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人类未来的粮仓。随着我国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及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大省的海南,在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成为新热门话题的同时,一大批致力于海南海洋特色资源和特色旅游商品开发与推广的有志之士,把握海洋产业变革的趋势,合理利用和开发海洋资源,紧紧牢记“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海南海世界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恒,便是其中的一员。

        结缘海洋,从马袅盐场开始

        李恒是企业家,麾下有海南海世界工艺品有限公司、海南海世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三沙海世界实业有限公司3家公司和海南海世界贝壳文化馆;也是作家,为海口市作家协会理事,著有海洋文化科普系列丛书之《国宝砗磲》《至尊红珊瑚》,即将出版的作品有海洋文化科普系列丛书之《海上传奇•老船木》、诗集《海之荣光》,散文集和自传体长篇小说,正在酝酿中;更是社会活动家,频频亮相文朋诗友的新书发布和作品研讨会及各项公益活动,他既是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还是海南省贝壳行业协会会长、法人,履行规范、健康、有序、持续发展海南省贝壳产业的责任,为促进海南建设海洋强省、实现跨越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据李恒介绍,与海洋结缘,得益于他的大哥和马袅盐场。

        1971年,李恒出生在临高县和舍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山村四周,是茂密的山林、成片的灌木丛和橡胶林。家中有兄弟姐妹6人,他排行老幺。他的大哥是一名退伍军人,两人年龄相差近二十岁。在中华民族,有“长兄如父”的传统中美德。也许是父亲早世的缘故,大哥担起了父亲的责任,李恒在家中倍受宠爱。

        李恒的大哥从部队复员后,分配在马袅盐场工作。

        大约是读二年级之前的那个暑假,8岁的李恒看到大哥回家时带来了许多晒干的小鱼小虾、螃蟹贝螺等海鲜,好奇地问:“大哥,你们盐场也有海鲜?”

        大哥笑着回答说:“盐场没有海鲜。但我们盐场靠近大海,盐槽附近的海边生长着大量的海鲜。我带回家的,是我工作之余乘海水退潮时捡的,是清洗之后晒干的。”

        “大哥,你们盐场有没有与我一样大的小朋友?他们也经常去捡海鲜吗?”李恒噘着小嘴问。

         “有哇。盐场和附近的村子里,有一帮与你年龄差不多的职工子弟,来自临高不同的乡镇。海水退潮时,他们经常结伴去捡海鲜。北方海边的人给这取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赶海’。”大哥开始有些警觉了:“你问这个干什么?啥意思?”

        “嘿嘿,没啥,我就是想到你们盐场去,与那些小朋友一起‘赶海’。”李恒看到大哥一步步钻进了自己设的圈套,忍不住笑了。

        大哥十分疼爱自己这个小弟,转头看了看母亲:“妈,您觉得行不?”

        俗话说,“爹(爷爷)疼头孙,娘疼晚子”。这话,一点不假。

        母亲看了看李恒:“去吧。要听大哥和大嫂的话,不懂就问,不能调皮捣蛋让他们操心。要和小朋友们搞好关系,不能打架。水火无情,涨潮时记得赶紧带小朋友们一起回家。”

        带着好奇和神往,李恒跟着大哥来到了马袅盐场。

        马袅位于县境东北部沿海,与澄迈县接壤,古称那虞都,管辖唐朝时期临高县前身临机县的县治临机村。临高历史悠久,隋炀帝大业三年建毗善县;唐武德五年改为富罗县,同年更名为临机县,唐玄宗开元年更今名临高。自南宋绍兴初,临高县治迁于今莫村后,马袅便变成了墟玗,解放后成为乡、公社所在地。2003年,马袅乡合并到博厚镇。其马袅湾,是1950年4月17日解放海南岛时,解放军强行抢滩登陆作战的一个战事点,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

        马袅盐场与海南大名鼎鼎的莺歌海盐场一样,生产的是海盐,只是规模小了许多而已。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必需品,尤其在大量依靠体力劳作的古代,缺盐就会虚弱并且心智大乱,因此便成为重中之重的“经济命脉”。我们也曾在电影中看到,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军为解决食盐问题,挽救伤员的生命,想尽千方百计与敌人周旋。

        海盐,是大海对人类的馈赠。马袅盐场沿用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传统“盐田法”,与洋浦古盐田和儋州峨蔓盐丁村古盐田的提取方法一脉相承。每天早晨天未亮,李恒的大哥就和他的工友们起床去海边,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导入结晶池,继续日晒,等海水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后析出食盐。李恒这种工艺性的食盐提取方法,一窍不通,盐场的职工也不会向一个8岁的孩子讲述那些专业术语。大哥每次下班后拾回的海鲜,不仅让李恒尝到了新鲜的海味,填饱了肚子,也从此开启了他认识海洋的大门。

        李恒惊诧,大海究竟有多大的魅力?又蕴藏着哪些丰富资源?这种好奇,牵引着他走向海边,走向未知的海世界。

        来马袅盐场之前,李恒就想与盐场那帮年龄与自己相仿的职工子弟一起去“赶海”。由于初来乍到,相互之间不太熟悉,大嫂就经常带他去海边的红树林捡枯干的树枝,像大哥一样捞一些海洋。红树林有“海湾守护神”之称,其残叶落入水土中后,形成珍贵的养分,为小型海洋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长发育环境,是各种浮游生物、浅海鱼群梦寐以求的天然美食,同时也是候鸟理想的繁衍场所。

        熟悉“赶海”的这些步骤后,李恒就偷偷地把小朋友组织起来,瞅准大哥他们上班的机会,商量一起去“赶海”,感受劳动收获的乐趣。慢慢地,他便成了孩子王。

        走近海边,李恒感觉海风吹拂在头发、面颊、身体每一处的那清爽潮湿,带着淡淡的海腥味,就像艳丽丰盈的女人那样诱人。那蓝蓝的海水,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海水是那么温柔,像是母亲抚摸的手,让他享受着深沉的母爱。海水,又像一只温顺的小狗,安安静静,等待着主人的归来。有时,海水又涌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叱咤风云气势,就像在唱歌一般,时而雄壮,时而舒缓,浪花也时不时地拍岸响应。闭上眼睛,和着海风滑过耳际的声音,恍惚间,如入无蓬莱之境,安若天堂。

        海水浸漫抚慰过的沙滩,平整光洁。沿着红树林里蜿蜓弯曲的浅流,只见清澈见底的浅水里,游动有不少的小鱼小虾。沙滩上,扇贝一边移动,一边往沙里钻。远古时代,五彩斑斓的贝,可是中国货币的起源。晋朝太守郭璞曾说:“龟贝为货,贵以文彩,贾以大小。”顺着贝在沙滩上留下的痕迹慢慢抠,就能收获一个活贝。还有海星,把它放到沙滩上,就会钻沉到沙里。海螺一般躲在礁石块下面,翻开礁石就能找到。那个时候,虽然他们的年龄还小,力气也不够,但“人心齐、泰山移”,大家齐心协力搬开那些大一点礁石,收获颇多。然后,他们从红树林捡来枯干的树枝,在岸边燃起大火,将劳动成果洗干净放在火上烤熟。尽管没有佐料,却吃得特别香,特别的尽兴。现在回想起来,感觉是那么的难忘和惬意。后来,李恒在湖南读大学时,还经常收到大哥从马袅寄来的小鱼小虾干货。每次包裹一到,就被室友们一抢而空。

       故乡海的味道,那怀念海的声音和面临大海的感觉,让李恒感受到了大海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而那潮起潮落里沸腾的理想,蓝色玛瑙般波光粼粼里辉映出的等待,仿佛是流淌在生命里的爱,令他至今难忘。

        爱上海洋,只为童年的美丽邂逅

        童年与大海的邂逅,仿佛一场美丽的约会。海世界那曼妙多姿的诱惑,如同种在李恒心底的种子,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不断疯长。

        1991 年7月,李恒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南某林产品工业公司工作,过上了安稳的日子。谁料想,仅 4 年,便成了百万下岗大军中的一员。随后的日子里,李恒先后做起了促销员、业务员,还在大街上发过传单,工作换了 10 多种。辛辛苦苦干满一个月,还挣不到 500 元钱的日子,已是家常便饭。

        人生正如大海有潮起潮落一般,充满了无奈。在这种工作极不顺心,处处感觉是围墙的逆境下,换个环境也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1997 年,李恒暂别这个被大海拥抱的家乡,走出海南,成为广州某木业有限公司的业务员。一年后,由于业绩出色,被提拔为区域经理。在那家公司的 3 年里,李恒走遍了中国的大半省份,不仅开阔了视野,同时还了解到了海南与内地的不同与不足。所到之处,都拥有各具特色且精美的工艺品,而唯独海南没有旅游工艺品。

        这一发现,让李恒看到了商机。1999 年底,他带着那份对家乡浓浓的眷恋,回到了海的故乡并决定自己创业。2000 年初,他在海口租了一间 10 来平方米的店铺,带着两个徒弟,像广州那家公司一样做起了相框生意,开启了创业之路。由于刚开始经营时不懂进货,相框销售很不如意,至今还在仓库里积压了一批好几万元的货。想到海南人应“靠海吃海”,李恒开始对市场进行考察。考察中,他惊讶地发现,贝艺已经成为海南的代名词之一,是游客必求的纪念品和各种会议不可或缺的礼品。

        贝壳是海洋对人类的恩赐,传说每一种贝壳都有不同的寓意,很多海螺的背后都有动人的传说。远古时候,由于贝类的稀少珍贵,人们称之为“宝贝”,将其当成“货币”进行买卖交易,这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开端。在很多宗教活动中贝壳被用作法器,被赋予了正义、智慧和力量的含义。

        砗磲是深海中最大的贝壳,外壳光洁明亮,在阳光下能现七彩虹光,生命周期可达几百年乃至上千年,故有“老寿星”之称。据说能消灾解厄、降恶聚灵、降临神祉、庇佑子孙,因此在佛教被列为七宝之首(砗磲、珊瑚、金、银、琉璃、玛瑙、琥珀),佛教人士常以 27 颗以上至 108 颗的念珠作为佩戴诵经之用。砗磲白皙如玉,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在医学上有镇心、安神、增强免疫力、防止老化、改善失眠等功用。佩戴砗磲工艺品,可促进身心调和与平衡,使人情绪稳定,改善失眠,对静心、养颜均有好处。

        鹦鹉螺是大自然的活化石,见证了大千世界的变迁,人们把它当成为天长地久友谊的象征 ;大法螺号声浑厚嘹亮,为佛之法音标帜,吹之则诸天神欢喜,闻之则诸罪障灭除,被视为保平安,驱邪魔之物,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鲍贝是吉祥的象征,给人类最美好的祝愿——福、禄、寿、安、康 ;蝾螺是爱情的象征,为人类作见证永恒爱情的信物。

        这一惊人发现,恰似冥冥中的安排。童年邂逅大海后的诱惑,疯长成了一棵树。于是,李恒决定和那些贝艺商一样,在自己的故乡接受大海的馈赠,结合本地自然环境特色开发创业项目,把精力投入到椰雕和贝壳工艺品加工上,开始尝试在相框里粘贝壳,开发海产品旅游工艺品市场,并把自己的公司起名为“海世界”。公司向海边渔民收集原材料,主打贝艺。主营砗磲、花梨、贝壳装饰画、海洋植物画、唐冠螺、大法螺、万宝螺、鹦鹉螺等上百种具有超强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系列工艺礼品及珍奇原贝收藏标本。另有砗磲贝艺吊坠、项链、手珠、玉观音、玉壶、玉蟾等,小至形态各异的印章,灵巧可爱,大至数十公斤乃至数百公斤的雕像,气势逼人。

        很快,销路打开了。尝到生产工艺品的甜头后,李恒不断丰富自己的产品,生意越来越大。4 年后,公司生产了上百种贝壳、椰雕工艺品,产品畅销国内各省,并出口到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及东南亚多个国家。

        本着“以信誉求发展,以质量创新求生存”经营模式,李恒公司生产的工艺礼品,不仅吸引了欧美、澳洲、俄罗斯等世界各国经销商和加盟商的青睐,还成为海南岛游客首选必购的收藏品和企事业单位馈赠贵宾的首选礼品。同时,被誉为“最具海洋特色,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高档工艺品”和“21世纪的朝阳产业”。多年来,凭借环保、自然、精、新、奇、贵等特点,海世界先后获得政府颁发的多项重大奖项和中国工艺礼品领域的最高声誉。凭着惊人的智慧和大胆的创新意识,李恒巧妙利用海南热带地区特有的植物资源,为企业积累了资本,更对海南起到了一种无形的宣传作用。

        为方便顾客挑选各具形态的海产品旅游工艺品,李恒的公司在滨海大道办公时,就精心布置了一个展览厅。里面全是砗磲、黄花梨、沉香、海捞瓷、四大名螺、文房四宝等精美工艺品,有堪称绝版宝石级的红珊瑚,素有“海底化石”“海底神木”美誉的海铁树。这些堪称精品中的精品,成了海世界的“镇店之宝”。另外,还有一尊由 1.8 米白皙如玉的砗磲雕刻而成、高达百余公分的玉观音。不仅如此,李恒还收藏了好几枚世界上最古老的原始社会钱币——袖珍海贝,并附有相关机构及权威专家的鉴定证书。看到琳琅满目的贝壳穿着李恒亲自设计的“外衣”,肩靠肩地挤站在展览厅的四壁,犹如一个个遵守军规的海洋卫士,随时准备接受旅游者的检阅,他的心里,说不出有多么的高兴。

        目前,海南省贝壳行业企业多达1000多家,在贝壳工艺品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鉴定机构,判断一件工艺品的价值,全凭经验,导致了市场上工艺品良莠不齐,以次充好,扰乱了市场秩序。为规范贝壳行业交易市场,李恒发起成立了海南省贝壳行业协会,并于2014年4月9日召开成立大会,让贝壳行业企业有了“娘家”。

        每一个独特的个体,皆有着各自的生命,有着不同的寓意,有着各种动人的故事。其实,贝壳是一座友谊的桥梁,让李恒与很多人、甚至是远渡重洋的异国友人成了好朋友。在李恒办公室的墙壁上,挂满了与世界小姐、诸多政要的合影和漂亮的贝雕图片及他们贝壳工艺品在设计比赛中所获的“优秀奖”“金奖”奖牌。

        李恒的名片上,印着这样一句话 :“第一次你没来,那是你的错,第二次你没再来,那是我的错。”他从农村出来,没实力,没背景。想要成功,就得坚持三句话的信念:别人能做到的我一定要做到,别人做得到的我要做得更好,别人做不到的我更要做到。也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才能取得比别人更多的成就。每当李恒看到那些穿着自己亲手设计的精美“嫁衣”的贝壳,作为海南的“和亲使者”,带着海南人民的深情厚谊,向海内外游客传递着大海的柔情、大海的深邃、大海的磅礴气势,带着大海的浓浓情意,展现着海南无穷魅力的时候,李恒的眼里,就散发出对贝壳乃至对母亲般的海洋的喜爱以及满满的感激之情。

        挚爱大海,吹响“海洋文化”号角

        与大海结缘,特别是创办“海世界”公司,成立海南省贝壳行业协会,当选为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零距离接触海洋之后,李恒相继出版了海洋科普文化系列丛书之《国宝砗磲》《至尊红珊瑚》,第三本《海上传奇•老船木》,也即将出版。但他总有一种感觉:自己做得还不够。

        2017年5月的一天,《海口日报》社文体副刊部副主任彭桐来到李恒位于海甸岛寰岛酒店三楼的办公室。彭桐当时是海南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海南省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不仅在新闻界炙手可热,诗写得也不错,在作家圈十分活跃,经常组织策划一些文朋诗友的活动,并亲自主持,声誉极高。听完李恒向他倾诉的那种感觉,彭桐沉思了一会,开口说:海南正在全力打造海洋文化产业大省,助力“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迎接和庆贺2018年海南建省30周年,促进海南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我们组织一个“海洋文化”诗歌朗诵活动吧。

        彭桐的一席话,解开了李恒的心结。他觉得,仅仅一场活动,不足以丰富海南岛居民的文化生活,加强岛内外文化和文朋诗友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于是,李恒提议,由海口日报社和海南海世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牵头,首站选定万宁,然后视确定的情况,在环海南岛的海口、文昌、琼海、陵水、三亚、乐东、东方、昌江、儋州、临高、澄迈和三沙等市县举行专场,从2017年6月至2018年年底的一年半时间内,每一至两个月举办一场,共举办13场。共同打造海南乃至全国场次最多、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好的“海洋文化”主题诗歌朗诵系列公益活动。

        不久,彭桐告诉李恒,万宁市委宣传部、海口日报社、海南出版社同意主办“海洋文化”主题诗歌朗诵会日月湾首场,森林客栈日月湾冲浪店加盟承办,海南省汉服文化协会、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加盟协办。

         6月24日,“海洋文化”诗歌朗诵系列公益活动暨日月湾首场朗诵会,在海南省作协专职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梅国云和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朗诵艺术家杨若虹共同朗诵的世界名作节选、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拉开了序幕。俩人首次联袂却配合默契,充满力度和韵味。这非专业与专业的联手朗诵,令主持人连连感叹:“绝配”“千载难逢的好搭档”。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的播音指导、《百草园》栏目主持人李成和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全国百优节目主持人邢月二人登台,不仅声音清晰、响亮,而且有眼神、手势与姿态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对作品内容有准确的理解,通过语速的控制、句调的把握、适当的停顿,以及颤音、重音和笑颜等巧妙组合,和谐一致地完美表达了作品的思想感情,引人内心共鸣。

        作为活动的倡议者,李恒朗诵了经三番五次修改而成的新作《南海,我的蓝色家园》。著名诗人、《南海,我的祖宗海》的作者乐冰朗诵他的大作《我无数次地吟唱大海》。海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艾子朗诵了她的前卫作品《祷文》,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马良朗诵他的旧作《寻找》,作家苏贻深情朗诵了其新诗《飞向那片海》。雁西、韩芍夷、陈波来、王辉俊、陈奋、王振德等诗人作家,分别登台朗诵与海洋文化有关的中外名篇和各自的新作后,万宁电视台的主持人周皓颖、毕旦阳也受到熏染,上台朗诵了《致大海》等诗篇。那挡不住的激情、鞠躬虔诚的动作和声音里天籁般的磁性,赢得了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写诗,常常是自己欣赏;朗诵,是供大家品味;而演艺,既是自我展示,也是与众分享。在朗诵中穿插的文化演艺环节,使掌声、笑声、喝彩声不断。它不仅节目内容丰富,表现形式新颖,而且古典之美和现代时尚同台相融,令人大开眼界。

        开场的伴舞《礼仪之邦》,由谯晓、冯丹等来自海南大学的汉服推广志愿者表演,动感十足的《传统武术·红樱枪》由大学生帅哥李易洪耍了过来。海口经济学院南海音乐学院的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赖月娟着汉服激情演唱的《这片海有我》,让人沉醉其中几乎忘了现实。万宁的汉服爱好者吴翩翩一袭盛装翩翩上台,用陶笛演奏唐代经典古曲的余音还在绕梁,著名作家阿廖就从门口伴随着短笛独奏《大海与西沙》移步至前台。他们的精彩表演,赢得了掌声和鲜花。 

        两天一晚的活动中,除了艺演和朗诵,参加活动的中国邮政作协副主席张少中,海口市作协主席张品成,资深媒体人戎海和许燕影、钟惠、唐雄等来自海口市的诗人作家,还与琼海市作协主席吴越、副主席邱名广、文昌市作协副主席林虹等市县作协的代表进行了交流,并一起采风,在日月湾徒步海礁磨炼意志、拉网捕鱼捉螃蟹体验渔民生活。40多名来自全省各地的诗人作家、朗诵歌唱和汉服表演等艺术家汇聚一起,或踏浪或冲浪,以《浪》即兴作同题诗,一颗颗情怀激荡的诗心沉浸在海天一色中。大家谈诗论道,朗诵演艺,以手以口谱写华美的“海洋乐章”,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表达对大海最炽热的爱,激发涌动在彼此心中的情与爱,感慨生活中的百般美好,赞叹生命的无比美妙。活动高潮迭起,吹响了“海洋文化”号角,展现了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海南省汉服文化协会会长李荣感叹地说:“汉服文化与海洋文明进行艺术的碰撞与融合,让这道文艺大餐显得格外精彩迷人!”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海洋文化”主题诗歌朗诵会目前只举办了两场:万宁日月湾首场、海口城市森林度假酒店第二场。临高、琼海、文昌等沿海地区的“海洋文化”主题诗歌朗诵会,正在洽谈中。李恒表示,既然全力赞助这项活动,就不会虎头蛇尾。他将与沿海各地区相关单位协商,促成活动的圆满完成。

        2017年8月17日,以“推动贝壳产业健康发展,弘扬海南特色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海南贝壳产业与海洋文化发展研讨会在海口举行。研讨会由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指导,海南省贝壳行业协会主办,与会围绕海南贝壳产业如何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李恒建议,在海南建设国家级贝壳文化博物馆,传播普及海洋文化和贝壳文化,提高国民海洋观念,促进博物馆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海南省文化产业和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海南省文联副主席、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蔡葩等出席研讨会嘉宾的肯定和支持。

        于是,李恒开始投巨资在琼山花卉大世界建设贝壳文化博物馆。与此同时,他积极参加彭桐等人组织的“诗绣海南”同题诗采风创作和海口市作家协会组织的活动,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贝壳诗,结集为《海之荣光》。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个人创作的贝壳诗集,意义非凡。不仅如此,李恒还与彭桐商量国内著名诗人和海南诗人歌颂南海的诗歌,由他出资出版。他还涉足散文创作,也准备结集出版,其自传体长篇小说,也在酝酿中。

        童年与大海的美丽邂逅,让李恒感受到了大海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自主创业,他巧妙利用海南热带海洋特有的植物资源,在为企业积累资本的同时,对海南起到了一种无形的宣传作用。而举办“海洋文化”主题诗歌朗诵会,则大大地提升了李恒的境界和心智。浓郁的海洋情节,驱使他在追求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同时,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海洋文化作品创作和海洋事业发展中,促使他一直在路上完善自己,努力把海洋文化推向繁荣昌盛,勇攀海洋文化的新高峰。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