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5664392120523.jpeg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在岷江东岸的凌云山栖鸾峰的临江峭壁上,与乐山市隔江相望,时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为古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7年初夏,我到四川省峨眉山疗养。疗养期间,随疗养院安排,造访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大佛。

       车行一个多小时,我们就到了景区门口。那里,车流不息,人流如织。下车后,我们便向大佛方向走去,右边是一座又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山,每一座山都是那么险峻,每一座山都是那么葱绿,每一座山都让人想攀上去探个究竟。左边是滔滔的大渡河,这是大渡河的末端,虽然没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景象,但还能看到大渡河一往无前的英雄气势,水流依然那么宏大而湍急,直往大佛方向奔去。河面上,一艘艘游船,如离弦之箭,顺流而下。

       拾级而上,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规模宏大的凌云寺(请注意“凌”字为三点水)。相传,凌云寺为唐朝初期所建,是一代又一代高僧修炼的地方。凌云寺是世上惟一一座“只许愿而不必还愿”的寺庙。而凌云寺的“凌”字之所以多一点水,是因为清朝一位文士说这里是三条江的汇合处,水多了一点,得此灵感而题字成“三点水的凌”。

1525662077986460.jpg

       (凌云寺)

       行至山顶,山凹中端坐的大佛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据介绍,大佛通高71米,相当于24层楼高,大佛的眼睛和嘴高达3.3米,比三米高的篮球框还高,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肩宽28米,手指长8.3米,脚面宽8.5米,可围坐百人以上,被中国著名诗人戈壁舟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带领群山来,挺立大江边。”人称乐山大佛为世界第一大石刻佛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桑塞尔博士和席尔瓦教授实地考察大佛时,则赞誉“乐山大佛堪与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罗河的帝王谷媲美”。

       虽然事前看过许多有关乐山大佛的资料,但到此一游猛然看到大佛还是被震撼了。大佛确实极其宏伟,光头上的每个发髻就有磨盘大小。仔细观察,大佛慈眉善目,双手抚膝,正襟危坐,沉静安详,造型庄严。

       乐山大佛始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完工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90年。一千多年来,乐山大佛阅尽多少人间,经历多少朝代更迭,依旧肃穆慈祥,心旌不摇。

       乐山大佛的始创者是海通和尚。海通和尚,出生于大唐开元初年,黔中道播州人士(今贵州省遵义市),本名清莲,取自“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他12岁出家,师从于高僧慧净,24岁时离师游历天下,最终来到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地区)的凌云山上,在那里搭起一间茅屋修行。凌云山下是大渡河、岷江、青衣江的汇合处,每当汛期,山洪暴发,洪水似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常常倾覆舟楫,毁坏农田。年复一年,人们只能望水兴叹,无可奈何。海通和尚见此情景,悲痛无比,日夜沉思,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山岩的临江处凿一座人世间最大的弥勒佛像,让他日日夜夜、万世千载地面对浩浩三江,安澜镇涛,保佑苍生。

1525662170863819.jpg

     (海通和尚雕像)  

       建造大佛的消息一经传开,远近的能工巧匠云集凌云山。到了开工那一天,千锤击石,喊声震天,场面千古少见。一方方巨石从高高的山岩上坠落江中,激起万千巨浪,那些深藏江底兴风作浪的水怪,窜出水面,仓皇逃遁。大佛开工后,海通和尚又肩负起筹措资金的重担。他心怀宏愿,一衣一钵,足行千里,八方募化,历经艰辛,终于满载而归。

       春去冬来,岁岁年年,大佛的轮廓越来越清楚,三江汇流处也越来越平静。一日,嘉州郡守听说海通和尚手里有一大笔钱财,就带领随从前来讨要。面对威胁,海通和尚毫不畏惧,断然拒绝。他斩钉截铁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海通和尚的蔑视激怒了贪财如命的郡守,他不相信有人有胆量会挖出自己的眼珠。郡守恼羞成怒地说:“那你就挖出来看看!”面对寡廉鲜耻的郡守,海通和尚威严地盘腿坐定,端起一只铜盘,毫不犹豫地剜出自己的一只眼珠放在铜盘上,默默地举到郡守面前。顿时,郡守大惊失色,吓得失魂落魄,仓皇逃下山去。海通和尚舍己献身的浩然正气感天动地,更是激发了广大民众造就大佛的雄心。可是,没等到大佛完工,海通和尚就已圆寂归天。后来,唐德宗贞元初年,西川节度使韦皋继承了海通和尚的未竟之业。经过90年不懈的努力,乐山大佛终于在贞元十九年(803年)完工,耸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的汇流处。据传,大佛落成数千年来,三江汇流处的洪水从未没至大佛的脚,从未成灾害民。

       接着,我们沿“九曲栈道”下行。“九曲栈道”开凿于千年前,呈“之”字形。栈道先在百米高的绝壁上劈出一道道小凹,再在小凹里凿出一道道小石梯。栈道靠外处,装有护栏,原为木结构,现为了安全,已改成钢筋混凝土。虽然安全了许多,但只能容一人通过。栈道靠石壁处,尽是小佛像和佛龛浮雕,因年代久远已模糊不清,倒像是中国的写意画,游人可边下栈道边欣赏。经过九次折回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大佛脚下。向上仰望,只见栈道如一条巨蟒直上云端,下行的人流如一支蚁军蠕蠕而行。

       下了“九曲栈道”,我们终于看到乐山大佛的全貌。从下向上仰视,大佛,是那么恢宏,巍峨,高耸,神肃……在大佛面前,我们人,真的显得非常卑微渺小。面对如此美轮美奂的乐山大佛,我被唐王朝高度发达的文化和石雕艺术所折服。乐山大佛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艺术技艺。

       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唐代崇拜弥勒佛。佛经说弥勒的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书》,证明她是弥勒的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了武则天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那时全国塑凿弥勒成风。乐山大佛是在武则天下野8年后修造,所以海通和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另外,弥勒佛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的要求相一致。

       这里再多说两句,在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的造像随着时间的推延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按照佛教典籍规定修建的印度弥勒佛像应为“宽肩细腰”,而乐山大佛则是双肩壮实,胸脯饱满,眉毛高长,鼻孔圆直,头上还有发髻,体现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时尚。另外,乐山大佛坐立的姿态是双脚自然下垂,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这是因为,乐山大佛是用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姿,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

1525662210788471.jpg

       (从游船上观看乐山大佛)

       在返程的车上,疗养院的同志介绍说,如果有时间乘游船观看乐山大佛,则是另外一种景象。第二天,我们便专程前往参观。

       我们在乐山港游船码头上了游船。游船缓缓驶出码头后,我们随游客来到游船最上层的甲板上。江风轻轻地吹来,吹拂着我们的脸庞,撩乱了我们的头发。我们倚着船舷眺望岷江,江面十分开阔,令人赏心悦目,正如李白诗云:“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远处的几艘游船缓缓驶来,快艇则从我们游船边急速驶过,泛起阵阵浪花。

       游船还没有驶到大佛正面,我与许多游客们一样,迫不及待地开始拍照。一会儿,游船缓缓地停在了大佛正下方,相机的咔嚓声响成一片,我也不断地按下相机的快门。抬头仰视这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它临江危坐,头与山齐,双手置膝,足踏莲花,体态匀称,神势肃穆,气魄雄伟。宏伟的大佛尽收眼底。在顶天立地的大佛面前,我们就显得如此渺小。

       旅客们还没有完全尽兴,游船便起航离开大佛,驶往观看巨型睡佛的方向。巨型睡佛,又称隐型睡佛,位于乐山城侧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睡佛全身长约4000米,形态逼真的佛首、佛身、佛足,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山组成,酷似一尊巨大佛像仰卧在三江之上。

1525662259644530.jpg

       (巨型卧佛)

       这一奇观的发现纯属偶然,1989年5月11日,广东省顺德市潘鸿忠老人到乐山旅游,拍下了一张凌云、乌尤和龟城山的全景照片。回到家乡后,他突然发现照片上的山形恰似一位仰卧的健壮男子,即将此照片印制多份,寄往有关部门。四川省文化厅有关人员收到潘老拍摄的乐山睡佛照片后,认为这一发现颇有价值,便派考察组专程赴乐山考察,并予以高度肯定,媒体也争相报道。睡佛发现的戏剧性,真合了佛家的“机缘”要义。同时,卧佛的发现,也为乐山大佛景区添加了魅力。

      当我们乘坐的游船驶到巨型卧佛最佳观察点时,但见远方三山连成一体,确实像一尊头南脚北仰卧着的巨佛。乌尤山为“佛首”,眉眼清晰可见,凌云山的栖鸾、集凤两峰为“佛胸”,灵宝峰是“佛的腹部和大腿”,就日峰是“佛的小腿”,龟城山南坡则是“佛足”。这尊卧佛,轮廓清晰,四肢齐全,体态逼真,如同天造地设,堪称天下一绝。

       值得一提的是,乐山大佛恰好在睡佛的心脏位置,这是否应验了佛教“佛在心中”的名言。更有意思的是,前些年在乐山大佛的心脏部位又发现了一尊小佛头像,是否再次应验了“佛在心中”的名言。诚然,这是否是当年修筑大佛的匠师们的有意之为,有待考证。

       睡佛心中有大佛,大佛心中有小佛,真是玄而又玄,妙不可言。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