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前,抚顺县五龙造纸厂发生火灾的第二天,后安村第四生产队的一座平房里,屋里的小录放机不停地播放着歌曲《为伟大祖国站岗》。这歌声不是著名歌手董振厚唱的,而是由七中音乐老师关宝连牺牲十几天前录制的徐景海演唱的“手握一杆钢枪,身披万道霞光,我守卫在边防线上,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歌声浑厚激昂,回荡在房间里,飄荡在院子上空。门前的果树低下枝头,路过的行人心碎了。他的父亲坐在录放机旁边,抚摸着最近才从市里买回来给儿子准备的新婚用品,不住地流着泪水,对着徐景海生前好友李加任一遍又一遍地说:“我们景海太傻了。”

  是啊,这发自老人家肺腑的话,是徐景海一生真实的写照,是对他最好的褒奖。他确实太傻,傻得心中只有他人,傻得心中只有国家财产、人民的利益,唯独没有自己。

  徐景海,1946年10月24日生于抚顺市新抚区(原南站地区东三路)医士之家。父亲徐德志是颇有名望的儿科医生,母亲是医院药剂师。1958年,父亲从抚顺市立医院调到抚顺县后安医院,小学四年级时徐景海随全家移居五龙公社后安村。1960年考入抚顺县第七中学,1963年,外表并不机灵的他出乎意料地以优异成绩考入位于李石公社四方台村,当时全省54所重点高中之一的抚顺县一中(后更名抚顺市第十三中学、抚顺郊区一中)。

  刚刚认识,他那憨厚老实的神态便吸引了我。我们一起寒窗苦读,白天在一个餐桌吃饭,夜晚同一个宿舍就寝。夏季同赴“西湖”(四方台村西日伪时期挖取沙石形成的大积水坑)游泳,傍晚林阴下漫步,或探讨人生,或憧憬未来……我们成为了好朋友。

  在班级里,徐景海任数学课代表,是刻苦学习的典型。晚自习最后离开教室的是他,宿舍闭灯后蒙上被子打手电筒看书的是他。学校图书馆少不了他的身影,星期日更极少去市里闲逛。不过他从不缺席团支部组织的慰问军烈属活动,清扫庭院、挑水、干零活,样样都傻呼呼地抢着干。

  在和同学相处中他是傻呼呼的那一个。他耐心地教李加任游泳,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我们班住校生分别来自抚顺三县,生活费拮据,学习用品暂缺是常有之事,他知道后无不尽解囊相助。家父几次因故不能按期寄伙食费,都是徐景海周济饭票与我,帮我度过难关,发现我很少回家,他便在探家时经常带回些食品与我共同分享。

  他外表傻呼呼的,却十分喜爱文学,酷爱音乐。由我主编的班团支部手抄墙报“灯塔”中,经常选登他的诗作。在学校中止高考总复习后,他收集了多年自己写的诗歌,一字一字地手抄了厚厚的一本送给我做纪念。字迹工整清秀,情感充沛,内容多是歌颂党、毛主席,描写校园环境的优美和学习生活的温馨。

  他音乐天赋较好,生前谱写了许多歌曲,嗓音悦耳动听,班级组织联欢都少不了他的独唱节目。高二时我们响应学校号召,业余时间深入农村参加“四清运动”,组成以团支部书记官宝纯和林沛华为首的文艺宣传队到刘尔屯、大瓦村等地巡回演出,他自始自终参加,不惧艰苦,每到一处都站在临时搭就的简陋舞台上,迎着寒风坚持为社员演出。

  1966年,初中二年级王广安同学的父亲病重住院治疗需要手术,急需800cc鲜血。徐景海主动和吴跃华、吴凤财等8名同学前往矿务局医院。因为同行中有的人不适合输血,他一人就献出了200cc。抽完后脸色苍白,走路都有些不稳。明知自己身体素质不佳,物质又很贫乏,仍做此义举。

  1966年夏,为备考大学正在紧张的总复习时,全校按照党中央指示停课参加运动,很多同学离校回家,徐景海怀着一颗红心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1966年在北京受到毛主席检阅后,奔赴新疆,软磨硬泡,参加了兵团第八师第二团二连。寒冬里同老战士一样住“地窝子”,在茫茫大戈壁滩上劳动,八级大风,飞沙走石,缺少蔬菜,四个月历经了有生以来从来没有经受过的困苦。遵照国务院指示返校后谈起这段经历,他脸上仍是美滋滋的。

  1967年1月5日,徐景海和18名同学徒步去北京。他除了背着自己的行李、洗漱用品,还格外背着一个从家里拿来的印有红十字标志的小药箱,里面装有自己掏钱买的“二百二”紫药水、碘酒、止痛片等日常备用药,义务担任随队小医生。当从锦州出发计划走55公里晚上到锦西休息,路经塔山时女同学都走不动了,队里每个男同学帮助一名女同学背行李,徐景海一人背了两个,加上他自己的,三套行李累得他身疲力竭,大家每次上前来抢,他都不松手。傍晚到达休息处后他还坚持给同学们打热水,督促大家泡脚。发现有脚磨破了的,立即涂抹药水,劝服用消炎药,还帮助脚肿的同学按摩。有几个女同学被感动得泪流不止。

  1967年2月22日,《中共中央给全国农村人民公社贫下中农和各级干部的信》发表,号召贫下中农抓革命,促生产,动员一切力量为做好春耕生产积极工作。家住抚顺县南部地区的部分同学便自动组织起一个二十多人的文艺宣传队。自己花钱买米买蔬菜,借用抚顺县七中食堂做食宿地,自编导演了几十个小节目到附近十几个村庄演出。在自己家乡搞活动,徐景海特别热情,除了主动做一些后勤保障工作外,还积极参与排练。他和鲍庆占合演《两个老汉学毛选》,受到当时驻公社军宣队的好评。

  徐景海是非农业户口,1968年8月末,响应党的号召返乡插队回到五龙公社后安村第四生产队参加劳动。他虽然家住农村,并未干过正经农活,从下乡第一天起便放下学生架子,不迟到不挑活,老老实实,不拍苦累,深受社员欢迎。腰堡水库修建劳动强度大,他主动报名参加。生产队长韩世达在世时每提起徐景海都赞扬不已。后安大队成立文艺宣传队,他精心撰写了《我喜欢向北京眺望》和《一颗红心忠于党》的歌词,经林沛华谱曲后,亲自教大家演唱,成为宣传队重要节目。

  1970年3月,抚顺县第七中学(即现在的后安镇九年制学校)缺少教师。经生产大队推荐徐景海成为一名民办化学教师后,他一心朴实地投入新工作,兢兢业业,深受老师好评学生爱戴。

  1972年六月,一个星期一的下午,临近四时。抚顺县五龙造纸厂白班工人,切草时刀片撞击产生的火花,被切碎草料裹着由风机吹到二楼木制平台堆积的草料后,自燃引发大火。此时夜班师傅刚刚接班,白班工人及行政人员还没有离厂,切草车间浓烟滚滚,随即窜起熊熊大火,借风势越烧越大,顿时吞没了整个蒸煮车间的二楼。厂区到处都是易燃物质,十分危急。

  发现火警后,造纸厂书记王德青(家住郑家村,现已离世),厂长王明玉立即组织在厂人员扑救大火。同时命令机械修理车间主任陈常春带领维修班师傅,携带工具钻进草料蒸煮车间内拆卸当时最值钱的各种大电机,力求把损失降到最低点。附近公社农机厂工人闻讯也跑来支援。徐景海正值学校放农忙假独自在家休息,虽然他知道未婚妻即将来家里做客,虽然失火地段距离自家有百米之远,还是毅然端起水盆奔赴火场。

  火势已失去控制,危及到全厂和附近民宅,人们心急如焚。他到现场后同在场人员一起拼命泼水灭火,得知厂领导正组织人员抢拆设备,立刻只身闯进去协助。眼见火势越来越大,一楼顶上承重的松木梁已经烧段,整个二层楼板随时可能脱落。听说里面还有人没有出来,徐景海推开劝阻的人们,第三次不顾安危,冲进火海去抢救压里面的工人,当从车间里往外冲时,不幸被塌落的楼板砸中头部。当时被压在里面有陈常春等8人,3人伤势稍重,经后安公社医院治疗数日后相继出院,其余四人只有擦伤,简单处理后正常上班,唯独徐景海因伤势过重,当场壮烈牺牲。

  他怀着对危境中工人生命的担忧,对家住在露天区老虎台即将结婚的未婚妻小赵的眷念,为了抢救国家财产和职工生命,在烈火中走完仅仅二十七年的人生。七中的老师同学无比悲痛,即是同学又是同事的王艳媛和李玉梅,含着眼泪一针一针给他缝做棉褥子,造纸厂买了最好的衣服。为了让他能够看得到曾朝夕相处的同事和整日围他转的学生,政府把他安葬在他工作过的学校后山上。

  7月20日,五龙公社党委在县七中隆重召开追悼大会。亲人来了,朋友来了,后安公社村民来了,原抚顺十三中部分同学从各地来了,公社全体党政机关人员来了,造纸厂全体职工来了,公社所属企业委派的代表来了……,整个大操场挤满了人。会场一遍又一遍播放着徐景海生前深情演唱的歌曲《为伟大祖国站岗》。

  学校操场临时搭建的台子上悬挂着烈士的遗像,哀乐回荡,挽联低垂,人们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中。县宣传部领导代表县委,宣读号召全县向徐景海学习的决定,县革委会领导宣布关于追认徐景海为革命烈士的决定,中共抚顺县委根据徐景海生前申请,追认为中共党员的决定。公社金书记代表党委发言,号召全公社作好各项工作以完成烈士未竟的事业。赵奎文代表烈士生前好友和同学致悼词,各单位代表陆续发言赞扬烈士的壮举,决心学习他奋不顾身抢救国家财产的高贵品质。

  获悉徐景海不幸遇难,熟悉他的人们都痛心疾首。造纸厂韩常春主任说:“再也听不到这小伙子好听的歌声啦!”钳工叶喜阳惋惜地说:“老天爷太不讲理,偏让好人不长寿呢!”同学们都被他执着所感动,明知道父亲身背历史问题 “文革”时多次被批斗,母亲藤原雪枝又是日本败退时遗民,读书时就积极靠近团组织,参加工作后思想更加不断要求进步,迫切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傻了。

  徐景海牺牲后,他的事迹迅速传遍抚顺大地,抚顺县修建烈士陵园后,政府把徐景海骨灰移葬于陵园内。山脚下,清澈的河水孱孱,苍松翠柏四季陪伴。他在后排西起第二位置上和三十二位革命战争期间牺牲的烈士们一起望着在自己洒下鲜血的大地上,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定满面幸福的憨笑。

  徐景海离开我们整整46年了,他用二十七个春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傻得美丽的人生。我和高中三年二班全体同学一样,没有忘记他,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