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曾经是中国农耕历史上最重要的作物之一,中国的丝绸之所以有名历史悠久就是和桑树有直接的关系,这在中国是妇孺皆知的事情。但是到了今天,想见一棵桑树并不容易,尤其是城市里,无处可见,倒是城市公园里用于美化的和桑树一科一属的龙桑,聊可做为见识一下曾经遍地都是的桑树的例证。

  城市里偶尔会有卖蚕的小贩,挑着簸箩在学校门口兜售,孩子们新鲜好奇纷纷购买,并不用费劲吆喝,涌动的蚕蛹一售而空。然后家长们开始四处打听哪里有桑树,我被打听过,但是我不知道哪里有桑树。后来,我常常想那些蚕怎样了,化茧成丝了?还是饿死了?

  我儿时也养过蚕,也是在学校门口,买小贩的,也是好奇,但那时能找到桑树。那时除了钢筋水泥的丛林,城市周边多有零散的空地杂树林,就有桑树杂陈期间,和家人摘一篮子回家,够蚕宝宝吃几日的,那些蚕宝宝是化茧成丝的,虽然那些化茧的蚕终不知去向,但毕竟是完成了历史使命。

  如今,看不见桑树,但可以吃的上桑葚,桑葚是当成商品水果卖的,和采桑叶时看见的桑葚不同,那时的桑葚小但甜,现在是桑葚大,黑紫的程度更高,但并不可口,和丧失了草莓味的漂亮草莓一样。我甚至认为桑葚就是桑树现在的最终用途。

  然而,那个时代,那个《诗经》时代,桑树却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性,《诗经》计305首诗就有20首提到桑树,遍及风、雅、颂各个区域,这是其它植物完全没有的。鉴于如此重要的植物,有必要把它 在《诗经》中的各篇列出来:

  《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鄘风•定之方中》:“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郑风•将种子》:“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魏风•汾沮洳》:“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

  《唐风•鸨羽》:“肃肃鸨行,集于苞桑。”

  《秦风•车辚》:“阪有桑,隰有杨。”

  《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

  《曹风•鸤鸠》:“鳲鸠在桑,其子七兮。”(本诗,提到桑四次)

  《豳风•七月》:“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豳风•鸱鸮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豳风•东山》:“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桑,北山有杨。”

  《小雅•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

  《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

  《小雅•白华》:“樵彼桑薪,昂烘于煁。”

  《大雅•桑柔》:“ 菀彼桑柔,其下侯旬。”

  《鲁颂•泮水》:“食我桑葚,怀我好音。”

  从以上各篇就可以看出那时桑树的重要性。桑树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桑林会发生许多今人无法想象的故事,可以是爱情,那时“邰桑之地”就是“令男女相会”的“专有之地”;可以是策划密谋之地,晋公子重耳落脚齐国,他的随从就是在桑树林密谋共商复国大计的;可以是调戏女子的场所,著名的京剧《桑园会》,元代叫《秋胡戏妻》就是讲的衣锦还乡的丈夫,看见在桑园采桑的美女,上前调戏,没想到是自己的妻子,被妻子狠狠责骂,西汉刘向把此女列到《列女传•节义传》以表彰此女的德行;还可以是相中“国母”的宝地,也是《列女传 辩通传》中讲齐闵王看重一位丑极的女子,历史上被称为“宿瘤女”的女子,和天下第一丑女钟离春是婆媳关系,齐闵王出行,老百姓围观,堵得周边水泄不通,但宿瘤女完全置若罔闻,独自在桑园采桑,此景被齐闵王看到,认为此女不一般,一番交流之下,径直就把宿瘤女娶回王宫。

  可见这桑园是如何了得的地方。还是回到《诗经》吧,选一篇有故事的关于桑的诗篇,《卫风•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节录)

  桑叶没落时,叶子茂密葱茏。哎呀那斑鸠呀,别吃我的桑葚!哎呀,那些姑娘们呀,别和那些男人们谈情说爱!男人们迷恋你,还可以放弃,女子若是爱恋男子,那可是很难解脱。

  桑叶落下时,叶子干枯飘零。自从我嫁到你家来,三年来缺吃少穿。淇水奔流不息,把车围子都打湿。我自己也没什么过错,是你品行无良缺德行。男人没有做人的原则,反复无常不立人。

  又是一位有故事的弃妇怨诗,很仔细的讲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的悔恨,也给其他女子提出了忠告。这一切,就是在桑树“其叶沃若”和“其黄而陨”之间,一荣一枯,犹如女子身世。

  说《诗经》中的桑树只说了一处,却是让人悲凉的,这不符合中国人的心里,得要有个光明的尾巴。这条光明的尾巴还是在《诗经》里,《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从此,“桑梓”就成为故乡的代名词,那是一个温馨的所在,桑梓。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