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是现代书面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用来表示语句的停顿,还用来表示语句的语气情感等等。

    中国古代文书,一般不加标点符号,这给阅读造成了很大的麻烦,经常会出现歧义、造成对文章字句的误解。

    鲁迅写作的时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时候,虽然有胡适周作人等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但是标点符号的使用仍没有规范的标准。一般作者写作,甚至是一些报刊编辑文章都不大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例如,北京《晨报》副刊编排鲁迅小说《一件小事》时,全文就是一顿(“、”)到底。我找不到《一件小事》的手稿,无法知道鲁迅先生在写作这篇小说时运用标点符号的情形,但连《晨报》那样有名望有影响的报纸对标点符号都是不屑慎用,我们从中对那时期标点符号运用的情况可窥见一斑。

                 clip_image002.jpg  clip_image002.jpg

                   《一件小事》(1919.12.1北京《晨报副刊》)

    鲁迅不是随便的人,写文章也是睚眦必究。他不仅对文字的使用严格严谨,对标点符号的使用也不马虎。所以,我们在阅读鲁迅著作时也要认真地阅读文中的标点符号。

    上海鲁迅纪念馆编辑出版的《鲁迅小说散文初刊本》(影印本。以下简称初刊本),收集了鲁迅著作最初发表的当时报刊的原样,可供我们研究鲁迅以及新文化运动时期标点符号使用情况。

    由于当时书报杂志都是竖版,所以有一些标点符号与现在的横版不尽相同。例如:现在横版的引号是“ “” ”(双引号)和“‘’”(单引号,用于引号之中再用的引号),而竖版是“﹄﹃”(双引号)和“﹂﹁”(单引号);横版的书名号是“《》”(双书名号)和“< >”(单书名号,用于书名号之中再用的书名号),而竖版是“︴”(在文字左侧);横版中的专有名词一般不加专名号号,而竖版的专有名词要加专名号“|”(在文字左侧)。

    鲁迅著作最初在报刊上发表时的标点符号用法不仅与现在有很多不同,与当时的一般用法也有差异。

    一、关于引号

    初刊本收集的鲁迅作品中的引号很多地方是用“﹂﹁”表示双引,用“﹄﹃”表示单引。例如:

         clip_image002.jpg                        clip_image002.jpg    

    《明天》(1919.10北京《新潮》月刊)            《离婚》(1925.11.21北京《语丝》)

    这里,《明天》中的对话应该是双引号“﹄﹃”,《离婚》中“公事公办”“和气生财”“天外道理”等就应该用单引号“﹂﹁”。初刊本中这样的情形很普遍,不能一一例举。

    另外,鲁迅作品中的书名号还常常用作引号。如:一个便是作“革命党” 的邹容。(《头发的故事》)《革命党》是邹容写的一本书,当用书名号。对于书名,有时还不用任何符号。如: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风波》)《三国志》是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所著的史书,当然要用书名号。

    二、关于省略号

    鲁迅著作中的省略号有很多不是规范的六个圆点(……),少则三四个,多则八九个,甚至更多。尤其是早期作品中更为普遍。例如:

        clip_image002.jpg  clip_image002.jpg             clip_image002.jpg

《阿Q正传》(1921.12.4-1922.2.12北京《晨报副刊》) 《端午节》(1922.9上海《小说月报》)

    省略号的前后,尤其是后面一般不用点号。而最初发表的鲁迅作品中。省略号的前后常常有点号。如:那么,给这里的报馆里,……(《端午节》)这倒有点像……。(《肥皂》)

    三、关于破折号

    初刊的鲁迅作品中,常常在冒号(:)后面紧接着用一个破折号(——)。如:他的母亲慌忙说:——(《药》)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阿Q正传》)还有的地方干脆就用破折号代替冒号。如:絮絮的对四婶说——(《祝福》)板着脸正正经经地回答道——(《高老夫子》)也有直接用在对话的结尾。如:但是我们就谈谈罢。——(《在酒楼上》)现在,这种用法已经很少见了。

    四、关于逗号和顿号

    逗号和顿号都是表示停顿的句中点号,但它的用法是有区别的。在鲁迅初刊的作品中,常常可见二者混用的现象。如:我从乡下跑到京城来、一眨眼已经六年了。(《一件小事》)有的地方还干脆没有标点符号,只用空格的方式表示停顿。如:趴倒的是一个女人 花白头发 衣服都很破烂 (《一件小事》)。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标点符号的使用尚不规范的现象。

    五、空缺号和浪线号

    鲁迅在作品中偶尔用空缺号和浪线号表示特定的意义和特殊的形态。如:丁字街头破匾上“古口亭口”这四个暗淡的金字。(《药》)再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符号用的虽然不多,但对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感情确有重要作用。

    六、书名号和专名号

    竖版文字的书名号(︴)和专名号(|),一般要求用在文字的左侧,而初版的鲁迅作品中常常用在文字的右侧。例如:

           clip_image002.jpg               clip_image002.jpg

《<朝花夕拾>后记》(1927.8.10《莽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10.10《莽原》)

    其实,这只是写作习惯使然,大可不必说其正误,更没有必要深究其“特殊”用意。

    七、鲁迅著作中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

    标点符号虽然无声,却有着不可忽略的修饰表达表现意义和作用。这一点,在鲁迅著作中很明显。例如: “古口亭口”(《药》),这里用空缺号是指绍兴的“古轩亭口”,这里作者故意省去一个“轩”字,用空缺号代替,起到了避讳的作用,是有意避“刑场”一词。而“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里的“﹏﹏”将先生读书时的情态表达得活灵活现,我们仿佛看到了老先生摇头晃脑念念有词的样子。


    我们现在阅读鲁迅著作中的标点符号,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了解和深入把握鲁迅著作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有助于我了解和认识新文化运动时期我们民族文化的现状,更客观地去分析新文化运动,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然,我们现在写作还是要力争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准确地表情达意。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