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龙门石窟曾经是古战场,这有点危言耸听吧!把佛教的造像圣地、著名的旅游景点与战争的厮杀场所联系在一起,让人难以接受。起初,我们也不相信,觉得这是个非理性的不等式,但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时光飞逝,山河依旧,有两个时间点记载着那里发生过的事情。公元前293年,秦国大将白起率领10万秦兵,在伊阙(龙门)全歼韩国和魏国的24万联军,使秦国站稳了东出中原的脚跟。此战不仅是白起个人的成名之战,更是统一六国的揭幕之战。700多年后,也就是北魏孝文帝元宏年间(公元493年),才开始在龙门山和香山上开凿石窟,修造佛像。随着石窟名气的不断增大,到了现代只知有龙门不知有伊阙,只知有洞窟不知有战场。

  著名的地理学者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伊阙做过记载:“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春秋之关塞也。”伊水即今洛阳境内的伊河,从南向北流入黄河,途经洛阳东南时,从龙门山与香山之间穿过。郦道元说,那是当年大禹治水的杰作。伊阙和龙门分别是这两座山之间的南口和北口,伊阙在山南,龙门在山北。阙是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样式,似楼如坊又像门,立于宫殿、庙宇和陵墓之前,被称为宫阙、庙阙、陵阙。古人把相对而立的龙门山与香山称为伊水之阙,既形象又文雅。春秋时期在南口设过伊阙关,为洛阳的南大门。

  而北口龙门的叫法要晚得多,因隋炀帝的皇宫大门正对着北口,便称其为龙门,以显示皇帝的不凡身份。后来在洛阳建立都城的皇帝,无不喜欢这个叫法。由此来说,龙门石窟也可称为伊阙石窟,但现在没人愿意接受这个称呼了。

  2015年3月21日,正是“河堤柳新翠,苑树花生发”的季节。我们走过店铺林立的龙门街,沿着伊河右岸缓步前行。两山迎河的一面都是陡壁立崖,犹如刀削斧劈一般,宽阔的伊河在其间静静地流淌。我们心中不禁生出一个疑问,这到底是伊河的杰作还是大禹的功劳?当年的郦道元也曾驻足这里,也会感叹不已,他相信是后者的创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德标天下,功垂万世,永远是炎黄子孙所怀念的明君。

  正行之间,一座依山抵河、高大雄伟的仿古城门赫然而立,上刻“龙门”二字。我们当即相视而笑,“龙门”今天还在,皇帝们却都作了古。与龙门相对的隋唐故城遗址,已经变成了植物园,盛开着名贵的牡丹花。笔直的龙门大道把二者相连,使游人可从隋唐、北魏时代一直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过了城门,在右边那黄褐色的石壁上,排满了大大小小的洞窟,刻满了各种各样的佛像。大的佛像高达17米,小的只有2厘米。有诗赞道:“精舍临峭壁,千龛绕层阿。”北魏是崇佛的政权,在原都城云中(大同)留下了云冈石窟,迁都到洛阳后又引领和开凿出了龙门石窟。假如他们再迁都一次,真不知道又会开凿出一个什么样的新石窟来。

  实际上,北魏只开了一个头,到了唐朝才是开凿的高峰。那个著名的女皇帝武则天带头崇佛、刻佛和造佛。于是,上行下效,皇亲国戚、达官显宦、巨贾富商,以至于凡夫走卒等,都来参与造像和供养。这使佛像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越来越美,在有限的峭壁之上再无插足之地。据统计,有窟龛2300多个,佛像10万余尊,碑刻2800多通。细观各种造像和碑刻,都美妙无比,珍贵异常,不能不使它们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之列。在宾阳洞里,看到了《伊阙佛龛碑》,亦称唐楷典范的“褚遂良碑”。这说明在唐朝的时候,还有人喜欢把这里称作伊阙。而最早的古阳洞中,更有守伊阙关的军官们所造成的佛像。

  有崇佛就必有贬佛,到了唐武宗时期就发生了毁佛运动。许多佛像被毁了容,铲了头,挂了彩,惨不忍睹,整个石窿群都蒙了难。历史证明,崇佛并没有使人间向善,毁佛也没有遭到报应。实际上,心中有佛不必见佛,心中无佛有佛也不见。向不向善,在于有没有良知,无良知之人绝不向善,更不信佛。

  从山的北口游览到南口,至少需要两个多小时。我们边走边看,终于找到了那两个刻在石壁上的“伊阙”二字,可称为那次大战的历史证据。伊阙关址虽然不在了,但阙口的地形没有变化。有个天真的孩子指着那两个字问妈妈,那叫伊什么?妈妈答不出来,说是繁体字不认识,也许是个佛的名字。这显然是一种误导,但我们不想多嘴,以免使妈妈在孩子面前丢了面子。再说,给正在求知的孩子讲一场曾经发生的战争也太残忍,特别是那个被称为“人屠”的白起。

  走过跨河大桥来到对面的香山,这一面的洞窟和造像风化比较严重。有的在河边,有的在山里。在登山爬岭中,正好看一下地形地貌。龙门山和香山都不算高大,从河的两岸分别向东西方向绵延到视力不可及的远方。唐代诗人张说曾对那里的地形作过描写:“松柏接于邙山,丘陵对于伊阙。”周平王东迁,把洛阳作为新的都城,他是很有眼光的。这里背靠邙山和黄河,面对伊阙,四面险阻,四水环绕,中有乐土。西依崤函古道,出潼关可达关中沃野,进退方便。东屏虎牢关,至荥阳通连黄淮平原,可控制中原地区。还有伊河、洛河、瀍河和涧河四水可用于通航,可用于灌溉,还出水产品。为此,先后有13个朝代在洛阳建都,使洛阳拥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

  古代时,从南面进入洛阳,非经过伊阙不可。我们望着平静的河面遐想起来,战国时的河面是宽是窄,水流是急是缓,路又在那一侧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这里隐居时曾修过礁石遍布、剑棱突出的八节滩。他在《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中作了记述:“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化通津。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这说明在唐代之前,这里不仅山势险峻,水势更险恶。

  如果有军队把守,那就是加险上加险了。当时,有24万韩国和魏国的联军驻守这里,分别由两国的名将暴鸢和公孙喜(犀武)担任统帅。这两支军队都非同寻常,韩军以武器精良闻名,魏国以士卒勇猛称雄。他们又刚刚夺得垂沙之战的胜利,得胜之师,士气正旺。对兵力较少的秦军来说,这一仗可真不好打啊!

  秦军从都城咸阳经函谷关而来,占领了洛阳之南的一些城池,从南面对伊阙和洛阳形成了包围之势。当时的伊阙是韩国与魏国的边境,也是两国的结合部。韩军从都城新郑市,魏军从都城开封市,分头前来防守,意在阻挡秦军的进一步发展。但,他们表面上是联合作战,实际上各怀心腹,各打各的小算盘。因为他们都知道有虎狼之称的秦军不好对付,都希望对方来打头阵,作牺牲,从而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这就要说到白起了。白起成长于秦国有资格参与群雄争霸的时代,亟需政治和军事人才帮助其扩张势力。商鞅和白起生逢其时,应运而出。在商鞅变法中确立的军功授爵制规定,凡秦国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的一个首级,就可获得一级爵位,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从公士到彻侯共二十级爵位,斩获敌人的首级越多,所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而且不论出身、阶级、阶层,“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于是,改革的红利从战场上源源而来。

  白起和许多出身平民的秦国青年一样,自然不能错过这个上战场立功晋爵、光宗耀祖的机会。史书上说他在昭王十三年(公元前302年)就晋升到左庶长的爵位,升到了军功爵制中的第十级,可以独立带兵打仗了。白起不仅作战勇敢,更能运用谋略取胜。

  秦国的丞相魏冉早就注意到白起,在秦军作战不利的情况下,向秦王举荐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白起,将其晋至左更(第十二级)爵位,担任秦军主将。战国的一颗将星由此从西北升上天空,叱咤风云,驰骋中原,令其他六国军人心寒胆裂。白起认为,韩国和魏国的守军虽然人多势壮,但面和心不和,完全可以各个击破。他以少量兵力多打旌旗去攻击韩军,让韩军以为是秦军主力而不敢动。同时,派出主力部队绕至魏军背后,加以猛打穷追。韩军向魏军求救,魏军自顾不暇反要韩军支援。魏军哪里顶得住如狼似虎的秦军攻击,统帅公孙喜被俘,部属立即溃败。翼侧防线一旦崩溃,韩军惊骇不已,统帅暴鸢被斩,士兵哗变,在战场上放羊了。这可把秦兵乐坏了,满地抓魏狗,捉韩羊,人人身上挂满了首级。

  我们从山的南口又沿河走回北口,仿佛再一次看到这一惨烈的战争场面。満山到处都是丢弃的旌旗和兵器,各色旌旗污秽不堪,青铜兵器闪闪发光,倒卧的尸体缺少头颅。24万联军除了腿快的,几乎被斩杀殆尽。据说,香山的“擂鼓台”是当年白起亲自擂鼓激励士气之地。还有一说,白起在战斗中倒地后,竟用剑把敌马及马上的兵一起刺穿,可见其勇猛异常。司马迁曾对白起率军征战的情况做过统计,攻取城池七十余座,斩首八十四万。他的“人屠”的称呼就源于此。其实,这不是他个人的嗜好和恶行,而是秦军的集体所好,是军功授爵制的驱使。

  商鞅变法得罪了秦国的贵族,使商鞅遭致车裂之祸,但军功授爵制却一直沿袭下来。秦人本来就好勇斗狠,加上军功授爵的吸引和鼓励,自然无敌于天下,也成为一支臭名昭著的虎狼之师。但,后来的扫除六国、平定天下之功,又是不可否认的。白起官至国尉,虽位列秦国最高军事长官,但功高震主,又不听调遣,最后被秦王削职为民,赐剑自杀。白起引剑自杀前发问:“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白起认为自己没有得罪于天,岂不知秦王就是天,你嘲笑秦王不懂兵法,瞎指挥,那不是得罪了天,秦王怎能容你。司马迁为此叹曰:“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雳天下,然不能救患于应侯。”他的意思是,白起呀,你虽有过人之才,替秦王打下天下,却不能替秦王守天下,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保全不了,是你的“智有所不明”啊!

  白起的军事之才,至今仍是宝贵的军事遗产。有人对他创造的一些战略战术作过认真总结:一是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注重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二是重视追击战,破除了孙武“大战逐北无过十里”的战术原则,讲究穷追猛打;三是重视构筑野战工事,注意预设战场,不打无准备之仗;四是战前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料算,知己知彼,“未战而知胜败”,无一不中,从无败绩。在后来的许多名将身上、许多著名战例上,都能看到白起军事思想的影响。然而,遗憾的是白起却没有像孙武、孙膑和吴起那样留下军事专著。

  游石窟,看战场,来了一次两千多年的历史穿越。总的感到,石窟无比辉煌,战场相应暗淡,前者遮蔽了后者,后者早已被忘却了。尽管没人喜欢战争,但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就伊阙的今天来看,它不仅是个名胜景观,依然还有险阻作用,还有军事价值。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