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81112225255.jpg



微信图片_20181112220739.jpg


微信图片_20181112203317.jpg

    为展示退役军人风采,动员广大退役军人珍惜荣誉、再立新功,在全社会营造学习最美、争当最美、关心国防、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由中宣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举办的“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于2018年11月10日12:37在CCTV1播出。


    来自全国各地的20名退役军人获此殊荣。其中被誉为“红色传人”的沈阳军区后勤史馆馆长徐文涛,也是我们银河悦读网在寻找“身边最美退役军人”活动中被推荐人之一。


    这次,徐文涛当选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虽不是直接源于我们银河悦读网的推荐,却与我们银河悦读网的推荐不谋而合,也见证了我们网站开展这项活动的不俗表现,更说明,徐文涛当选“最美退役军人”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这不仅是退役军人的骄傲,也是我们银河悦读中文网的光荣。 

   

    1506852007817732.gif


    2018年10月12日,作者高子荣发表了征文《一个军史馆长的幸福 ——记徐文涛的多彩人生》,推荐徐文涛馆长参加老兵网和银河悦读网举办的“退伍不褪色,勇当排头兵——百名榜样战友风采展示”活动。


    原文链接:

   【老兵】一个军史馆长的幸福 ——记徐文涛的多彩人生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12006

    【编者按】这是一座军史馆和一位创建者鲜为人知的故事。沈阳军区后勤史馆创建者和首任馆长徐文涛,十年间呕心沥血,从无到有,把一个只有两个人的军史馆搞得风生水起,参观者和捐献者络绎不绝,共接待军内外10万余人,军史馆先后被辽宁省和沈阳市等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本人被聘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专家,17个部队单位和9所地方高校的名誉校长或客座教授、德育辅导员。为了让尘封的历史文物焕发新时代的意义,他不断研究历史,学习新知识,不断挖掘新展品,不顾自己的病痛。他的精神本身就是传承人民军队革命传统的最好的行动,他永远是一名冲锋的军人。推荐阅读。编辑:柴英

     

   【文友留言】

    安瑞平2018-10-12 19:24:02

    金星推荐语:这是一座军史馆和一位创建者鲜为人知的故事。沈阳军区后勤史馆创建者和首任馆长徐文涛,十年间呕心沥血,从无到有,把一个只有两个人的军史馆搞得风生水起,参观者和捐献者络绎不绝,共接待军内外10万余人,军史馆先后被辽宁省和沈阳市等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本人被聘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专家,17个部队单位和9所地方高校的名誉校长或客座教授、德育辅导员。为了让尘封的历史文物焕发新时代的意义,他不断研究历史,学习新知识,不断挖掘新展品,不顾自己的病痛。他的精神本身就是传承人民军队革命传统的最好的行动,他永远是一名冲锋的军人。经讨论推荐为金星作品!————周五编辑组

    张立民2018-10-12 21:35:32

    什么是幸福?徐文涛的回答是:“做对党、国家和军队有益的事,对社会有用的事”。整个事迹已经不局限在筹建军史馆的过程中,而是贯穿于他的整个军旅生涯。我猜想,徐文涛大概是在退休前接受任务的,结果一干10年,不仅把军史馆建成了,还成为一名出色的军史解说员、宣传员,德育的辅导员。他的事迹亮点就在于坚持宣传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讲,哪怕只说服了一个人也要说。徐文涛也想喝喝小酒,打打小牌,釣钓小鱼,养养身板,带带孙子,但他自有自己的幸福观,就是干对军队有益的事,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把他筹建军史馆和宣传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故事贯穿全篇更佳,以前的事迹适当穿插,侧重退役以后。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固然好,但徐文涛的思想境界明显高于他们,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展示。

    红霞2018-10-12 21:33:09

    徐文涛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对党和人民有意义的事,竭尽全力宣传军史和后勤史,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无私的情怀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闪星点赞。

    时光无心2018-10-12 17:17:56

    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他人,徐文涛一个出色的老兵,你的奉献精神会感染许多人,为你闪星。

    暗香盈袖2018-10-12 17:15:10

    一篇精彩的文章,绝对离不开打动人心的语言,这一段话对文中主人公精神的概括起到了主导作用也深深击中了读者的心灵:“徐文涛和他的这座军史馆没有让人失望,更多的是与日俱增的影响。开馆10年来,虽然只有一个馆长一个兵,但坚持做到全年365天开放。宁讲万言史,不冷一人心,无论是几百人的团体,还是一两个人,徐文涛都亲自讲解,共接待军内外10万余人,军史馆先后被辽宁省和沈阳市等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本人被聘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专家,17个部队单位和9所地方高校的名誉校长或客座教授、德育辅导员。”闪星点赞!

    攀登顶峰2018-10-12 15:41:18

    文章写一个军史馆长的幸福就在于做自己想做的事,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还在于要让人受到他讲解和演讲的感染、教育、启发。他的幸福还在于修身养德,淡泊名利。他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他人。闪星点赞!

    李亚2018-10-12 15:10:06

    2006年8月1日,沈阳军区后勤史馆开馆。徐文涛担任首任馆长和讲解员。开馆10年来,虽然只有一个馆长一个兵,但坚持做到全年365天开放。宁讲万言史,不冷一人心,无论是几百人的团体,还是一两个人,徐文涛都亲自讲解,共接待军内外10万余人。这就是一名老兵的价值,这也是一个军史馆长的幸福史。闪星点赞。

    柴英2018-10-12 13:50:48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他全心全意的做好一件事,把这件事做的出色出彩,是非常不容易的。而徐文涛馆长就是这样的人,把一个不起眼的军史馆搞出了特色,搞出成绩,令人敬佩。作者第一次到银河悦读投稿,很精彩,热烈欢迎您。请您补充一下徐文涛同志的资料好吗?他的年龄和他是否还在岗位上?先给您点赞。

    高子荣2018-10-12 22:13:43

    徐文涛,1951年5月出生,1970年入伍,2004年受命筹建沈阳军区后勤军史馆,2008年8月开馆,并担任军史馆首任馆长,2006年退休。师职大校军街。13年来,他义务为军史馆讲解1500余场,听众达10多万人,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誉为“红色基因的播火者"。





微信图片_20181112203324.jpg

     2004年徐文涛主动辞去职务,白手起家创建全军第一座战区级后勤史馆。自2006年8月开馆以来,他一人一馆义务讲解,共接待参观1500多场次、观众20万人次,被群众誉为全国数千个博物馆中年龄最大、级别最高、最有魅力的讲解员。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观众深受感动。


    “毛主席的好工人”、全国著名劳模尉凤英说:“后勤史馆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全社会都应该来参观受教育。”一位公务员留言:“每一次参观,都有新的感受;每一次聆听,都有心的共鸣。后勤史馆是镜子、是明灯、是警钟,是我们成长的新摇篮。”还有一位团政委写到:“岂止是参观,简直是反思,是对为官做人的全面反思。”


580938850181603001.jpg


    予人星火者,必心怀火炬。十多年来,有种信念始终支撑着徐文涛——“做一根火柴,用满腔激情和人格魅力点燃每位观众心中的圣火,将人们的信仰激活,引起共鸣,形成共振!”


    开馆以来,徐文涛一直坚持亲自义务讲解。无论是几百人的团体,还是一两个人来参观。我认为,历史是有温度的,文物是会说话的。我坚持,宁讲万言史,不冷一人心。我坚信,“感动一个人,就能感动一个家庭;感动一个领导,就能感动一个单位。”


    越来越多的参观者被吸引、被感动,不少人成为徐文涛的好帮手。退休教师郑燕流着泪听他给农民工小学讲课后,毅然到史馆当义务讲解员。退役上校高建明父子俩义无反顾地甘当志愿者,成为他的左膀右臂。民间文物收藏爱好者王宇夫妇拿出珍藏的400多件抗战历史文物,在史馆开设了抗战文物展厅,弥补了史馆的空白。红色收藏家陆君祥将其珍藏的共产党宣言、党章、入党申请书、入团申请书等千余件藏品在史馆中陈列,创立了党建馆。退役大校于兆玉将个人收藏五十余年的千余件雷锋宣传品捐献给史馆,新开设了“雷锋在沈阳”展厅,让观众从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物中感受到雷锋精神是永恒的。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徐文涛说,“在传承红色基因这条没有终点的长征路上,我愿继续保持冲锋的状态,带领红色志愿者队伍,像一根根火柴、一把把火炬般点燃更多人心底的火种,让信仰之火生生不息!”


951a8a1b6b3c539be2c9c18dce4b25e6_1539340809117950.jpg

    人潮涌动的街头,我们看不出谁是退役军人,但他们执着坚守、默默耕耘,并用生命诠释了奉献的本色……


    祝贺徐文涛等获得表彰的战友,你们是退役军人的骄傲!祝福所有的退役战友,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在国家建设事业中再立新功。


    退役

    是军旅的延续

    是人生的重新开始

    退役后的军人

    仍然是一面旗、一棵树、一团火、一个兵

    不忘初心,不负军旅

    若有战、召必回!


   执笔:柴英

   2018年11月12日


u=2886025299,228502141&fm=21&gp=0.jpg

缩小之印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