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人眼里,这是一个冰冷的世界。

        随着“扬州市公安局法医DNA检测室”玻璃大门的缓缓移开,一股刺鼻的醇类气味扑面而来。实验室里,整齐地摆放着提取平台、测序仪、高倍显微镜等仪器设备。台子上,用来提取检材的手术刀、剪刀、镊子等器械冷冷地闪着银光。冰箱里,一袋袋取自人体却早已失去生机的检材让人不寒而栗。

        但在沈高芳心中,这是一个充满温度的世界。

        因为,在这里她可以倾听逝者最后的声音,揭开他们离去的真相,锁住伸向他们的黑手,给活着的人送去一丝心灵的安慰。

        冰冷与温暖,这两个本不相融的世界,就这样被沈高芳奇妙地交融在了一起。

                                              一

        2005年3月10日,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宝应县黄塍乡大陆村的一座农家小院里,伴随着纸钱燃烧的轻烟,一阵压抑多时后终于释怀的哭声传了出来:“儿啊,你走了这么久,现在终于可以闭眼了,杀害你的凶手抓到啦!”

        哭泣的是一对老人。2004年8月11日晚上,骑摩托车外出的儿子陆咸明迟迟未归,深夜,有人在公路上发现了他被利刃刺中、血迹斑斑的尸体,摩托车倒在路边,随身物品洒了一地,现场惨不忍睹。警方勘验后初步判断,他遭歹徒拦路抢劫,搏斗过程中被杀身亡,凶手在作案后逃离现场。

         凶讯传来,两位老人悲痛欲绝,因为儿子是家中的顶梁柱,也是他们后半生的希望啊!他们拉住侦查人员的手,恳求尽快捉拿凶手,告慰儿子冤魂。全市各大新闻媒体均对这起恶性案件作了详细报道,在市民间引起广泛关注。

        或许是凶手过于狡猾,或许是如今作案者反侦查意识增强,在现场,警方除找到一顶帽子外,没有提取到任何指纹、凶器等常见和易于追踪的痕迹与物品。抱着一线希望,这顶帽子被送到了沈高芳面前。

        如同一台精密的扫描仪,沈高芳的目光扫过帽子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根纤维,从中搜寻着蛛丝蚂迹。突然,在帽沿的夹层处,她发现了一根约4厘米长的断发。她的心几乎狂跳起来,因为哪怕是一根极短的头发,上面也含有主人的DNA哪!

        可是,当她凝神再看那根断发时,一丝失望涌上心头。这是一根没有毛囊、只有干枯毛根的头发。而根据她的经验,从这样的毛发上检测出DNA的希望极其渺茫。

        为了案件的突破,为了凶手的抓获,即使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做检验!沈高芳利用不久前在杂志上见到的一种新方法,立即对这根头发实施了检验。

        一次不行,二次还是不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期望的数据却没有从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来。此时,已连续在操作台前工作了两天两夜的她,太阳穴痛得突突直跳。

         “沈大姐,都检测十多次了,这毛发估计没希望了。”耳边传来助手小嵇的声音。她抬起头,发现窗外已是夜色深沉、万籁俱寂。她用双手压了压太阳穴,对小嵇微微一笑说:“你去休息,我再试试,说不定会有结果。”

        小嵇叹了口气,他知道,今天一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其实,这样的不眠之夜对于沈高芳来说,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从事法医工作十多年,只要接到重大案件的检验任务,几天几夜不合眼是很平常的事,靠墙的那张沙发床就是基层办案民警舍不得她总是熬夜而送来的。“干我们这一行,就讲究个精确,不得到确切的结果,工作就不能结束。”她这样解释。

         时间到了第三天,检验仍然没有结果,案件侦查陷入了僵局。不少市民将电话直接打到了宝应县公安局,质疑公安机关的侦查能力,被害人家属的情绪也愈加激动。

         DNA检测室的门紧闭着。没有人知道,里面在进行着怎样的紧张工作;没有人知道,沈高芳在承受着怎样的精神压力。

        中午12时30分,门终于开了,沈高芳将DNA图谱递到焦急等待着的支队领导手中:“根据DNA检测结果,此人与2003年前后发生在江都的系列拦路强奸案的作案者为同一人。”

         极度的兴奋让领导的嗓门比平时高了好几个八度:“太好了,你为破案立了大功。走,咱们去吃饭!”沈高芳揉了揉充血的眼睛,疲惫地说:“我想回家睡觉。”

        那天晚上,沈高芳睡得很香、很沉,连丈夫下班回家的声音都没有听到,她实在太累了。三天三夜没合眼的她,多么需要一个长长的、香甜的睡眠啊!可是第二天一早,同事们惊讶地发现,她竟然又准时出现在了检测室里。

        沈高芳清楚,犯罪嫌疑人DNA的确定只是案件突破的第一步,更为艰巨的筛查任务还在等待着自己。经过她与全市干警的协同作战和在数以千计排查对象中的比对、排除、确认,212天后,杀害陆咸明并犯下另外多起罪行的凶手徐广琛终于被抓获归案,这起在扬州城引起轰动、省公安厅挂牌督办的重大案件成功告破。

        在庆功会上,领导让沈高芳谈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连续三天不停地做一个枯燥的检验,她淡然一笑说:“我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对每一个死者负责,尽力把事情做得完美。”

        的确,熟悉沈高芳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对法医事业倾注了全部感情、工作上力求完美的人。自1994年7月担任扬州市公安局法医以来,她累计承担各类刑事案件检验任务11000多起,检验准确率100%。其中运用DNA技术破案2266起,特别是在全国侦破命案专项行动中,发挥该技术作用直接认定破获命案15起,被誉为扬州公安战线的“一把尖刀”。

                                           二

        一个人生活信条的确立,往往起始于她的青少年时代,沈高芳就是如此。

        1989年的一个夏日,高邮市卸甲镇的乡下,一名中年男子手里扬着一张纸片,兴冲冲地穿过田埂,跨进了河塘边的一户人家:“沈高芳,你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了!”

        正在灶台边洗碗的年轻姑娘扭头一看,霎时红了脸:“真不好意思,还让老师您亲自送来!”她忙不迭地擦干手,给老师端来一张凳子。

         “皖南医学院,五年制本科,了不得!”老师满脸兴奋地说。谁知话音刚落,姑娘竟一下子蹲在地上呜呜地哭了起来。“哭甚……哭甚呢?”老师被这突如其来的哭声吓懵了。

        闻声而来的母亲一边安慰姑娘,一边向老师解释:“我这女儿就是太懂事,她想早点工作帮家里减轻负担,哪晓得考了个得多上一年的学校!”

        “沈高芳啊沈高芳,你真是个纯朴的孩子!”看着这个平素最喜爱的学生,老师禁不住笑了。

        正如老师所说,在卸甲,沈高芳是出了名的好孩子。她不仅早早学会了做家务,干起除草、施肥等农活来也是一把好手。学习上她也从不用老师费心,到了高中,成绩更是一路领先,并被推举为学生会主席,老师常把她当作号召大家努力学习的“活榜样”。

        填报高考志愿时,沈高芳见皖南医学院法医专业在江苏省只有两个招生名额,虽然脑子里对法医是怎么回事仅有概念而无了解,但凭着一股想试试自己实力的冲动,她将“法医”这两个字写进了志愿表的第一行。

        也许,19岁的沈高芳没有想过,这轻松写下的两个字带给自己的,会是怎样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学习生涯。也许,她更没有想过,在日后的人生岁月中,自己会为这两个字付出怎样的汗水和辛劳。

        1989年9月6日,在家人和老师的安慰下,沈高芳擦干眼泪,背着沉重的行李,辗转坐了9个小时的汽车,走进了皖南医学院的大门。在这里,她——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转型。

        她永远忘不了自己的恩师、现已年逾七旬的李永宏教授在第一堂课上所说的话:“法医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它关系到死者能否瞑目,涉及生者的自由甚至生命,这是一项神圣而崇高的事业,值得我们去奉献。”

        如果说此前沈高芳对法医这个词的意义还有些懵懂不解,那么李教授的这句话让她真正对这份职业产生了崇敬和向往。她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写在了笔记本上,记在了心里。在秋日温暖的阳光下,她不再为学制的漫长而伤心,而是暗暗立下了做一名优秀法医的志向。

        时隔二十多年,这个笔记本依然被沈高芳精心保留着。每当她被这份职业压得疲惫不堪时,就会翻出这个本子,读一读这句话。她说,恩师的教诲不仅是开启她心灵之门的钥匙,更是她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

        读过法医专业的人都知道,这个专业的学习任务几乎是双份的,临床医学的本科课程一门也少不了,法医的课程又丝毫不能马虎。因此,白天上课、晚上做实验,构成了沈高芳的全部大学生活。这一切,她都坚持了下来。

        但她也有难以忍受的时候。在第一次上尸体解剖课时,有男同学拿她打趣:“瞧你这小模小样的,还敢摸尸体?当心晚上回去做恶梦!”她狠狠地白了这个男同学一眼说:“别小看人!”其实,她嘴上硬着,心里还真有点发虚。从小一直是乖乖女的她,何曾干过这等“大胆”的事啊!但骨子里有股倔劲的她,最终还是咬着牙走向了那具散发着刺鼻福尔马林气味、僵硬干枯的女尸。当她在老师和同学的注视下,分离完尸体走出教室时,才发现自己的下嘴唇已经被咬出了一个水泡。

        那天晚上,无论她怎么用被子蒙住头,女尸那恐怖的身影却始终晃动在她的眼前。“我不是胆小鬼,我是法医!”她一边使劲拽住被子,一边不停地给自己“打气”。渐渐地,她的心理暗示法发挥了作用,进入了梦乡,沈高芳战胜了自己。

        从那以后,老师和同学们惊奇地发现,这个脸儿长得圆圆、说话轻言细语的小丫头,不仅文化课总是名列前茅,实验课也做得特别利索,尤其是解剖尸体,一刀下去不会带半点误差。于是有同学送她一个外号——“沈大侠”,直到现在,同学聚会时仍然有人这么叫。

         1994年7月,沈高芳以优异成绩毕了业,南京、扬州等地的好几家学校、医院和法院、检察院都有意要她。出于离父母近一些和对公安事业的憧憬等原因,她最终选择了扬州市公安局。家人和朋友都劝她:“公安局法医是男人干的活,你一个女人怕是受不了那份苦啊!”她淡淡一笑说:“我身体棒,扛得住。”

        两个月后,沈高芳穿上警服,成为扬泰地区有史以来第一名女法医。

                                             三

        凡是曾经在自己的法医道路上给予帮助和影响的人,沈高芳都心存感激。

        她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随同局里的老法医倪大海出现场,为一具漂浮在鱼塘里的男尸做死因鉴定的情景。当时,死者家属认为这名男子系偷鱼时被鱼塘看管者殴打致死,守鱼塘的人却说男子是淹死的。面对如此有争议的案子,沈高芳以为领导决不会让刚出校门的自己动手了,便做好了在旁边看看的准备。谁知倪法医竟推推她的胳膊说:“小沈,你来检验,有问题咱们共同商量。” 

         前辈的信任让沈高芳卸下了一名法医“新兵”的思想包袱,她拿起解剖刀,大胆地伏下身子,仔细检验尸体,并从其体表无外伤、有窒息征象等情况,得出了死者系生前溺水死亡的正确结论。这次检验使沈高芳迈出了由“好学生”成长为“好法医”的坚实一步。

         对于山重水复的侦查工作而言,法医检验技术常常是通往“柳暗花明”的关键路径,但它也有“无功而返”的时候。有一次,侦查人员好不容易排查出了一起久侦不破案件的嫌疑人,其外貌特征、血缘关系均与罪犯相符,只等沈高芳“认定”,即可大功告成,但沈高芳的检验结果否定了此人与案件的关系。看着大家失望的眼神,年轻的她不禁心生内疚,没想到,赵传如支队长以及其他几位领导竟一致安慰她:“否定也是成绩。”从这短短的一句话中,沈高芳不仅读出了领导对检验科学的正确理解,更读懂了领导对一名年轻法医的鼓励与爱护。

         2001年,业绩突出的沈高芳被任命为扬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技术大队副大队长。面对新的平台、新的挑战,“尽已所能做得完美”是她作出的响亮承诺。2002年初,从事法医工作八年的沈高芳已在常规物证检验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她常常为这一检验方法只能排除、不能认定作案者而感到苦恼。当时,DNA分析技术在刑事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刚刚起步,扬州市公安局尚未引进。沈高芳便主动向领导汇报该项技术的优点,争取领导的支持。当年2月,她受单位委派赴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学习DNA检验技术。5月,扬州市公安局DNA检测室挂牌成立。

         工作环境改善了,技术手段先进了,沈高芳的干劲也更足了。她抓住一切机会,买书本自学,向同行取经,找专家求教。一个个技术难关在她的手中被攻克,一起起复杂案件在她的作用下成功突破。除了前面提到的“一根头发破大案”,沈高芳还有很多传奇的鉴定故事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2006年8月14日,邗江区境内发生一起抢劫出租车并杀害司机的恶性案件,但在初步排查出的犯罪嫌疑人的住处,侦查人员并未发现能够直接认定凶手的物证,遂打电话向沈高芳求助。沈高芳思考后认为,时值盛夏,位于城郊结合部的犯罪嫌疑人住处一定会有蚊子,而叮咬过犯罪嫌疑人的蚊子,血液中便会带有其DNA。根据这一思路,侦查人员果真在蚊帐里找到了一只被打死的蚊子,沈高芳也果真从这只蚊子的血液中检测出了犯罪嫌疑人的DNA。这就是后来被公安部列为精品案例的“一只蚊子锁凶犯”的故事。

        在对近年来鉴定实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沈高芳发现,作案现场已经很难提取到血斑、烟头、脚印等常规检材,指纹也因作案者常会戴手套而变得极为少见,偶尔能够见到的只是遗留在现场的作案工具。于是,她将检测重点转向了作案工具上的脱落细胞,先后从一把大力钳、一件雨衣上成功获得作案人的DNA,为案件侦破提供了科学依据。2010年11月,由沈高芳为主承担的“作案工具上脱落细胞DNA的应用研究”顺利通过扬州市科技局验收。

        虽然沈高芳的DNA检测技术为扬州市公安机关的刑事侦查工作屡立战功,但她没有满足。看着一线干警拿着检测结果在茫茫人海中艰难比对时,她就想:要是能建成一个完善的DNA数据库,办案效率将会有多大的提高啊!

        于是,每做完一次实验,她都细心地将数据保存下来,并不断地在全国、全省数据中检索、比对。经过九年的不懈坚持,目前扬州市DNA数据库已收录数据10万多份,通过比对,直接确定犯罪嫌疑人2000余名,为破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在沈高芳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12月,扬州市公安局DNA检测室获得国家认可CNAS证书,这标志着扬州公安的DNA检测能力和管理规范化程度已能与国际接轨。

        沈高芳的付出也得到了领导和组织的充分肯定。2007年,她被任命为该局刑事科学研究所副教导员、法医DNA检测室主任,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被授予市五一劳动奖章、首届江苏省十佳公安女警官、第五届江苏省十佳女杰、省人民满意警察、江苏省平安卫士、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光荣当选为全市、全省、全国妇代会代表,以及市、省党代会代表。

                                       四

        有人说,沈高芳手中的这支鉴定笔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予夺,含金量很高。但在沈高芳看来,这支笔只能是科学与正义的化身,它容不得半点偏斜。

       张某在一起邻里纠纷中被划伤脸面部,治疗了六个多月。沈高芳在认真检验伤情的基础上,出具了轻伤的鉴定结论。家属接到报告,顿时火冒三丈:伤得这么重却说是轻伤,法医一定收了对方的好处!于是纠集十多人到公安局大吵大闹。沈高芳捧出《人体重伤鉴定标准》,对照条款耐心向他们解释:面部创伤留下的疤痕,其色素沉着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认定为重伤。同时诚恳表示:在法医的天平上,案件各方具有同等的分量,自己绝不会做丧失原则半步的事情。在沈高芳有理有据的说服教育之下,被害人家属终于消除了误解,心平气和地接受了鉴定结论。

        前些年,当有人知道DNA技术可以用作亲子鉴定时,便托了种种关系请沈高芳帮忙,甚至许以高额报酬,她均一口回绝:“私下做亲子鉴定是违反纪律的事,咱们关系再好、给再多的钱,我也不能做。”几次以后,人们知道了沈高芳的脾气,就再也不“自讨没趣”了。

        她曾经对慕名而来的法医界同行说过这样一段实在而又深情的话:“法医工作责任大,命案的侦破需要法医提供线索,伤害案件的定罪量刑需要法医提供证据,大量涉及人身损害的案件需要法医来明确伤残等级等等,所有这些无不与司法形象、百姓利益息息相关。法医鉴定一旦与不正之风沾边,就会损害司法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同时还极易引起上访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因此作为一名法医,一定要有责任感,我们的工作成果就是维护公正、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用科学和事实说话”,十七年来,沈高芳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对待死者和生者,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办理每一起鉴定案件,被人们誉为吃饭请不到、礼金送不掉、鉴定错不了的“铁面法医”。

                                             五

        一个人对事业的热爱可以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检测室里的铁面无私是一种,对待集体的款款深情也是一种。“我很幸运,能够工作在扬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是她给了我施展才能的舞台,是她包容了我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缺点和弱点,我深深地热爱她。”这是沈高芳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沈高芳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每天清晨,当她迎着朝阳跨进单位时,院子里那沾着露珠、绽碧吐芳的花花草草总是让她感到精神一振。

          沈高芳热爱这里的每一台仪器。单位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花500多万元买回来的这些检测设备,是她的“命根子”,她象爱护眼睛一样的爱护它们。

去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正在单位值班的刑科所所长侯钦被一声震耳的炸雷惊醒了。他赶紧从床上爬起来,只见窗外已是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正当他忙着一扇扇地关走廊窗户时,突然看见一个披着雨衣、但浑身仍然透湿的人从外面冲了进来。

        他定睛一看,不禁惊叫起来:“沈高芳!你这会儿跑来干什么?”“检测室里的测序仪、电脑正在跑数据,万一被雷击就惨了!”沈高芳一把扯掉雨衣,急匆匆地往楼上奔。

        “打个电话来不就成了,我帮你关电源!”看着这个落汤鸡似的部下,侯钦心中实在有些不忍。“只关电源会伤测序仪的机械臂和软件,要按程序退出再关!”沈高芳的声音洒落在楼梯上,在她的身后,是一长串从衣服上滴落的水珠。

        在沈高芳的精心呵护下,扬州市公安局DNA检测室的各种设备一直保持着最低的维修率和最长的使用寿命,领导和同事们都说:“沈高芳真是个会当家的人。”

        沈高芳走上领导岗位之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部门里来了三个新同志,业务上,她要做他们的“引路人”,生活上,她还要做他们的“好大姐”。

        吴应锋、嵇世有、尚昊都是外地人,刚来那会儿,分不清扬州城的东南西北,想买只暖瓶却找不着超市,沈高芳就领着他们去一家家商店,买齐了被褥、碗筷、自行车等全部生活用品。

        中秋是思乡的时节。一大早,小伙子们就寻思着晚上该去哪儿看月亮、解乡愁了,可没到中午,沈高芳就来约他们了:“晚上去我家吃饭!”那天晚上,小伙子们吃着“沈大姐”亲自下厨做的菜,喝着“沈姐夫”亲手斟上的酒,眼角都涌出了泪。

        曾经受到领导和前辈无私提携的沈高芳,如今又把心中的感恩化作对后来人的殷殷关爱,倾注到了这三个年轻人的身上。

        对侦查部门送检的案件,她充分相信年轻人,使他们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有谁在检测中遇到了吃不准的问题,她就召集大伙儿一起讨论,使大家在交流和切磋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每年,她还为年轻人争取赴上级机关、国内先进鉴定机构学习进修的机会,让他们走出去,开阔眼界,拓展思路。

        三个小伙子都是科班毕业,业务上很钻研,但在有些人看来,搞技术的人相对单纯,管理协调能力不如别人,于是,头几年小伙子们在与人打交道方面总是吃亏。为改变这一状况,沈高芳时常在领导面前表扬他们,支持他们参加单位的文体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竞岗竞聘。“你们要多展示自己,要让别人知道,咱们搞技术行,其他方面也行!”她常对手下爱将们说。

        是沈高芳既当领导又当“家长”,煮饭洗衣掏心里话,做人的道理连同鱼肉萝卜一齐端上桌,是沈高芳无声的行动教育感动了三个年轻人。近朱者赤,他们就这样长硬了筋骨,展开了事业的双翼,成为了沈高芳的好助手。

        在这个“家”里,沈高芳还有两个编外的“孩子”——小芳和小强。2008年9月,在扬州市汤汪乡的一间出租屋里,发生一起妻子勒死丈夫的家庭惨剧。案发后,当地村民百余人联名上书,反映死者生前长期虐待妻子和一双儿女,妻子实在气不过才出此下策,请求司法机关从轻处罚。后来,这名女子被判处七年有期徒刑。

        母亲被收监的那天,沈高芳和几位女同事一起踏进了这个破碎的家。刚进门,沈高芳的腿就被两双小手紧紧抱住了:“阿姨,我们怕!”看着这对姐弟惶惑的眼神和家徒四壁的屋子,沈高芳一阵心酸:自己也是一个母亲,这没了妈的孩子,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呀!

        出于一个母亲的本能和一名女性的温情,她决定帮两个孩子一把。她的动议得到了女刑警们的一致赞同,大家商定共同挑起照顾两姐弟的担子。“孩子别怕,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你俩的妈妈!”临别时,沈高芳和同事们搂着孩子说。

        从那时起,每逢月初,她们都会给孩子送去生活费。被子脏了,她们上门帮着换洗。过节了,她们提前买好礼物。开学了,她们又跑学校,跑教育局,为孩子争取学费减免。

        “刑警妈妈”的爱像涓涓细流滋润着姐弟俩的心。两人不仅听话,学习成绩也好,去年,姐姐小芳还考上了一所就业前景很不错的职业中专。孩子的出息也感动了在狱中服刑的母亲:“我不认真改造,就对不起沈教导员和扬州公安局的女干部们!”目前,这位母亲因改造表现良好而多次获得减刑机会,明年即可假释,回家与儿女团聚了。

                                          六

        在沈高芳家的书橱里,我意外地见到了数量着实不少的与法医工作毫不相干的文学和哲学类书籍,比如《现代名家名作丛书》、《林语堂全集》、《人与永恒》等。她看出了我的惊诧:“经常看看这些书,给脑子充充电,儿子才不会说我落伍。”

        其实,在儿子面前树立知识母亲的形象,只是沈高芳坚持读书的一个极为附带的目的。正如今年她在全局女干警座谈会上所说的那样:“读书,应当成为现代女性的一种精神追求,以及对生活品位的一种坚持。”

        她曾有过两次非功利的求学经历。第一次是在1997年,那时她已经在法医岗位上干得如鱼得水,在周围的人看来,她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足够用了。可她觉得在公安机关工作,如果不懂得公安业务,就不能算是一名称职的刑警。于是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参加公安管理本科专业自考,并以每次通过2-3门的速度,学完了全部课程。第二次是在2005年,已经评上副高职称的她按说“功成名就”了,可她认为自己对前沿刑事科技了解还不够多、不够深,便顶着工作与家务的双重压力,参加了中国公安大学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研究生班的学习。

        知识的日积月累,带给她的是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有一起案件需要查明邮票的来源,大家都不知道怎么查,沈高芳想起曾在研究生班上听说,通过用紫外光看邮票上潜在的唯一性代码,可以查知邮票来源。大家一试,果然成功。她自己动手撰写的讲话稿引经据典,文采斐然,凡是听过她作报告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闪耀着智慧的灵光。”

        2010年,她被省妇联授予“江苏省十大智慧女性”称号,人们都说,这个荣誉之于她是名至实归。

       都说智者如水,坐在我面前的沈高芳娴静典雅,没有一点“女强人”的样子,她的儿子也说:“其实我妈妈挺温柔的。”

        小伙子上高一了,长得很帅。发型也酷,前面的头发几乎齐着了眉毛。“那是为了盖住额头上的疤。”提起这事,沈高芳的言语里满是歉疚。

         沈高芳和丈夫工作都很忙,中午基本不回家。两人的父母又在高邮乡下,帮不了他们,所以儿子很小的时候就成了沈高芳的“小跟班”。每天中午放了学,他总是自己背着小书包,一蹦一跳地走到妈妈单位,在办公室里等她下班,然后和她一起去食堂吃饭。

        沈高芳很疼爱儿子。牵着儿子的手,一边往食堂走,一边听他说学校里有趣的事,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吃完饭,如果手上没什么要紧的事,她就会督促儿子趴在桌上睡会儿,自己则坐在一旁翻翻他的书,或是检查一下他的作业。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一旦没了大人的管束,淘气的天性立刻就会显露出来。七岁那年的一个中午,他照例在办公室里等妈妈下班,可吃饭时间过了很久,妈妈依然没露面,他急了,溜上楼去找妈妈。

        大概是检测室的玻璃门太干净了,只顾埋头飞跑的小家伙竟然没看见这个“庞然大物”,一头撞了上去!结果可想而知,随着一声巨响,玻璃哗啦啦地掉了下来,孩子顿时血流满面。吓坏了的沈高芳抱起儿子就往医院跑,血终于止住了,但儿子额头上被缝了十多针,留下两道深深的疤痕。

        儿子渐渐长大了,懂得了妈妈的辛苦,在学习和生活上总是把自己料理得好好的,很让妈妈省心。沈高芳在欣慰之余,也尽量挤出时间,用一些儿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绵绵爱意。她在与自己卧室相连的阳台上放了张书桌,晚上在这里读读书。她说,夜读的儿子看到这里的灯光,就不会感到孤独。

        人们常说,一个好警察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个“好警嫂”,可对于沈高芳这样一个公安女法医来说,那个一直在默默支持着她的人该怎么称呼呢?“什么称呼我不介意,当好她的老公、孩子的老爸,这是我的责任。”丈夫憨憨地笑着说。 

        丈夫与她是高中同学,上大学时确定了恋爱关系。沈高芳毕业后,他毅然辞去南方一家工程公司的高薪工作,追随她来到了扬州。拥有国家监理工程师和一级造价师资格、事业心极强的他曾经勾画过婚后的“蓝图”:妻子上班把该做的事做好,下班把家庭照顾好,自己则继续在事业上大展宏图。

        可婚后不久,他就发现这张“蓝图”该修改了。妻子的工作担子越来越重,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年幼的儿子上学要接送,饭菜要人做,这一大摊子事总得有人“扛”啊。

        深爱妻子的他决定自己作出牺牲。当他向领导提出想调至不用出差的监理岗位时,领导以为自己听错了:这年头哪有人放着钱多的岗位不干,却往钱少的岗位调呢?单位里隔三差五的交际、饭局总是免不了的,但为了让妻儿晚上回家能吃上热饭热菜,他几乎推掉了所有的应酬。

        每每想到这些,沈高芳心里总是一阵酸楚,她何尝不想多尽一些妻子的责任啊!所以,只要忙完工作,她总是用最快的速度赶回家,帮丈夫分担一些家务。

        今年五月,儿子进入中考前的冲刺阶段,沈高芳心想,这回工作再忙,也要挤出点时间,为儿子做好后勤。可没过两天,她在骑自行车下班途中,因琢磨一个试验中的问题而走神,被一辆汽车刮倒,造成右手腕骨折、面部创伤。医生嘱咐她休息三个月,面部创伤愈合期不能晒太阳,可她挂念着单位的事,脸上缝了七针的线一拆,便上了班。这下,不能扶车把、不能晒太阳的她又成了丈夫的“累赘”。

        整整一个半月,丈夫每天早晨五点多起床,为儿子做好早餐,开车送他去学校。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往菜场,买回一家人当天所需的菜肴。回到家,等沈高芳吃完早饭,又开车将她送到单位,最后自己才汗流浃背地赶去上班。那段时间,沈高芳坐在车上,看着丈夫消瘦的背影,视线常会不自觉地模糊起来。

        在沈高芳的家庭影集里,我看见了不少父子俩一块儿拍的照片,却没能找到一张他们一家三口的合影。“常有人问我,对未来有什么打算。陪他俩出去玩玩,享受一下做妻子和母亲的乐趣,这就是我心中最美丽的梦想。”沈高芳的眼中溢满了柔情。

                                            七

        沈高芳家的阳台上,养了几盆菊花。

        正值金秋时节,菊花泼啦啦地全都开了,白的像雪、红的如火。

        其实,这高洁清雅而又芬芳热烈的菊花,不正是女主人——沈高芳的最好写照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