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是个文武兼备型人才,既能治国理政又能带兵打仗,尤其在军事上,先后“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他在历次大战中除了全胜就是平手,是历史上唯一没有败绩的将军。史书上评价他:“用之魏则魏强,用之楚而楚伯。”特别是在魏国担任“西河守”期间,在阴晋之战中大败倾国而来的秦军,使秦国在23年里东出无门。

  与曹刿的“治气”相比,吴起则善于“励士”,就是在勇气的来源上动脑筋、想办法。他所训练出来的魏“武卒”,求战心切,争相立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成为中国古代十支战力最强的部队之一。

  当魏武侯与他探讨如何才能带好兵时,他的回答是:“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战争是要死人的,没人愿意为君主的争霸事业白白地流血牺牲,但吴起却能让人做到“乐闻”、“乐战”、“乐死”。把兵带到这种程度,数遍古代名将,无出其右。尉缭子称赞他:“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是谁?曰:吴起也。”

  至今,陕西省有个地方还用他的姓名来命名,就是吴起镇。那一带本来是秦国的领土,被吴起硬给夺了下来,可称得上虎口拔牙。他先后为魏国“辟土四面,拓地千里”,魏武侯因此任命他为“西河守”。西河就是黄河以西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部分地区,好像一个楔子打入秦国与韩国之间。

  在这一期间,吴起创新了魏“武卒”的选拔标准和培训方法;修建了比秦长城还早的魏长城;写下了《吴子兵法》;率领5万未立过功的魏“武卒”一举打败了50万秦军。后世将《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并称为《孙吴兵法》,列入军人必学的《武经七书》之中。驻守阴晋城,正是吴起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查阅有关资料得知,阴晋故城的遗址在今华阴市区东北的2.5公里处,与著名的西岳庙为邻。如能找到其遗址,对于深入了解吴起的军事思想和带兵方法,以及探讨阴晋之战的胜利原因,大有裨益。

  2015年3月24日,我们从潼关县的港口镇驾车出发,经黄河、渭河和洛河的汇流处(渭口)和著名的“四知村”(著名廉吏杨震的家乡),驶抵华阴市。这一路同时寻访了两个古战场,一个是战国时期的秦魏阴晋之战,还一个是东汉时期的曹操马超渭南之战。后一个颇费周折,这里先按下不表。

  正在行驶当中,忽然有高大的红色古建筑群闯入眼帘,赶紧停车,无须打听,那就是西岳庙了。西岳庙是道教全真派的圣地,也是历代帝王祭祀华山之神的场所。只见城垣雄视,檐牙高啄,古色古香,雄伟壮观。本想到华阴市区住下后再去寻找阴晋城遗址,既然来到它的附近,不妨先去看看。

  白色的石阶上,有爷孙俩正在嬉戏。陕西民风淳朴,为人热情,问路时都会认真加以指点,有的还带你走上一段。那位老汉果然既热情又认真,边说边在地上画线路图,唯恐我们听不明白他的陕西普通话。我们向扎着红领巾的小孙子伸出大姆指:“你爷爷真棒!”爷俩一齐笑了,爷爷立马又补上一句:“小时候常去城墙上玩打仗游戏!”听他这么一说,可把我们乐坏了。2300多年前的阴晋城居然还有城墙残存,使本来不抱什么希望的我们立即兴奋了起来。

  按照老汉的指点,在一个小村子里转来转去的竟迷了路。不是老汉指点有误,而是村中的道路都被夹在两侧的高墙之中,实难辨别方向。无奈之下,硬着头皮闯入一户人家,看到有个小伙子正在修理农用机具。原以为他太年轻,不会知道历史上的事情,可他一听要找阴晋城,立马领着我们走出院门,指着一座桥梁说:“在那个铁路桥下面右转,有条小路,往里走就是了。”我们谢后没走几步,他又追上来:“过桥就右转,看到一道砖墙就到了。”

  铁路桥下果然有条小路,但坑坑洼洼的,车子开不进去。我让老伴儿在那儿等候,自己走了进去。先路过一个收垃圾的小院,有条大黄狗狂吠不止,无法近前。再往前是一片黑色的墓碑,以为其中一定会有阴晋故城的文物保护石碑,逐个查看却是现代的亡灵。小伙子说的那道砖墙也看到了,大门紧闭,墙上挂着“军事管理区”的牌子,分明是个军事单位,并非古城遗址。回想老汉和小伙子指点得那样认真和肯定,绝不会欺骗我们的。然而,“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然。风悲浮云去,黄页坠我前。”

  正在发愁,忽听有人喊:“在这里,快过来!”原来是老伴儿等急了,也过来帮助寻找。咳,城墙遗址就在那个收破烂的小院后面。一个L型的土岗,一人多高,没有那块水泥碑,还真没人会注意到它。那块水泥碑上刻着“阴晋城遗址”5个繁体大字,躲藏在枯枝败叶之中。细一看觉得不大对劲,碑上没有所立单位和时间。也就是说,不是政府有关部门的权威认定。那是何人所为呢?

  抬头望去,那道土岗已经无法辨别出城墙的模样。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使它就剩下这一点点的残破身躯。土岗下的冬小麦已经返青,三寸多高,绿意正浓。有资料说,那是阴晋城的西北角,也是唯一的遗存。吴起毕竟在此城驻守过23年,当地应该有他的传奇故事流传下来。很可能是位历史有心人,特意立碑加以提醒。与吴起同时代的韩非子,在其著作《韩非子·内储说上》中曾记载他在阴晋城的一则故事。

  那是他刚进驻阴晋城的时候,对面有秦国的岗亭。秦兵经常过境来骚扰和抢劫,使当地无法正常进行生产劳动。征召士卒去攻打不值得,他便在使用当地人上动了脑筋。一天早晨,他让人在北城门外放一根车辕,并贴出一张告示,说谁能把它扛到南城门外,就奖励田地和住宅。围观的人都抱有怀疑态度,没人相信这是真的。到了傍晚,有个胆大的把它扛走了,结果真的获了奖。第二天早晨,他又让人在东门外放一石豆子,贴出的告示还说只要搬到西门外同样有奖励,这回立即有人将其搬走。第三天,他又贴出告示:明天去攻打岗亭,有能先登者,将封为大夫,奖励更好的田宅。结果可想而知,阴晋城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人有趋利的思想倾向,吴起将其巧妙地引导到打仗上来。不仅如此,他还有独特的募兵标准和奖励办法。谁能身着全副甲胄,执十二石之弩,背负箭矢五十支,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可入选魏“武卒”。一旦入选后,免除其全家的徭役,还分给好的田宅。报名者云集,不达标的马上加紧苦练。身强体健和能把箭射得很远,正是魏“武卒”单兵素质的一个突出特点。

  光有好的兵员素质不够,还要加强日常训练和养成才行。在这方面,吴起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来带动和感召“武卒”。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述:“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身为大将,吴起在行军时并不骑马,同士兵一样背着军粮,睡觉不设席,有时甚至睡在田埂上,用树叶遮盖身体。士卒伤口化脓,他用嘴去吮吸脓血。有了这样爱兵亲兵的好将领,士卒必然忠心地追随他、亲附他、拥戴他,甘心与之赴死。

  在这期间,吴起开始撰写《吴子》这部兵书。他认真总结自己带兵打仗的经验,奉献出不少真知灼见和实战兵法。据说原著有80篇,但传下来的只有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和励士等6篇。就这6篇,也足以反映吴起的卓越军事思想。吴起认为,人有短长,气有盛衰,“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忌其暴起而害己。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今臣以五万之众而为一死贼,率以讨之,固难敌矣。”如果把士卒都培养成亡命徒、敢死队,而且达到5万之众,别说是战胜50万人,就是500万人也不在话下。后来的3万八旗兵横行于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魏武侯从黄河乘船前来视察部队,吴起又想出激励士气的奇招。他建议:“君举有功而飨之,无功而励之。”具体办法是,立过大功的坐在第一排,不仅有肉有酒还用精美餐具;立过小功的坐后一排,吃喝和餐具都差一些;没立过功的更差一些。宴会后,赏赐有功者的父母和妻子,对于烈士家属派专人前去抚恤慰问。这种办法实行了三年,没立过功的被憋得嗷嗷叫,只盼有仗可打,好去立战功。一旦听到有敌人要来的消息,不等下命令就自动穿上甲胄,拿起刀枪。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秦惠公从全国调集来了50万大军,包围阴晋城,狂攻不止。城外起土山向城内射箭,士卒用生牛皮护身冲锋,用钩子钩住城墙攀爬。这样猛烈的进攻,换支部队早就吓破胆了。可魏“武卒”毫无惧色,不仅守住了城,还能进行反击。吴起率领没立过功的5万士卒冲出城去,好似决堤之水,势不可挡。魏武卒的弩和箭射得更远,戈和剑舞得更好,秦兵血肉横飞,争相逃命。看到这一场景,吴起一定心满意足了。

  吴起是个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人。他年轻时为求得官职不惜散尽家财,乡邻笑话他是个败家子,他一怒之下杀了30多人。逃往鲁国之前,他咬着自己的胳膊向母亲发誓:“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当齐国入侵鲁国时,因他妻子是齐国人没有得到鲁君的信任,他便杀妻子以表忠心。母亲去世时,他没有回去送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鲁国大臣,一致认为吴起不仁不孝又太残忍,不能加以留用。在这种情况下,吴起只好转投魏国,后来又为楚国效力。说他人生有污点,人格有问题,都基于以上情况。当魏文侯向国相李克询问吴起如何,李克有客观而中肯的评价:“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也正因为如此,他只能是名将,而不是良将。他最后惨死在楚国贵族的倾轧中,污秽在儒家的评论里,与他争强好胜的性格不能不有很大的关系。

  阴晋城并不是孤城一座,而是魏长城上的一个防守要点。宾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至今魏长城仍在,附近还新建了一个罗敷园。听他如此说,我们又来了精神。最早的华夏长城和最早的诗经人物在一起,可得去看一看。顺着长涧河走到城南村,果然有高大的魏长城遗址,还有国家级文保石碑。然而,在树林中又是一片现代的墓地,阴森可怖,无处插足。魏长城东起于华山脚下的小张村,经阴晋城到达这里,再穿越渭河至大荔县的长城村。阴晋城与魏长城共同构成拒秦的坚固防御体系,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保护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右上角还有破损。

  魏长城的对面是新修建的罗敷园,投资不小,漂亮异常。罗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美女和贤女,其采桑陌上的美丽形象最早出现在《诗经》之中。她的出生地至今有争议,有说在邯郸市的三陵乡,有说在华山脚下的城南村。站在魏长城与罗敷园之间凝思冥想,一个颓败的身躯,一个崭新的园子,一个英雄的形象,一个婀娜的身影,交替闪现,相互叠印,哪个更真实,何人更可爱?

  时值“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早春季节,一年的劳作又要开始了。然而,战争与和平交替轮回,英雄与美女永世相依。将来武器再发展,再先进,也要靠人来使用和指挥。没有高明的军事将领,没有高昂的士气,即使有了先进的武器,也会打败仗。选将和励士正是赢得战争的永久性课题。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