要求评论部切实解决评论存在的“溢美之词多,真诚批评少”的问题,我们也对评论员提出了注重开展批评性评论的要求,其目的就是帮助文友们提高作品质量。 

    这个月,我们要求评论员尽可能提交批评性评论。

    目前,我们收到的批评性评论,只有独上月楼的7篇和暗香盈袖的2篇。独上月楼的评论让我们对批评性评论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细读她的评论虽然是批评性的,但留给读者及文章作者的感觉却如与邻家妹妹促膝交谈一样亲切 ,她的批评性评论不带锋芒没有盛气凌人的指责,而是善意的建议与友好的提议,这样优雅而善意的建议正是作者乐于接受的。对批评性评论月楼有独到的看法,她认为:“一味的溢美之词肯定是不好的,但也不能无中生有非要鸡蛋里挑骨头,还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好的地方要肯定,不足的地方要善意指出,这才是对作者负责任的态度。”

    从下个月开始,所有特约评论员都会提交他(她)们的优质评论,相信会对文友们有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一句话,开卷有益!

      

timg (1).gif

      独上月楼的评论:

      第一篇:读《银说话》

      曾经,在江山,我有一次摸到鲍尔吉.原野的“私家小屋”(博客),斗胆留言,说明了我是谁,希望他能授权把他的博文赐予我们雀之巢社团。很多天过去了,我差点忘了这事,直到有一天灵光一闪,天,忘了看看鲍尔吉.原野回复了没有?结果真的让我很开心,他同意了。之后,他的文章就这样一篇篇落户在雀之巢社团,让很多人从中收获了营养。我没有读过《银说话》,看了青梅教授的书评受益良多,也有了想要拜读的冲动。

      印象最深的是这些话——

     《银说话》无论是描写英勇无畏的骑兵父亲、贤淑朴素的蒙古女人云良,还是记载马头琴曲嘎达梅林、《腾格尔歌曲写意》,无论是对天真、善良的阐释,还是对牧民及牧区生活的眷念,都带着作者豪放、豁达、睿智的性格特点,带着他对蒙古草原特有的情感认知,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告诉我们一个会说话的草原,美丽的草原,以及美丽背后真实的草原故事。

     胡四台这个地图上也许无法标注的草原小村落,在鲍尔吉.原野笔下得到了永恒的美,人与动物也渐渐显示出非比寻常的审美意义。阅读《银说话》仿佛在观看一幅草原写意画,体会着温暖和善良,感受着清爽和惬意......

     只是,低调的青梅教授在接近尾声的时候引用了台湾作家张晓风所说:“我读其文,如入其乡,如登其堂,和每一个居民把臂交谈,看见他们的泪痕,辨听他们的低喟,并且感受草原一路吹来的万里长风。鲍尔吉.原野写活了他所属的原野。”这是作者谦虚的表现,但恕我直言,我以为还是不要引用的为好。毕竟,这是青梅教授的个性化书评,在带有总结性的地方,最好还是用自己的感悟来表达更有力量。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第二篇:读《社区网格新气象,微信联络你我他...

     这是一个好姑娘,她给周边的人带来了温暖。不过,从文体看,这篇与散文还有差距,更像是一个新闻消息。个人浅见哦!

 

     第三篇:读《【老兵】一位跟“石头”较劲的生...》

     文中提到:“石磊医师、党莉医师治疗结石病30多年,受益者不计其数,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技艺深受群众呢的信任和赞赏。人们口碑相传,神奇的治疗效果,也备受国际医疗界的称赞,在1996年,中国中医耳针协会主办的第一届国际重要成果学术交流会上,赢得优秀论文奖和国际中医治疗优秀成果奖。他们还曾接受过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记者采访和连续报道。”——我在想,如果能把这些内容扩充到本文中,譬如找到“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记者采访和连续报道”,引用其中的一些典型事迹、故事和内容,而不是这样一笔带过,想必文章也会更为饱满生动。之前的标题太大,空洞,反而有冲淡主题之嫌,我改成了现在的标题,也添加了点题内容,希望作者会喜欢。

 

     第四篇:读《一幅北方壮丽的民俗画卷》

     结论很好,但感觉走笔匆忙了一些,以石佛老师的水准,似乎还可以写得更好。文中有一处与石佛老师商榷:“作家的文笔是无处不在的”——似乎不大通顺?

 

     第五篇:读《屋子的诗歌,洋溢着大爱》

     我们从作者截取的优美诗篇里果然收获了满满的爱。但不知为何,月楼总觉得还是不过瘾。原因是什么呢?细细琢磨,很可能是因为:爱,是生活中开出的花,她必然要有所附丽。鲁迅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诗人的爱,不会是一阵无根的风。我认为,诗人的爱,如瀑,一泻千里,可源泉在哪儿?诗人的诗情如荫,根脉又在何处?如果作者在这个方面有所挖掘,作品会更加丰满。还有,引用不能太多,多了反而会遮蔽作者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点到为止即好,关键在于,您从诗人的诗集里所体悟到的感动和感想能与读者之间形成毫无缝隙的完美契合,那就真的成功了!

 

     第六篇:读《【老兵】王彦萍,用大爱为丈夫撑...》

     什么样的人才是最美退役军人?每个人的诠释可能会不尽相同。譬如助人为乐,譬如艰苦创业,譬如见义勇为......或许都是最美的标志。而英子在本文中给我们介绍的这位退役女兵,却是用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濒临死亡边缘的丈夫在她多年的精心呵护下,奇迹般的站立起来。一度“塌方”的小家庭,因了妻子顽强不屈的支撑,终于重拾欢乐,重获幸福。

     当我看到夫妻二人的合影时,我欣慰的笑了。

     但因为是第三人称,在对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写上略显单薄:“我也是一名军人,关键时刻我要坚强应对”,这样的语言显然不够生活化:如果能更深的挖掘女主人公面对命运的一次次打击,都产生过哪些想法,有没有过动摇,又是如何挺过来的,如果能用本人更为生动的生活化语言来描述,或许会让女主角的事迹变得更加温润也更能打动人心。

    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女人,感谢柴英总编让我们知道了她的故事,为女主人公和作者一同点赞!

 

    第七篇:读金萍《<黑蝙蝠>有感》

    “从故事情节上来看......从人物形象上来看......从文章主旨上来看......”这样的叙述方式没毛病,但有点像老师讲课,缺少了一份灵魂的悸动,整篇读后感规规矩矩读下来,略显呆板,不能给读者以兴奋感。我想,或许还是因为对这部小说的隐喻性没有完全读懂之故。身为90后的年轻人,敢于触碰这种深深切入生活肌底的文字,其实是有难度的,但毕竟,勇气可嘉。

     

timg (1).gif

 

     暗香盈袖的评论:

     评《追梦者说》

     这篇文章从体裁上来看更像是一篇议论文,因为它既有论点也有论据。文章开头就摆出了鲜明的论点: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的实现大都与本人的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接下去逐一摆出论据细细说明自身在追梦途中的不懈努力,一是好政策带给了作者好机遇;二是作者打小就爱看书,细读全文了解这是作者追梦路上的一段发自肺腑的议论性感想,他以自身的经历给读者以启发和引领,作者以无比诚恳的语言传递了信息分享了经验,可以说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励志型议论性文章。从副标题观之,这篇文章是作者为自己的文集《追梦》作的序,序言在文章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序言的标题就更是重中之重的大事了。好的标题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或点明中心、或点出作者意图、或给读者以启发性,总之要使文章更具吸引力,题目得更具特色,题目标得好,不但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像磁铁一样吸收读者去读,而且能更好帮助读者了解文集的内容,序言其实就是作品的题目,因此可见,这篇文章如是独立成篇绝对是上乘之作,但若是作序则略有欠缺之遗憾!

 

    评长篇连载小说《命运》

   (第十章)一路情节起起伏伏,到了第十章读者一颗悬着的心似乎可以放下来了。徐敏被送去上学了,名字改成了邱小莉,邱小莉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使她的歌唱得非常好,自然成了山寨里的小歌星非常惹人喜爱,一曲《打猪草》让邱小莉在县文化馆里挂上了号,作者将情节安插得自然流畅顺理成章,非常吸引读者。

    但美中不足的是本章节中有些字词的运用值得商榷,如:写邱小莉有唱歌的天赋而多年不唱歌,在音乐课上她一下子露了峥嵘,“峥嵘”一词的意思是形容山的高俊突兀或建筑物的高大耸立,这里的“峥嵘”是否应为“真容”或·“真相”更妥帖!文中还有一句“董老师的话说得邱小莉众志成城”这里的“众志成城”是否应该改成“恍然大悟”或是“茅塞顿开”!众所周知“众志成城”的意思是指万众一心,像坚固的城堡一样不可摧毁,而邱小莉理解董老师的教诲怎么一个人去“众志成城”呢?!

     

      

timg (1).gif

     邵魁老师的精彩评论:

     血脉长流 亲情无价——读天一方先生三篇亲情散文

     最近,年逾古稀的天一方老先生在银河悦读网发表了三篇怀念亲人的文章,《山的泪痕》追念先考,《海的漪涟》思念先妣,《山顶上的老槐树》怀恋先祖。

     先生的文章不雕琢无雕饰不华丽无华美,而字里行间流淌的亲情却令人掩面令人流涕令人喟叹不已。三篇文章叙述了家族的苦难史,反映了近百年来我们民族的沧桑史。

     一、父亲带给他的是无尽的屈辱,所以父亲泪痕斑斑

     都说“父爱如山”,可由于战乱,作者的父亲在他出生不到一年就离家而去,从此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作者从小到大不记得父亲的模样,不知道父爱的滋味。而因为父亲在国民政府当过不到三个月的警察文书,又不知去向,家庭落了个“历史不清白”的罪名。就是这个“不清白”连累了作者大半生。在“政治第一”的年代,尽管作者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但,升学不成,就业不成,入团入党更不成。多少冤屈向谁说?多少泪水向谁流?他在厄运面前,怨过父亲恨过父亲,但这是父亲的错吗?父亲能书善画才情过人,为生计谋一职业,他错在哪了?父亲为了活命远走他乡,他错在哪了?春秋留痕岁月沧桑,作者经历磨难后,对“下落不明”的父亲,没了怨没了恨,留下的只有思念和牵挂。父亲还是那座山,令人仰望令人思恋。因为“父亲是我的本根”。声声呼喊撕肝裂肺,句句道白杜鹃滴血。如果父亲有知,那累累伤痕一定会化作无可奈何的斑斑驳驳的滴滴泪痕。

     这是不息的血脉,这是无价的亲情。

     二、母亲带着他艰难度日,给了他无尽的依恋

     母亲知书达理,却因为背着丈夫“下落不明”的冤情,政治背时经济困顿。带着一个魔魔怔怔的病儿子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儿子,东奔西走东挪西借四处奔波寄人篱下。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她节衣缩食拉扯孩子,千方百计供孩子读书,把作者培养成人成才。母亲功比天高!

     母亲对于家族尽心尽力,对于子女倾心倾情,而对于自己,却无索无求。政策好了,日子好了,母亲却孤老终生。临终,九十五岁高龄的老母亲嘱咐儿女,把自己的骨灰撒入大海。儿子终日坐在海边为母亲拉着“烛光里的妈妈”唱着“望儿山”,眼前的大海荡着一波波涟漪,儿子心中泛起一阵阵漪涟。“漪涟”者,依恋也。谐音以寄情。

     母亲给以生命,给以生活。坐在海边,心中的“漪涟”久久不息。

     三、祖父是根深叶茂的老槐树,荫庇着子孙

     由于那些特殊的原因,作者没有尝过父爱的滋味。但是,祖父的呵护和教育让他感受到了严教和厚爱。

     祖父饱读诗书,做过教师,当过校长,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不仅克服重重困难把亲生子女送入学校,对入门的儿媳也是一样,千方百计送她去读书。这是一位有远见有眼光的长者。

     在祖父的教育和培养下,作者的父辈个个出息。

     作者父亲离走,母亲带着孩子无依无靠颠沛流离,祖父无怨无悔地照顾这孤儿寡母,使得他们母子能读过难关,使得作者事业有成。

     祖父功莫大焉!

     四、一个家族的苦难是一个民族沧桑的缩影

     每个人每个家族都是民族的一分子,都生活在民族时代,都与民族同生息共命运。这三篇血脉道情,正是用个体反映整体的。

     战乱时期,刀光剑影硝烟四起,人人自危民不聊生。人都是血肉之躯,我们不能苛求所有的人都能视死如归。父亲的离走,母亲的流离,祖父的艰辛,都是战乱造成的。这个时期,朝不保夕,杀身之祸时时都会不速而至。家家如此,人人一样。民族罹难,家族何安?

     无休无止的阶级斗争,混淆了善恶颠倒了黑白。政治的利剑下,多少无辜?多少冤魂?作者背负着政治包袱,年轻时,不管怎么努力怎么上进,都难以出头。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哀。身临其时者都有切肤之痛。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忘记那时期“亲不亲线上分”的极左带给人们的苦痛和无奈,不会忘记那时期的政治混乱经济滞滑带来的贫乏和困顿。记住这些,我们才会在现在这政治开明思想开放的大好时代,奋发努力大展身手,为家族为民族尽心尽力无怨无悔。

    一个家族的血脉是相承的,一个民族的血脉是相通的。一个家族的亲情是无限的,一个民族的亲情是无价的。


    执笔:暗香盈袖

    网站使用.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