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茶”,人们常常要与“柴米油盐”等琐事联系起来,其实,“茶”在中国真可谓渊源流长,据说,早在商朝就曾用茶做祭祀的供品。唐朝的陆羽著有《茶经》。至今在我国的南方,仍把茶当做一种礼仪,如:待客要“献茶”;举茶杯表示送客;“三茶六礼”指明媒正娶,新过门的儿媳,要给公婆“敬茶”…… “茶”在我国,早已远远超出了作为一种饮料的范畴,它包含了许多文化的内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茶文化”。茶不像酒,没有“对酒当歌”的粗犷,不会勃发激励人的豪情壮志,没有令人激情奔放情怀;但它却似潺潺流水,令人产生心旷神怡,飘飘欲仙的感觉。文人雅士们常常在悠闲自得之时,一边谈论春花秋月,一边细品香茗,因此使饮茶沾上了一股书香气息。茶也就与文化有了不解之缘,一些文人墨客在品茗时,常常要添些雅性,即席在茶馆、茶楼添些小令,为自己或众茶客助兴增欢。


  精美茶具上的佳作,常常有画龙点睛之笔,令人拍案叫绝。如最常见出现在茶杯盖儿上的“清心明目”四个字,既讲出了饮茶的好处,又是一句巧妙的四言回文,随便怎么读都能成文,“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反读“目明心清”、“明心清目”、“心清目明”“明心清目”,短短的四个字,竟有八种读法,真可谓不变中蕴万变。另外,常见的还有“可以清心也”、“不可一日无此君”,也是回文的佳作,如:“清心也可以”、“也可以清心”、“心也可以清”;“不可一日无此君”、“一日无此君不可”、“无此君不可一日”、“此君不可一日无”……可以随意断句拆读,亦妙趣横生,使人在品茶时增添情趣,提高兴致,得到美的享受,添加文化氛围。


  在茶馆、茶楼,就更有人喜欢添些笔墨,为品香茗的茶客助兴,其中的回文对联,就是茶文化中的佼佼者。某处的茶馆里,就有一幅回文对联,正读为“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意适能言趣,心清可品茶”,据说,联意出自唐朝一首茶诗中“独窜提神,二人有趣”二句的意境。咱们北京的大前门,由知青办的“大碗茶”茶馆中,有两幅对联就很有意思,其一为“前门大碗茶”、“茶碗大门前”,此联不但说出了茶馆的位置,和北京人喜欢大碗喝茶的习俗,同时也暗示了流动人员,在门前喝完既走的饮茶方式。另一幅为“满座老舍客”、“客舍老座满”联中,既揉进了大家对老舍先生的赞赏和热爱,又有对生意的兴旺红火寄予期盼。此二联也可称茶文中一绝。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写过一首有关茶的回文诗,其一正读为: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陪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倒读为:
  “窗晴斗碾小团龙,活火新瓯浅陪红。
  江涨雪融山上日,缸倾酒尽落花空。”


  读罢此诗,真是令人拍案叫绝,既写了制茶的工艺,又写了饮茶时的意境。茶文化旨在教人在饮茶中修身养性,在饮茶中体验华夏三千年文化的精华。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使多少人倾倒,我们又如何不以文明古国的茶文化而自豪。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