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决定,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从此,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华夏大地。

  这是1990年的东北,这是改革开放的第十个年头。这一天,张大妈接到了老家的来信。

  又来了。张大妈一接到乡下弟弟的来信,心“咯噔”一下,就提到了嗓子眼儿。不是张大妈嫌贫爱富,进了城,变了本忘了根,实在是害怕公婆疑心嫌弃,更怕女儿嫌他们不讲卫生发小姐脾气,搞得大家很尴尬。

  前些年,国家穷,张大妈也穷。虽然算是一般国家干部,且又是军官家属,家里每月的收入也不过一百二三十元,这些钱既要抚养三个孩子,还要赡养公婆,一家七口人的衣食住行全靠张大妈细心盘算,精心打点,每到月底都是镚子不剩。如果赶上个年节或是家里来了客人、亲戚,那可就苦了张大妈了,顾脸面那,没辙,过不到月底就是东家借西家求的,这是真事。好在,那时住的是老式楼房,邻里关系合谐。

  张大妈的娘家在乡下。张大妈20岁到县城上班,后来嫁给了驻地一名军官。再后来,又随军官调到了省城。乡下人特别认亲,更何况,张家出了个“官太太”,住在大城市。这下娘家人可风光了,在村里活得骄傲、滋润,脸上可有光采了。然后,今天娘家哥哥来城里看妹妹,明天侄儿来看姑姑,后天,娘家弟弟来城里看病,就连村里的人都走马灯似地来张大妈家落脚。

  偏偏,张大妈的公婆也从老家来此落了户,家里的事事非非就随着乡下人的不断进城而没完没了。张大妈有个直性的女儿,小时候她不懂什么,总是人来疯,长到十几岁了,她慢慢懂得帮身体弱的妈妈扫地、烧水、洗衣服了。而乡下人一来,家里的一切都变得混乱,她就不怎么喜欢乡下人的做派了。

  有一年,张大妈的侄子因为争水浇田的事情和人打起架来,被人失手用铁锹削去了一块脑子,当地当然治不了,于是就来到城里,在张大妈家住下。张大妈请假陪着去看病,侄子的脑袋上装了一块有机玻璃,命是保住了,可是却落下了残疾,走路得拄着拐。他成了家里的剩余劳动力。不能出工挣钱了,但是得花钱继续后面的治疗。于是,来了、走了。走了,又来了。每次都是全家出动,男人生活不能自理,媳妇当然要跟着来,媳妇跟着来了,吃奶的孩子自然得一块来。

  乡下穷,自然也没什么好拿得出手的礼物,用公婆的话说:又空着两个爪子来了,走时又大米白面点心的捎着。家里本也不富余,这就让公婆很生气,就和张大妈打架,后来也和娘家哥打架。打架归打架,下次来了,张大妈还是悄悄的买上两斤点心带回乡下,给自己的娘。军官的粮本上特供的35斤细粮也总是被张大妈悄悄扣出来带给娘家。为了不让公婆看见,后来张大妈就把准备好给娘家带的东西藏到邻居家去。

  乡下人住土房习惯了,就往地上吐啖,吐完了还用脚踩上去蹭两下,这习惯让张大妈的女儿感觉很是不爽。2岁的奶孩儿更要命,随意往地上浇尿,在他们眼里,土地和地板是一样的,都是地。眼看自己的劳动成果被这么糟蹋,张大妈的女儿也忍不住了:“烟灰缸摆那,你们干嘛还往地下弹烟灰?小孩撒尿有尿盆,为什么还往地下尿?你们也不管管,床单是我刚洗过的,你们下了火车也不换衣服就往上面躺,我妈身体弱你们不知道啊?她受得了么……”乡下人老实厚道,见小姐发脾气了也不吭声,下回来了还是改不了。本来嘛,多年的生活习惯,怎么可能来几次城里就改了呢?

  大概是从那一回张大妈和女儿从电影院回来开始,张大妈就格外害怕起乡下来人了。那天,女儿陪母亲逛街看电影,张大妈可开心了。可是,一进家门儿,她们就楞住了:娘家哥带着侄儿一家又来了。三间房被他们全部占领,躺的、坐的、靠的、滚的,这景象让张大妈的女儿一股气就顶上了脑门儿。她又嚷嚷上了。把张大妈紧张得:“姑奶奶,你小声点儿,以后还让不让人家来了啊?”“不来才更好,省得瞎祸害”。娘家哥--女儿的舅可来气了:“我们又不是冲你来的,是冲你爷爷奶奶和你爸妈来的!”“冲谁来的,也得讲卫生,我上班忙,又不能天天在我妈身边,谁帮她洗洗涮涮啊,你们不心疼她,我当女儿的心疼”。张大妈就直和孩子娘舅说好话:“她大舅,这孩子不懂事,你千万不要和她一般见识……”

  真别说,从那以后,乡下来人的次数真的少了,偶尔通上两封信,自从张大妈的弟弟来信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兵没办成以后,就再没来过信了。张大妈也想,不来就不来吧,免得又起风波。

  今天,张大妈突然又接到了弟弟的来信。信里说是要来看看张大妈一家。张大妈心想,来封信问候一下就得了,好好的,还看啥。现在,张大妈不是怕花钱,这几年情况可是大不一样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眼瞅着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自然,张大妈家的情况也大大的改善,屋里还铺上了地毯。张大妈担心的还是公婆和女儿,万一,又吵起来……唉,一声叹息,无可奈何。

  该来的,还是来了。当当当,几声敲门声后,张大妈看到的是一位西装革履的陌生人,张大妈问他找谁?对方笑意盈盈的说:“姐,是我,我是福来啊”“福来?,我以为是哪个老板找错门了,你咋穿成这样了?”说着话,张大妈让弟弟坐下,然后张罗着问弟弟是喝汽水还是喝可乐?弟弟就赶忙让姐姐坐下,说别忙活了,咱姐俩好好说会儿话吧。

  张大妈先开口道起欠来。说那年啊,小狗子要当兵,实在是没办好,他爸不让走后门,难啊。弟弟忙打断了姐姐,说都是当弟弟的不是,不懂事,当年净给姐姐添麻烦了。他不怪姐姐,他说这几年党的政策好了,光顾着发家致富奔小康了,没顾上给姐姐写信联系。还请姐姐多多谅解。说着话还熟练的从包里掏出包“红塔山”香烟来点上,张大妈说你不抽焊烟了?弟弟说,不了,现在条件好了,抽点好的,焊烟太冲太呛了,偶尔抽上两口过过瘾得了。张大妈嘿嘿笑着,嘴里念叨着:真是不一样了啊。弟弟问姐姐要烟灰缸,张大妈想,真是不一样了,人富了,文明程度也提高了。弟弟又问姐姐这地毯多久吸尘,张大妈说一个礼拜,女儿来帮忙吸。弟弟说他们家的地毯每天都要吸上一回,弟媳妇侍候地毯跟侍弄孩子一样精心,有一回,他不小心把烟灰掉地上,地毯烧了个小洞,把弟媳心疼得磨磨叨叨好几天,他说干脆换新的,弟媳又舍不得。他接着告诉张大妈,自己刚盖了个三层的小楼,可宽敞着呢,房前屋后有菜地有花园,整得跟个小庄园似的。他邀请张大妈全家跟他回老家住上一段日子,感受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日子。

  张大妈听得欣喜,就问福来,这次来城里一定是有公干吧?弟弟说,可不是姐姐,我都忘了说了,我现在算是村里的致富标兵,是能人了。开始,我靠贷款,自己办了个养鸡场,请了个农牧指导员,当年就获利六千多元。这下,我可来精神了,养鸭、养猪、养羊、养兔,现在办了个综合养殖场。哥他们现在也富了,办了个拖拉机修理站,每年也不少挣钱。半残的侄女婿现在也不是吃闲饭的了,他参加了技校的技术培训,还真成了能人,现在是修理站的技工。张大妈正听得起劲儿,只听一声“妈”,女儿来了。看见福来,她先是一楞,接着不好意思起来,“老舅,一个人来的?”潜台词大概是,那一大家子人呢?老舅忙回应道,“对对,我一个人来的,他们都忙”。张大妈心有余悸,忙接过话茬对女儿说,你老舅他们可不比当年了,跟从前可大不一样啦,她抢着向女儿介绍起农村的新变化。 

  这时,张大妈的弟弟站起身来,和姐姐说道,那时候,我们乡下太穷了,没知识,只知道填饱肚子就行了。现在真不一样了,我们响应党的号召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这不,我这次来城里一是惦记着看看你们,二呢,也是有点公务,村里要办一个大一点的图书室,是我和大哥资助的,我来是买些书回去。时间也不早了,走,我先请你们出去撮一顿。这两千块钱是我们娘家人的一点心意,等将来更富了,我们再好好报答你们当年的恩情。张大妈千推万阻的不要这钱,弟弟有点不高兴了,说“姐姐,你要是这样,那就是瞧不起咱乡下人”说着,就把钱塞到了张大妈手里。

  张大妈双手捧着这钱,感觉沉甸甸的 ,一股股暖流从胸中穿过……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