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要恢复繁体字的讨论最近又有些新的进展,本人认为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文字的发展、使用规律、繁简字各自利弊以及与世界接轨等一系列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评估之后,才可能理出一个明确的思路,最终提出一个倾向性意见。
   
   一、简化字是逆潮流而动还是大势所趋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从简到繁,然后从繁到简的发展过程,文字也不例外。古人的记事方法从结绳到象形图案,再到文字。可以说是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例如:出土于山东莒县陵阳河和大朱村以及诸城前寨的大汶口文化刻画符号共有8种18个符号,当然那还算不上文字,而发展到甲骨文,就有四千多个字了。而至清中期时,《康熙字典》共收录汉字就多达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字。虽然其中有许多字是生僻、怪异字,基本不用的字,但估计正常使用的文字也有一万以上。试想如果一个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认识这样多的文字,岂不是太浪费时间了吗?因此我认为当今文字,从数量和难度讲,已经走到尽头,简化应是大势所趋,而且今天所作的简化,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二、简化字绝非始于当今
   
   前几年有人拿出60多年前游击队打的借条,就出现了‘观’‘条’‘据’‘汉’四个简体字。而有人以其中有简体字为由,对其真假提出了质疑,后来又经当年的老战士出面证明借条并非伪造。既然借条是真的,同时也证明了当时确实一些简化字在民间流传。近日发掘唐代墓志中,也发现含有类似今天简化字的字体。甲骨文中的“车”字,也有双轮的字形,今天“车”字也是减掉了许多笔之后的字。看来对文字的简化古已有之,绝非我们今天的专利。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用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文字,的确是一种浪费。简化字合并了部分同音、同义字,可以减少文字的学习量,笔画的减少也增快了书写速度,这必然的文字的发展趋势。也许有人讲,既然为了减少文字量,增快书写速度为什么不用拼音文字呢?其实五十年代主席曾提出过,期间文字改革委员会还专门出版过“拼音报”,但是实践证明中国的语言只适应中国文字,拼音并不适应中国的汉字。“录入难”也曾是汉字的瓶颈,但后来五笔等输入法也化解了录入的难题。相反,中国汉字的先进性却在飞速的社会发展中有所体现。因为组合文字,是可以在不增加字的前提下,而经过重新排列组成新词。因此看来汉字还是很有前途的。
   
   三、是否就只有简化字不讲理
   
   有人对简化后的字体提出意见,讲: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厰空空,面无麦,运无车,导无道……于是得出简化字简化的不合理的意见。其实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讲,一方面汉字在改革时,确实是忽略了一些细节,汉字是见文生义的,省略了一些部首,确实很容易混淆该字的意义。但若仅仅从讲不讲理的另一方面看,其实不光是简化字不讲理,就是许多繁体字也同样不讲理。相声大师侯宝林曾经在相声里有一段精彩的台词:“煤”字应当念“炭”,“炭”字应当念“煤”,你想想山底下的“灰”那不是就是煤吗?!用火烧干(甘)木头,还不都成了炭了吗……此虽是一句戏言,但也确实有道理。况且古今中外的文字都难免有其不够讲理的地方。


   但是简化字也有其讲理的地方,如一位网友所言,汉字简化后,“护用手,爱有友,灶生火,龟有甲,笔有毛,宝有玉,众有人,网像形……”可见也并不能一概而论。


   至于说“繁体字形态优美,笔画繁多,变化丰富,适宜书法,而简化字外形丑陋,笔画较少,难以变化,不宜书法”则更是言不由衷。繁简字有好多古今同形,例如:云字,就是把“子曰诗云”的“云”和下雨的“云”合并了,再有皇后的“后”和前后的后也是合并而已。并未创造新字。那这些古今同形的汉字美、丑有如火如何划分啊?再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有20多个“之”字,字仅有三笔,却各不相同,可见笔画多少,宜不宜变化,适合不适合书法,与文字的简化与否关系不是很大。
   
   四、为何一些使用汉字国家和地区依然使用繁体字
   
   有些人因为海外的一些地方依然使用繁体字,于是认为我们改的不对,必须要改回去。对此我是十分不以为然,过去我曾在一篇文章说过,学习某种语言的刚性需求,不在于它的难易,而在于它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国家的科技水平。例如:英语的使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原因有二条:一是过去英国的殖民地特别多,曾有日不落帝国之称,殖民地英语流行,所以英语系的国家特别多。第二,当今的引领科技的强国,非美国莫属。精英们要掌握高科技的第一手资料就必须学习英语。当今保留使用我们繁体汉字的国家和地区,是当年他们为学习我们科技的历史遗存,也是我们辉煌历史的见证。如果我们希望他们继续保持使用我们的汉字,和我们同步,就需要加快发展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只有成为高科技的强国,人家才会主动与我们接轨。


   另外,从民族的自信和自尊的角度看,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谁是本?谁是末?如果要在汉字上讲“接轨”,也是别人来“接”我们的轨,而不是我们要去接别人。岂可舍本逐末。


   商业部长有句话叫: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贱。讲的是中国在世界的贸易之难。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中国是一个蒸蒸日上的大国,我们坚持使用几个简体字的信心还不至于树立不起来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