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绿色,葳蕤的绿色,孕育生机活力的绿色,那种生命就要迸发的绿色。

喜欢红色,有些萧瑟,有些成熟,有些冷漠,有些沉稳的红色。
这些,香山都具备。
      它不是北方巍峨的大山,也没有南国山峦的旖旎。秀而不单薄,深而不连绵,身在北方而集了灵秀之气,皇城跟下的清净之地。
      是春天,雨后登香山的。
      选择了北门,这里安静。
      去往香山公园是石砌的道路,古老而整洁,两旁小商店或依于槐树下,或踞于石阶上,悠闲自在的样子,它们不去喧闹着招徕顾客,只是在等似的,好像要从这些或快或慢的步履中等到那个对的人,去拿那个属于自己的东西。这石街,这槐树,这小店,散发着一种静静的味道,它们用这种幽静接纳着八方宾朋。
      步入香山公园,扑面而来的是绿,雨后的新绿,风棲松,翠微,听听名字,就已沉醉于绿色之中了,上百年的古柏,虬枝交错,仰望,云朵仿佛栖于枝叶间,它们的主干旋转着向上,它们的根,盘曲着,有的裸露着,黒褐着扎在石旁,被松树所吸引,竟没有仔细看旁边的树木,只感觉是一次绿色的森林浴。
      水,晶莹,精致,碧玉似的。这儿一汪碧水,那儿一泓深波,不用刻意去寻,常在幽径转处,或小园门内,一下子就跳到了你的眼前,让你惊喜不已。
      有淡淡的芳香,说不出是怎样的芳香,有松柏的香,水的清凉的味儿,泥土的香,应该是春的味道,香山的味道.。
      若是平坦宽阔的路上,就有花藤走廊,若是屈曲的小径,就是石阶依山而伸,七步一亭,十步一桥,说她一步一景也不为过。
      不是游人如织,宁静。就是在这样的宁静中,遇到了见心斋。
      跨进见心斋的门内,西面一排水榭,题字:见心斋。东南北三面随墙游廊围绕碧水,粉墙漏窗,极富江南水乡的情调。水面呈椭圆形,却在西北角延伸出曲尺形的水口,宛若源头疏水无尽之意。正对水榭是观鱼亭,水中各色鲤鱼往来嬉戏。沿着东边的游廊往北走到尽头,又可以拾级而上,上面是一个清净的庭院,树木葱郁,绿草如茵,正房纯木质结构,青瓦轩窗,高高的立柱,宽宽的走廊,一律朱红色,隐约中透着王者气派。院内有凌乱的大石,应该是石凳之类吧!朝东一转就是临在水上的小亭,西面一小间房,也是木质结构,应该是读书的书房吧!看史料记载,清乾隆曾在此读书。应该就是这里了。南侧和西侧的山地小庭院各以一座方亭为中心,点缀少量山石,种植大片树木。循蹬道沿南墙而降,穿过南厢房下的一组叠石假山,便到达园的南门。
      整个见心斋,背倚青山,面向碧水。树木蓊郁,小巧幽静,也许正是王者修心的地方,我想,不管是谁,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清净之地,这里只能有自己,静静的自己,就算胸中有大计的王者,也有一片这样的地方。清净的地方!应该是。
      高高的琉璃塔前伫立,风吹过铃儿的清脆的声音,轻轻的,怕打扰你似的,又要向你诉说历史似的。沿塔路向下是一片空地,没有了秋千的秋千架静默的站立,四周的蔷薇花开的烂漫。
      双清别墅里,两股清冽的泉水从石壁下淌出,相传金章宗在此梦到有泉水涌出,醒来后掘之,果如此。清澈的泉水,可还记得那遥远的过去?
      致远斋,问松轩,听雪楼,芙蓉馆。只这些名字,就那么雅致,历朝历代,多少伟人的足迹,已经让香山的文化日渐厚重。
      才明白,香山的味道,还揉杂着这些厚重文化的味道。
      不到两个小时的游览,留下的是零碎的香山印象。但这印象又是那样深入骨髓。
      远离都市的喧嚣,这里绝对是一个清净的地方,是一个心灵放松的地方。
      我想,喜欢一个地方,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心正好适合这里,就是好,心忽然非常舒适,就是喜欢,就好像那句话说,每个人的心上都有缺口,它正好能适合放进另一颗心,就遇到了爱情,喜欢香山,于此一理。
      我想,香山是这样,有机会我还要去,可惜我不住在北京,不然的话,我会无数次的登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