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上了《银河悦读中文网》拜读文学作品。首页上一个“童年”征文映入眼帘,说实话,对于自己童年的回忆非常匮乏,那时的我们没有什么玩具可玩,即便有也是利用乡间那有限的资源自己发明创造的。连一本小小的连环画都能被翻得页面不全······

  重在参与,也是一种精神。我就说说陪伴我们整个童年的一个游戏——“捉迷藏”!说起“捉迷藏”游戏,现在的小孩子知道的不多了。如今的他们大多是被中外的3D动漫、益智玩具及各类游戏包围了,甚至还有孩子玩“王者荣耀”等现代化的游戏也不足为怪了,可见时代发展的视野开阔。

  “出来吧,出来吧,我们已经看到你了,出来吧!”一般的成年人都不会对这句话陌生,在我们对于童年的记忆中总少不了几个曾经无数次玩过的游戏,还乐此不疲,“捉迷藏”就是其中之一,那时我们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好像生命的目标就是找到隐藏在衣柜里或其它地方的小伙伴。我的第一次游戏就被虚虚实实的那句话忽悠了,还真以为被对方发现了呢,就从严严实实的掩体里自动走出来了。

  小时候,生在农村的我们没有玩具,娱乐资源非常匮乏。每天放晚学、月影星稀的夜晚,或者寒暑假的多数时间里,“捉迷藏”是我们小伙伴们最喜爱的游戏之一。无需道具,时间和人员不限,说玩就玩。游戏中,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发掘村里的“藏身之地”,桥孔里、平房顶、草垛、衣柜都不放过,那时候是不在乎什么虱子、蚊虫叮咬和衣服弄脏撕坏的。

  游戏的规则就是:在规定的场所、时间内迅速找到对方的藏身之地。规定的场所是有范围的:室内就不要躲到室外;院内就不能躲到院外;屋前就不能躲到屋后。躲到什么物件后面、里面就看你的能力了。屋内有衣橱、床底、土瓮;院内有水缸、草丛、粮囤;屋前有沟渠、草垛、爬树等等。时间往往是以数数为令,短距离是倒计时10秒,稍长一点的距离就数到20秒,当然,数数的声音双方都能听到。“枝头蝉儿闹喳喳,七八顽童牛背爬。遥闻乳名唤归声,隐入荷塘不还家。”道出生在水乡的我们,夏季水性好的,也把水中作为极好的掩体,疯玩的我们往往乐不思蜀。

  玩了很多次这样的游戏,唯有一次游戏使我们既开心又刺激,因为最终是我们赢了。那是一次在小队的牛房里,牛房四间,没有隔墙,全部是三角梁支撑山间。每到寒冬季节,队上粮食分红过后,能容纳几百人的公房里空空荡荡,也就成了附近每家每户摆放杂物的地方。庄上的张大爹刚刚过了80岁的大寿,家人就把他百年之后的归属----棺材都办好了,庄上人称为活人办的附着红绸带的叫“喜材”。那次,我们一群伙伴在公房里“捉迷藏”,叫对方先到外面等一下,我们在公房里面寻找更隐蔽的“藏身之地”,这时,比我们大几岁的“强哥”出了个注意,他把张大爹的那口“喜材”盖打开,让年龄最小的二狗子进去,然后“强哥”把棺材盖留了一条缝就走开了,随着数数20秒时,对方进来找了。不一会,我们一组四人中三人很快就被找到了,二狗子始终不见影子,他们四人最后筋疲力尽地说:不找了,不找了,我们服输!再三证实认输后,我们在哈哈大笑中又请来了“强哥”。最后我们把二狗子交代了出来,因为他们实在找不到啊。吓得他们四人连说想不到啊想不到。因为大家都忌讳那被柏油涂得乌漆漆的玩意儿,看着都毛骨悚然的,见之绕道而走,谁还敢靠近,即便上盖敞着一个角,也没人发现到。

  现在想来,那时的我们练就了赤脚大仙般的“刀枪不入”,更有点“胆大妄为”。接地气,晒健康,基本没有什么伤风感冒,每天精力充沛,激情澎湃。“捉迷藏”也给我们那代人教会了耐心和坚韧。同时,也为我们培养了观察人、认识人的能力,建立了人生的第一个“朋友圈”。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