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在大院里走步的时候,遇见一位同行的大叔,讲起他家农村过去发生的事。 一件是:乡里有个扶贫项目,要指导农民栽种果树,技术员去买葡萄苗,回来后怎么栽种也不成活,第二年,又去买,还是不爱成活。后来得知,原来卖葡萄苗的事先把苗根泡在盐水里,只为了多买苗,多挣钱。后来有种苹果的去买苹果树苗,结果很多苗贩子以次充好,把一些不好品种的说成是优良品种,到了秋天,出的果品质很差,害了一年一年辛辛苦苦种果树的果农。据说,后来很多果农都把这些果树砍了重栽。

      还有一件事,说他在农村乡道旁买葡萄,看着好大一筐水灵灵的葡萄,加上农民热情地招呼,要的价钱也不贵,于是就想多买一些。卖葡萄的倒也大方,说:“要是把整筐葡萄都买走更便宜”,结果买回家一看,发现筐里只有一层装着葡萄,葡萄下面垫了好大一块石头。
      在两类损人利己的人,我们通常把他们叫做坏人,更有损人不利己的,在我们身边也常遇到。对于把每个陌生人都视为好人的我,有时听到这样的事都不愿相信。但当亲历几次之后,我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的不完美的社会,接受大千世界里形形色色的同类了。可是,坏人是怎样修炼成的呢?
       联想到前几天看过的一篇季羡林的文章《坏人是不会改好的》,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很有趣——古书上说:“天命之谓性“一切生物的本能是力求生存和发展,这难免引起生物之间的矛盾,性善又何从谈起呢?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而干损人不利己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  从这个观点看,坏人的存在确实是自然生存之法则。坏人之所以会如此繁衍不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生物的本能——求生存、求发展。如此看来,那些靠坑蒙拐骗伤害同类的家伙,倒不那么让人难以理解难以接受了。但即便如此,我想这个社会对坏人和好人的界定还是有其标准的,我想那就是“道义”。
      什么是道?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孔儒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人的言行举止、处世接物,应该按照自己的天真本性,而不应该掺杂任何私心杂念,只有真诚无妄的对待事物、应人处世,才符合道的法则。很显然,好人若符合道的标准就应该有一颗天真干净之心,真诚无妄之行,坏人反之。
      什么是义?搜狗百科里说: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它包含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礼义廉耻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它是衡量人是否为君子的基本标准,也是区分小人与君子、好人与坏人的道德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而使自己原本纯洁的心性被名利所遮掩,私心贪欲泛滥,人被欲望所牵引,致使其价值观和人生观扭曲变异,这些人往往就会干出一些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如此便失去了做人的“义”。可见“义”是“道”的更广泛吸纳和表现,“道”规范和指导人的道德行为,而“义”则自律人的道德表现。
      当一个人道义尽失的时候,他的行为就没了任何约束,就更容易贪图名利、作奸犯科、纵欲享受,最终沦为坏人。
      倘若“人之初、性本善”的假说真的成立,那么坏人则是后天形成的了。于是就有了一个问题,成为一个坏人,社会环境很重要吗?坏人之所以坏是否因为我们的社会为他们提供了犯坏的环境?让我们再回到文中最开始提到的话题中来,假设在一个更加宽泛的环境下讨论这种见利忘义的坏人,把他们放在共同的理想社会里,他们还会不会成为坏人?不敢说绝对,但肯定会有一部分人会继续坏下去,或许只是换一种形式去坏而已。因为人类心理的魔咒如果解除不了,就无法摆脱成为坏人的可能。环境是次要的,人性才是重要的。

      当然,有时,坏人与好人也是相对的,辩证的。这取决于说话者所处的位置和看事情的角度。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努力往好的一面去看人看事,不仅要每日三省吾身让自己不成为坏人,也要学会换位思考去理解那些坏人。只有如此,才能换得一个清新的心灵环境,社会环境也不会因为坏人的存在而变得怨气横生、世风日下。原谅他们所犯的错,并努力使自己不吃类似的亏,我想这才是好人对坏人最智慧的应对。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