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无疑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在中国,狗是“六畜”或称“六扰(驯服)”“六牲”之一,即:马、牛、羊、猪、狗、鸡。此称由来已久。《周礼·夏官·职方氏》:“河南曰豫州……其畜宜六扰。”郑玄注:“六扰:马、牛、羊、豕、犬、鸡。”对于现代人,《周礼》不仅遥远而且过于古雅,《三字经》做为中国人没人不知道,其中也提到狗——犬:“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南宋王应麟编写),可见狗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的重要性。
狗是最早被驯养的动物,而且是由狼驯化而来。还没有诞生农业文明的狩猎采集时代, 狗已经被驯养成人们狩猎时的助手。河北武安磁山、 河南新郑裴李岗、 浙江余姚河姆渡等遗址出土的狗骨骼为证。
尽管狗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但在我们古人的眼中,狗的地位并不高。几乎说出来都是骂人的话,从来源已久的俗语、成语就可知道一二。
比如张嘴即来的“狗腿子”, “走狗”、“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尾续貂”、狗尾续貂、蝇营狗苟、兔死狗烹、鸡鸣狗盗、狗咬吕洞宾、狗皮膏药、狗头军师、鸡飞狗跳、狗急跳墙、狼心狗肺、挂羊头卖狗肉、人模狗样、鸡零狗碎、狐朋狗友、狗仗人势、关门打狗、狗拿耗子、狗血喷头、偷鸡摸狗、狗屁不通等等,之所以举这么多例子,是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动物能产生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话语,而且几乎句句耳熟能详,更不可思议的是几乎全是贬义。
狗最早是帮助人狩猎的,后来主要的功用是看家护院,从古至今(不含当代,当代的狗是被当人养的,是宠物犬,已经丧失了狗的原始功能)没有更改,其功劳不可磨灭,但我们的祖先却对其功劳视而不见,只看到狗的所谓“劣根性”,于是才能有那么多关于狗的贬义词语吧。
回到《诗经》时代,我好奇,那时我们的先人是如何看待狗的呢?首先那时的狗不叫狗,叫“犬”,长毛狗叫“尨”,黑毛猎狗叫“卢”,长嘴狗叫“猃”,短嘴狗叫“歇骄”。
分别出现在《召南 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小雅 巧言》跃跃毚兔,遇犬获之。《齐风 卢令》卢令令,其人美且仁。《秦风 驷驖》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召南 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大意:
野外有一只獐鹿死了,用白茅包裹住它。有一位女子春心萌动,就有一位男子追逐。树林里小树婆娑,野地里有死去的野鹿,白茅捆扎献给谁,有位女子美如玉。宽衣解带要缓慢,不要弄坏我的配巾,不要惊动那长毛狗儿去吠叫。
《野有死麕》用的次数最多,是因为喜欢,阳光下淳朴美好的爱情总是让人欢喜,那只“尨”是要护主人的吧,它哪里知道此时的女子更中意的那献上“白茅包之”死鹿的英俊男子呢,“尨”若是善解人意还是不要“吠”了吧。
《小雅 巧言》
奕奕寝庙,君子作之。秩秩大猷,圣人莫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跃跃毚兔,遇犬获之。(节录)
大意:
高大巍峨的宗庙,是我们的祖先建造。宏伟规划典章制度,是圣人将它制定。那些奸佞小人居心叵测,我能揣测料想到。就如那狡猾蹿跳的狡兔,遇到猎犬也会被擒获。
此时犬还是正义的化身,它会猎获狡猾蹿跳的兔子。
《齐风 卢令令》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大意:
黑毛猎犬项圈叮当作响,那人英俊又仁厚。
黑毛猎犬的子母环响个不停,那人头发卷曲很漂亮。
黑毛猎犬的两个环响个不停,那人英俊又有才能。
那兴奋奔跑的黑毛猎犬是为了衬托主人英俊仁厚又有才能的,也一定是一只受主人宠爱为主人忠心效力的好猎犬。从那叮当作响的铃声就可以判断。
《秦风 驷驖》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节录)
大意:
秦君在北园游猎,那四匹马训练有素。轻车飞驰銮铃叮当,载着长嘴短嘴的猎犬凯旋而归。
“猃”和“歇骄”一定是有功的,为主人抓获猎物的,所以会享受“载猃歇骄”的待遇。
可以看出,久远的从前,狗——犬一直是捕猎的好帮手,还没有沦落到“走狗”的程度。我暗自里有些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