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80417214651.png

   

      上一讲介绍了编者按语,知道了它是编辑对作品的解释、评价或引申。这一讲介绍不同文本的分析(下一讲介绍编者按语的写法)。大家已经知道,编者按语就是编辑阅读文学作品后所做的提示和解释,那么怎样阅读作品,如何把对文学作品的非专业阅读的态度与方式,转换成专业的阅读态度与方式,写出自己对文章的推介,从而使之成为编辑按语呢?本讲我们以不同文体为主,进行分析探讨。只有了解了各类文体的美学特征,那么在编写具体作品的按语时,便会简单了。(为节省时间,本讲内容省略分析和论述过程,直接把结论式内容呈现在这里。)       

           

      第一节   文本解读

 

    一、解读原因: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音、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   文学作品包含的某种意义、意味,所刻画的形象、抒发的感情,都是由语言符号的特殊组合得以传达的,因此,对于一篇作品,解读者(编辑)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作品告诉了我们什么,而是必须通过语言的阅读,准确把握这个语言组合体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作品语言的提示下,调动自己的艺术感受力,去感知作品形象,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形象的再创造,从而尽可能完整清晰的把作品形象和意境,变成自己的知识,完成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也才能透过作品的字面意思,领会到内涵丰富的真义,体会到文字中涵蕴的情趣、妙味,并从中发掘出作者独具的匠心。                          

 

     二、阅读步骤:

     文学作品的解读步骤由泛读、细读、解读构成。

     1、泛读:

     是一般性阅读,就是初步把握作品的字、词、句、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了解作品中特殊的词、句组合所包含的基本意思,掌握文本的基本主旨。

     2、细读:

     在一般性阅读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的研究词与词的搭配,研究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句群,研究特殊修辞手法的运用,来仔细感受每个词的本义、暗示义、联想义,在上下文构成的语境中,感受品味作品的真正内涵,发现文字背后那些“别的东西”,即:作者没有说出的东西。

      3、解读:

      解读也可以看成是批评性阅读,是把作品与作者、时代、写作时的背景联系起来,对作品做延伸性阅读。从而发掘作品的美学价值、文学意义以及社会意义。          

      三、阅读必备:

      完成这一解读任务,解读者(编辑)应具备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艺术推想力、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     

 

      第二节    不同文体的美学特征及常用术语

 

      一、诗歌:    

      一)、现代诗:

      现代诗歌具有外形式和内形式两个层面。

      1、外形式:

      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可直接感知的语言组合形式,具体表现是打破常用的语言散体文形式,在视觉上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在听觉上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合于音律。

      读者阅读最先接触的就是外形式。诗歌就是运用各种语言修辞手段,做到了句式的整齐美观,声调的抑扬顿挫,韵律的回环往复,辞藻的华丽多彩。这点,可用闻一多先生所说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来概括。

       2、内形式:

       是诗的意象、意境、象征、隐喻、比喻等。        

       诗人借助这些因素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和发现,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以使自己的诗作具有一定的诗情、诗意、诗味。    

       3、 诗歌语言:

       在遵循一般语言规范的同时,显示出一种突破日常语言习惯的倾向,具体表现为:语义乖谬、语序颠倒、语辞错位、语句跳跃和省略,这就使诗歌语言高度陌生化,也恰恰是这不合语言常规的有组织的“破坏”地方,却显现出诗语的“无理而妙”,让人品读出正常语言难以表达的诗味。   

        4、常用术语:

        1)、起兴: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引之词,不必与正义有关。

        2)、意象:通过审美思维创造出来的、融汇了主体意识的形象,是诗人心物交融的产物,是艺术创作的产物。

        3)、意象叠加:两个意象不加评论地并置在一起,成为一个迭合在一起的意象,由此产生一种新的艺术审美效果。

        4)、象征:用具体可感的生活常见的物象,暗示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即:用具体的形象,暗示性的意指这一形象之外的事物和思想情感、心理活动。

        5)、语境:赋予语辞或文句以意义的言语环境,狭义的语境是指我们常说的上下文,即决定某个语辞特殊意蕴的同一诗行、邻近诗行乃至整首诗中的其他语词,或文本设定的情绪;广义的语境,还包括文本出现时的社会、政治等因素。

        另有反讽、多义、复义、用典等,不一一细说。

 

        二)、 古体诗:

        1、定义:

        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后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齐,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

        2、常用术语:

        1)、韵: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一个汉字包括声母、韵母、声调,其中,韵母就是诗词中的韵,常跟在声母后面。      

        2)、同韵字:韵母相同的字。凡是韵母相同的字都可以押韵。

        3)、押韵:作诗时,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韵母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总是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

        押韵的目的为了声韵的和谐,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古人的诗并不十分和谐,这是因为时代变化的原因,时代前进了,语言发展了,语音也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就会出现不和谐的感觉。

         4)、四声:

        四声是四种声调。

         5)、声调: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就是常说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6)、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让这两类声调在诗歌中交错着,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致于单调。

          7)、平仄规律:

          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出现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8)、对仗:诗词中的对偶,来源于古代两两相对的仪仗队。

          9)、对偶: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

         10)、对偶规则: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以此类推。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目的是形成整齐的美。

         11)、对偶要求:

         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二:散文

        一)、概述:

        西方早期的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概念,它包括所有用散体文写成的作品,其中essay相当于现代文艺散文,五四时期传入中国,译作“小品文”或“随笔”。

         二)、美学特征:

        散文的美学特征有真、美、散。   

 

        1、真:

        现代散文家吴伯箫认为“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抒真情,这仿佛是散文的传统。古代散文是这样,现代散文也是这样。”散文无论写景、叙事、记人还是议论、抒情,目的在于抒发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总是表达作者由景、事、人引发的情思,因此贵在有“我”,是我的真性情真思想的文中表达,才引发读者阅读时的“真会心”。

         散文的真还包括写景必须实景,叙事必得真事,记人应该真人,它一般不能虚构,需要实话实说。

         2、 美:

         散文是美文,早在1921年周作人就呼吁大家尝试写这“真实简明”、兼具叙事与抒情的小品美文。

         散文的美首先是情味雅致的趣味美。

         1)、趣味:

         写景见情趣,叙事有事趣,论理有理趣,状物有物趣。      

         2)、文辞美:

        指语言朴素、自然、流畅、干净,以使文章绘景而见情,状物而得意,叙事而成趣,写人而出神。

         3)、散:

         即自由。

         现代作家郁达夫说过“散记清淡易为,并且包含很广,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可不谈”。具体表现在:

         1)、选材不受限制:

         大到国家大事小到个人情感,都可以成为散文的表现对象,正所谓“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入文”。

         2)、表现形式不受限制:

         散文不像诗歌受格律、节奏、韵脚限制,不像话剧、小说受结构限制,散文的叙事说理、写景抒情可以随意穿插,纵横捭阖,它可以天马行空随意散步。   

 

        三)、常用词语:

         1、情思:

        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情绪,是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叙写对象中,借此写景叙事,随事兴感,因景抒情,在诗情的抒发下,把读者带入诗美的境界。

         2、理趣:

         散文艺术传达出来的深刻而耐人品味的哲理感悟,就是大家常说的散文哲理性。

         3、格调:

         作家在散文中真实袒露所形成的相应的风格和品质。

         4、文辞:

         文章使用的字、词,它决定着一篇散文趣味的雅俗,显示着作家的风格和格调。

         5、气势:

         散文中由行文展示出来的某种特定的文气与体势。

         6、散文构思:

         通过一定的线索和结构组织材料,从一个巧妙的角度展开内容的叙写等环节,所做的与众不同的选择和安排。      

 

       三、小说:

 

       一)、概述:

          小说就是讲故事,既然是讲“故”事,那么这故事就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这决定了小说的基本因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二)、三要素:

         1、人物:

         小说必须得有主人公,他(她、它)可以是某个人物或者动物,也可以是某些人或者某些动物,小说就是讲述围绕他(她、它)发生事情。

         2、故事:

          一定包含一个或多个有联系的事件,有从开始到结束的发展过程。它是靠主人公的行动完成的。

         3、事件:

         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发生发展,因此,故事的演进肯定有一个背景或环境。  

        三)、常用的解读方法:

         1、叙事技巧:

         就是如何讲故事,比如故事由谁讲,站在什么角度,采用什么方法,如何安排讲述次序,用什么语气来讲等。

         小说作品的解读,核心是对人物的解读。作家通过故事的叙述,刻画鲜明、独特、丰满的人物形象,因此,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把握人物性格的思想内涵和美学内涵,是解读的关键。

          四)、常用术语:

          1、人物:

        人物是小说最重要的因素,所有故事都是围绕他(她、它)展开的,作家塑造角色,常使用外貌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段。

         2、环境:

        人物活动的空间位置。小说中人物的行动,由人物构成的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发生,空间即常说的背景,它为人物的活动、故事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环境,起着烘托人物渲染气氛等作用。

         3、情节:

         一个又一个由某种内在逻辑联系在一起的故事,是一组(或几组)经过挑选,并按照一定时间空间次序和因果关系精心组合起来的事件。

        4、主题:

        通过形象或形象体系传达出来的某种审美意识。

        5、意识流: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心理学概念,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小说中的意识流,指小说叙事过程中对于人物持续流动、心理持续变动过程的模仿。具体说,就是把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展示在作品中,以求完全准确的描摹作品人物的意识活动过程。

         6、“元小说”:

         关注小说虚构身份和创作过程的小说,作者打破了小说创作的神秘性,将自己创作时的故事编写、情节设置、结构安排的经过,告诉读者,使小说原有的真实性受到挑战。

         7、复调小说:

        原是音乐术语,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借助它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从而形成这一概念。是指在一部作品中,出现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思相近或相反的主题。


       以上是我的学习笔记,与文友们分享。

       2018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