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二次来到法国,又值仲夏,在法国东北部阿尔萨斯的一个小镇科尔马逗留了两天。

  我们联系了入住的房东,她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很年轻,白净的皮肤衬着微笑,让我们立即感觉很亲切。短发的她斜跨一个大包,抱着她的宝贝孩子,像邻家的大妹,笑盈盈地接待我们。这个小宝宝睁着大眼睛看着陌生的我们,没有一丁点的害怕,不像别的孩子见了陌生人就往妈妈怀里躲。我们几个奶奶级的客人就逗她玩,她会咯咯笑。几个奶奶举着相机给她拍照。年轻妈妈也不阻拦我们。本来陌生的异国人,此刻一点也不陌生,像朋友一样和谐。我们一边逗孩子,一边与房东办入住手续,就这样在小宝宝的笑声中一切办妥了。这让我们知道,在这里注定是会遇到可人的温暖童话般的科尔马。

  可不是吗,我们入住的房子是二楼,连楼梯走廊也是木筋拉的墙壁,屋内的墙壁同样是木筋撑着的,墙上挂了一幅有框的画。厨房卫生间餐桌卧室一应俱全,还有冰箱,格局并不大,但很紧凑。小小厨房的格柜还摆放着插花的小花瓶,这小小的点缀也令我感到新奇,感到一种情调在内心滋生。因为在国内的老式厨房未见过有这般精细的点缀。实话实说,我的厨房从未用花瓶点缀过。橱柜里有齐全的餐具,杯子、碗、碟都蛮精致,都很有特色,令人悦目而喜欢。小小餐桌铺着红白相间的格子桌布。这一切给人有家的感觉。

  楼下是一位美女经营的特色甜品店,店内干净清爽,所有甜品都在玻璃橱窗里,小巧又别致的造型,格外诱人,我们忍不住买了好几种有果仁的巧克力,顺便问了她一些我们感兴趣的事情。她温文尔雅,热情又耐心,告诉我们,出了门往哪个方向去是离景点最近的。店门前拐角处有一个大缸似的花盆,开满了不知名的鲜花。记住了它,就记住了我们回“家”的路。

  科尔马小镇人家的门前玫瑰花还有其他的花颇有情调,这情调与2014年曾经在法国南部阿尔卑斯山麓间的一座美丽小城安纳西一样。暂不表美丽的安纳西小城。

  还是先说眼前的科尔马吧。镇上的房子,窗台上的花草也都是艳丽悦目的。艳丽的花花草草是古老房屋的点缀,色彩各异的尖尖顶的老屋,拉着木筋的彩色墙面,也因花草簇拥而优雅,满目都是锦上添花,古老建筑依然向人们讲叙它不老的生命。 科尔马镇虽小,雅致柔情无限,别有缠绵水景间。泪眼问花花不语,聆听水声水欢唱。这里的河边、街巷、还有木筋屋无不与花草结缘,其具有的神态与姿色,应该是科尔马人精心体贴而得。就连窄窄的巷子也有半人高的花盆盛开着鲜花。由此可知,科尔马人爱花像爱花出了名的英国人一样,家里、窗台、台阶栏杆、庭院都会用花草装扮,回归自然的心态常在不衰。不得不佩服科尔马人处处精心装扮自己的生活环境。科尔马的街道有书店、酒馆、咖啡厅、商店、教堂,到处不失文化生活气息。

  在科尔马可看的地方还真不少。喜欢这里还有另一个理由,这个建在运河上的小镇充满了浪漫气息。清凌凌的运河水倒映着蓝莹莹的天,微风吹皱了水面,微波把木筋屋的倒影轻轻地揉着,斑斓的水面荡漾着,水里呈现出美不胜收的动感画面,岸上水下动与静的呼应,令人想入非非。载着游客的小船划过运河水面,小船拖着V字形的白色波浪缓缓向前,河面又是另一番景致。你无法不认可它就是法国的“小威尼斯”,是的,浪漫的小镇带给我们浪漫之旅。

  白天,我们出门很早,街上几乎没有行人,我们背着相机扫街了。科尔马人不像中国人那么匆忙,赶早乘车挤公交。这时也不见杂货店、面包店早早开门营业。我们早出门的几个人倒成了这个小镇最勤快的人。中国旅行社几乎不会带游客来科尔马,我们就成了这里少有的中国游客。科尔马美得像诗,处处像幅画,运河的水带着清晨的灵气缓缓流淌,房前屋后鲜花盛开,树木成荫,朝霞把我们的身影拉得长长的,而科尔马还沉静在睡梦里。

  太阳慢慢爬上来,街上开始有了行人,接着有异国旅游团队穿行在古老的街巷,宁静的科尔马立即充满了活力,金发碧眼的游客不时从我们身边插身而过。他们和我们一样,对身世不凡的科尔马有特别的向往。因为好奇:科尔马近百年几乎没有遭受过战争的侵扰,而且还因为战争几经易手,它从法国到德国,再从德国回到法国,如此复杂的命运与历史,自然是人们感兴趣的焦点。

  为何说科尔马这个小镇注定有混血文化传承呢,这与科尔马的身世密切相关。

  法国与德国互为邻国,而科尔马地处法国东北部阿尔萨斯地区,与德国接壤。据了解,早在17世纪以前,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的前身)的领土范围包括了今天德国的全境和周边一些国家地区。因此阿尔萨斯地区也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其居民以说德语为主。在欧洲著名的三十年残酷的战争后,阿尔萨斯地区的命运有了改变,它实际归属于法国的统治。直到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阿尔萨斯再次属于获胜方普鲁士。普鲁士是今日德国的前身。于是阿尔萨斯地区的命运再次被改变。

  科尔马的命运足以证明战争往往是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命运的重要因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爆发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非正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第一战败国是德国。因而阿尔萨斯再度归属于法国。在二战初期,纳粹德国曾再次占领阿尔萨斯。但是随着德国二战的战败,阿尔萨斯再度回到法国的怀抱,并形成了今天德法两国以莱茵河为界的版图。阿尔萨斯终于结束了一个世纪以来因为战争而几经易手的命运。科尔马是阿尔萨斯的小镇,当然有了它必然的归属,即于今法国东北部一个非常著名的小镇。正是由于其归属经历过多次的争夺,使得该地区谱写了一部微型的法德民族主义文化的发展史,让科尔马这个小镇注定具有混血文化传承。法国科尔马人会说德语,法国科尔马人住的是彩色木筋屋,他们的语言和建筑风格深深地烙上了德国的血统,同时彰显了法国的浪漫。

  从“木筋屋”的外观上看,一根根看似不规则交错的木头,支撑起由多个平面几何图形组成的墙面,“木筋屋”在结构上承袭了德国中南部的建筑特色,而墙面的色彩又富于法国人天马行空式的浪漫。无论是从房屋外形,还是从色彩搭配,每一幢“木筋屋”都各具特色,但又与周边的建筑风格和谐地融为一体。你会觉得欧洲人骨子里有自由、和谐、艺术的基因,因此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筑彰显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为什么经历过战争洗礼数度易主的科尔马,其大部分古迹如今依然完好地矗立在大街小巷呢?据说在二战初期,德军攻入科尔马占领后,准备将其摧毁,但眼前的古迹熠熠生辉,眼前的建筑仿佛是自己特别熟悉的故乡,这一切令士兵们望而却步,不禁都放下了武器。战争中的人性因此放出异彩,古镇的建筑才得以幸免于难。我们漫步在用鹅卵石铺就的街巷之间,饱览这些至少有四五百年历史,又见证了饱经沧桑的战争岁月的建筑,还有留下深刻印象的的人头街,它们是历史的一页,它们是如诗的文化,它们是艺术,它们也是科尔马的骄傲。这里,随时都能和这些有特色有故事的建筑不期而遇。

  吃过晚饭,我们连续两个夜晚,像当地人一样悠闲,漫不经心地徜徉于运河的两岸,漫步在运河的小桥上。眺望彩色的木筋屋透出的灯光,黄色暖暖的灯光映照在运河里,成了河里耀眼的闪烁“星光”。两岸,见到最多的是牵手的情侣,有年轻的也有年老的,他们并肩漫步在“星光”闪烁的运河边,享受着无人打搅的法国“小威尼斯”的夜景。岸边的咖啡店飘出悠扬的音乐,不知是法国什么年代的音乐,总之是西方蛮温情的音乐。男男女女两两对坐在露篷下,偶尔发发呆,轻轻地闲聊,静静地品着咖啡,是当地人的一种优雅。他们也是我们镜头里最浪漫的夜景。

  很欣慰,我们第二次自驾游欧洲,选择来科尔马小镇,的确不失为一次感受科尔马有情调的浪漫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