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志是中药,《本草纲目》云:“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所以称为“远志”。《本草经》也说远志:“强志倍力,久服轻身不老”“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

    听名字就很了得,远志是指根部,它的地上部分叫“小草”,和 “远志”大相径庭,可能因地上部分的草细小不起眼吧。

    关于“远志”和 “小草”还有二段著名的故事。分别述之。

    《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起初隐居,朝廷多次劝他归顺,他不从。后来,却出山了,心甘情愿地做了桓温的司马官。当时有人送给桓温不少药材,其中一味就是远志。桓温就问谢安,这种药又叫小草,不知什么原因。有个名叫郝隆的大臣,立即回答:“这很容易解释,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隐居就叫远志,出山即成为小草。”即回答了桓温,又嘲笑了谢安。谢安除了甚有愧色,还能怎样。

    另一则是三国时期的,说的是蜀国遭亡,蜀将姜维的母亲被抓,为了忠心报国,要向母亲表明心迹,又不能让敌方发现,姜维准备了两包中药,一包是远志,一包是当归,托人送给母亲。母亲看到后,心领神会,知道儿子心怀“远志”,要使失去的江山“当归”。

    远志在《诗经》中只提到一次,称为“葽”,就是在那篇最长的讲一年农事的诗里提的。《豳风 七月》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豣,献豣于公。(节录)翻译之后,语句如下:

    四月里远志抽穗,五月里知了鸣叫。八月庄稼收获,十月树叶飘落。十一月打貉,剥取狐狸皮,为公子做裘衣。十二月集合众人,继续去打猎。将打到的小猪留下,将猎到的大猪献给王侯。

    其实在《诗经》时代,人们治病的主要方法是针灸、火疗、拔罐、刮痧、按摩,草药药方的使用并不多,熬汤药就到了汉代了,所以,那时古人采“葽”——远志是怎么用法,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韩非子  扁鹊见齐桓公》里就讲的明白:“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以我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水平,到此也就可以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