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有太多的人看了《归来》,因有太多的人说这部片子“虐心”,因有太多的人告诉我看电影准备好纸巾,反倒激发了我的逆反心理。“假如一部影片只是靠煽情博得泪点,其实是很弱智的(大意)”,一位苛刻的影评人如是说。
  然而,我终究道行不深,功力不够,开演没多久,我的泪腺就猝不及防地全线崩溃,泪如泉涌……
  天色昏暗,道路泥泞,大雨哗哗下,满街都是打着雨伞、穿着雨衣、匆匆行走的人。火车站天桥下,裹着一套破衣烂衫的陆焉识警觉地四处张望,不时用雨水洗着脸,他在等他的妻子,生命里最爱的人。他的眼神里充溢着渴望,还有掩饰不住的惊恐。桥上,冯婉瑜冒着雨挎着布包袱也在焦灼四望,急切而紧张地寻找着自己的爱人。好不容易,他们都看到了对方,朝着对方狂奔而去。可是,他们不曾想到,他们的行踪已被女儿丹丹“告密”,一群追捕者死死拦截住他们,他们只能无望地呼号,高声呼唤对方的名字,倾泻内心深深的爱……
   我的心被撕成了碎片。巨疼。泪奔。
   后来得知,美国著名电影导演、编剧电影制作人斯皮尔伯格看了《归来》后哭了快一小时,相比之下,自己还算坚强。
   可以想象得出,支撑陆焉识在大西北忍辱负重活着且费尽千辛万苦“冒死潜逃”的唯一理由,无非是企盼能见上心爱的妻女一面,可就是为了这样一次相见,竟酿成更大的创痛和悲剧。
   不得不承认,“中国第一导演”张艺谋着实厉害,老戏骨陈道明着实厉害,国际明星巩俐着实厉害,在这样一个几乎无处不物化无处不冷漠的时代,他们竟能以这样的主题、这样的镜头、这样的表演,捣向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刺痛了我们几近麻木的神经,重新唤醒蛰伏在人性中的温情。
   深深烙印在脑海的是最后一个镜头——
   出站口外,漫天飞雪,苍老的冯婉瑜木头人似地坐在破旧的三轮车上,痴痴望着前方,她还在等待爱人陆焉识的归来,而站在她身旁的正是她苦苦等待的人,却因她的失忆无法与她相认。陆焉识木然地举着一个牌子,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自己的名字。满脸沧桑的他,眼神呆滞,仿佛是一具被抽去了灵魂的躯壳。只有当他轻轻为妻子拂去头上的雪花时,才让你感觉到他的温情还在,爱情还在,希望还在……
   在这个近乎静止的镜头面前,所有时尚的浪漫的铺天盖地的诸如999朵玫瑰的爱情承诺,瞬间碎成粉末,四散,不留一丝痕迹……什么是相濡以沫,什么是不离不弃,什么是真正的爱情,都在这个无言的镜头里确凿定格。
   只是,以这样的镜头做结局,似乎与片名《归来》并不吻合。我甚至有过质疑,以这样的结尾来诠释“归来”是不是不够人道?毕竟,失忆的冯婉瑜始终未能和陆焉识相认,他们之间的爱情还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与真正意义上的“归来”相去甚远。难道,“归来”,真的是另有所指?所以,当有人说,这部片子其实是暗喻老谋子与巩俐的爱情回归时,我不置可否。
   观影时,我还自作聪明地替老谋子“预设”了一个结尾:为唤醒冯婉瑜的记忆,好心的人们重新布置了陆焉识和冯婉瑜在车站天桥见面的那个场景:还是大雨天,还是让陆焉识穿得破破烂烂的躲在天桥下,还是让冯婉瑜在天桥上寻找陆焉识,还是让陆焉识高声呼喊冯婉瑜的名字,踉踉跄跄朝她跑去。只是,这次拦截的他们的人都“手下留情”,允许他俩成功“突围”,最终,两个相爱的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就在那一刻,冯婉瑜的记忆被彻底激活了,她认出了陆焉识,他们的爱情真正归来了!
   可是,这样的“大团圆”结局,会不会削弱了影片的震撼力?我们会笑着离开影院,想象着两个历尽沧桑的人如何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含饴弄孙,夕阳无限好,最浪漫的事......然后,轻易地从记忆里抹去这段不该忘却的记忆。
   直到走出影院,直到记忆深处被我刻意掩盖的一段往事不知为何也被激活时,我才真正理解了这部影片的价值所在——
   那年,我还不到10岁,正在上小学四年级。
   一天,被妈妈称之为“右派”的大舅从外地来京探望住在我家的外婆。他高高的个子,却有些驼背,方方的脸庞,却总是低垂着头,眼神里藏着一种被我视为“鬼鬼祟祟”的东西。
   妈妈不让我跟他说话,说他是“坏人”。
   “坏人”临走时,给外婆买了一兜苹果。外婆眼睛红红的,送他到门口,回转身,唤我洗几个苹果吃。我像一只被激怒的小狮子,怒目圆睁,狠狠对外婆说,不能吃!他是坏人!苹果有毒!
   大舅默默转身走了。外婆无声地流下眼泪。她抓过一个苹果,洗都没洗就使劲咬了一大口,苹果汁四溅,她顾不上擦,操着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连声质问我,哪里有毒?哪里有毒?!
   自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大舅,直到他几年前猝然离开人世。
   或许,要求一个孩子对抗一个病态的悲剧时代是不厚道的,但如果不是看了《归来》,我也无法深切体验一个好人被当做“坏人”镇压是怎样的一种炼狱?也无法深切体会相爱的人被活活拆散是怎样地惨无人道?更无法深切体悟亲人之间的相互仇视是怎样的痛心疾首。
   关键是,我的自我救赎可能会来得更迟!
   与影片中的丹丹相比,我不如她。因为,她的忏悔比我来得早,她最终赢得了爸爸和妈妈的原谅。可我的大舅呢,我的外婆呢,他们已经看不到我的忏悔,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原谅我!此刻,我多希望人是有灵魂的呀。大舅的灵魂,外婆的灵魂,都可以倾听到我内心的致歉:大舅,外婆,对不起,是我错了。请原谅我当年的无知,说了错话,伤了你们的心。我现在知道了,有毒的不是大舅的苹果,而是那个有毒的时代和我当时染上毒的灵魂。
   知耻近乎勇。
   由此想到,《归来》把我们重新带回那个灭绝人性的时代,绝非只是让我们简单的否定或简单的恨,而是要借着陆焉识一家人“文革前后”的悲剧命运,洞穿一个我们不能否认的事实:十年浩劫对整个民族的戕害几乎是毁灭性的。在这场人为的动乱中,真正被摧毁的,不光是经济,不光是环境,不光是教育,也不光是法治,更有国人人性中最温暖的部分——诸如爱、信任、同情和宽容。对此,陈丹青有一个大胆的直言:“所谓‘文革’,就是恶的大规模释放。不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施暴(譬如纳粹时期),而是人们在彼此施暴,人人参与。最后,完全分不清你我。‘文革’没有胜败,十年期间,全国上下一片糊涂。同样的事如果发生在欧洲,它会不断被谈论、反省,大家试着做些什么。希望不再发生。”作为“文革”亲历者,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反省并不彻底。
   在电影愈来愈趋商业化娱乐化的狂潮中,敢于高扬人文精神和艺术理想的大旗,敢于反省民族自身的缺失,是需要胆识和魄力的。就凭这一点,老谋子就无愧“中国第一导演”的美誉。虽然,用是否催泪来评价一部影片的优劣过于幼稚,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人心的麻木板结冷漠是个不争的事实。倘若还有流泪的冲动,还有同情心的迸发和自我反省的唤醒,至少可以证明,这样的影片是有温度的,有感染力和有震撼力的。因为,它居然撬得动已经硬邦邦的人心,让爱、信任、同情和宽容这些温暖的人性重新回归人的心灵。
   或许,这才是《归来》的真正涵义,也是《归来》的真正价值所在!
   衡量一部影片是否成功的终极标准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是票房,有人认为是品质感,有人认为是新奇和时尚,也有人认为是感官的新鲜、刺激和愉悦……一百个人或许会有一百个答案。若问我的答案,我会这样告诉你,只要你能感受到灵魂的触动,哪怕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你的心突然变得温暖而纯净,那么,这部影片就没有失败;倘若你能真正感觉你的灵魂得到了洗礼,升华,甚至是警醒和救赎,那么,这部影片注定是成功的。
   当然,《归来》的成功之处不止于此。
   它以一个三口之家“文革”前后的命运为线索,却牵动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反思意义的一段社会历史,而这样一段历史的亲历者,如今都已进入老年。口述实录的传导,终究比不过电影这种更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所能抵达的更有冲击力和影响力的效应。作为一种历史的见证,作为一种刻骨铭心的警醒,《归来》对中国未来的意义也是巨大的。毕竟,中国的未来要靠年轻一代去打拼和创造。以《归来》这样的影片,给我们的孩子们上一堂更具视觉冲击力和灵魂渗透力的历史课,让他们铭记这段历史,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无疑是极好的。
   揭开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上的疮疤,我们都会感到心痛。然而,痛定思痛,我们就有了面对未来的勇气和力量。只是,听报道上说,“看《归来》,中老年哭了,90后睡了”,我多少有些失望。
   不过,我相信,世上真正美好的东西,可以被责骂,可以被贬低,可以被打碎,可以被蹂躏,却永远不会销蚀她与生俱来的价值和魅力,终有一天,她会放射出无比璀璨的光芒,给我们这个需要阳光的世界带来一片温暖。
   比如,《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