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老北京的药铺,自然是离不开同仁堂。同仁堂成了北京老药铺的一个标杆,一个传奇。一个下面我就讲讲有关同仁堂的几件轶事,或许为知情者或不知情者,增加一点对老北京同仁堂的一点儿认识,同时也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增强对整个老北京药铺的一点了解。

    

    一、同仁堂的仿单和小票

    前几天从网上见到老药具收藏家、同仁堂制药厂退休干部王庆昆先生在旧货市场用了120元淘到老药铺的两张“仿单”,一张为“银翘解毒片”,另一张为“香连片”。其中包涵了诸多值得研究的信息。

    仿单,是指我国清代中叶以来,一些药铺为扩大宣传效果,在药包上常覆盖一个木版印制的药品介绍。这种仿单是介绍药品性质、功效、用法的一种说明书。随着印刷工艺的进步,仿单又兼具一种信誉保证书或防伪标签的性质。王庆昆先生还收藏中药小票。据说也十分珍贵。

    这种仿单和小票都是1958年之前的东西,现在已经基本绝迹。因为1958年之后,大跃进时代,为了“多、快、好、省”,这类东西便被取消了。至今已经有60余年了,这类物品自然也就成了珍贵的文物。说起来也很凑巧,我父亲是一个老病号,又有收藏的癖好,所以我家至今还收藏有一些此类的物品。先说仿单,我家收藏的是一张“当归龙荟丸”的成药,上面注明有此药的功能、主治、服法、禁忌。仿单是普通白纸、黑色铅字印刷,内容简单明了,一目了然。仿单高和宽各7公分左右,有点像是今天的药品说明书。

    再说小票,我父亲收藏的小票有三种,一是首行标有药铺名称的一般为工商业改造前商家使用的;二是统一用“药材公司”的,基本是工商业改造后,各商家统一印制、统一使用的;三是仅仅标注为“内票”的,估计也是这个时期的产物。每种小票都标明药品的名称,并绘有药品的图形,用近似押韵的四组由四个字组成的十六个字,标注该药的主要功能和主治。标有药铺名称的还标注了药铺的电话、地址。小票高和宽各4公分左右,用红字印刷。问起为何要有小票,父亲告诉我,过去抓药,每味药都是单独包装,每包内附一张小票,然后再将抓好单包的饮片捆好交给顾客。这样可以方便顾客对药品的核对,避免出现差错,可见商家想的还是很周到的。

    

    二、同仁堂的药品炮制

    我参加工作后在民主党派工作,时常接触一些医药卫生界人士,偶然在一次会议上听到一位老同仁堂的眷属,提到当年同仁堂加工药材是很讲究的,要经过若干程序,有的药物要经过仔细的加工,且不要说“炒、烫、煅、煨、燎、炮、灸”,就算是同一味药有时候也要区分不同的部位。例如:当归这味药就要区分为归头、归身、归尾和全归。说实在的,我并不以为然,心想同一种药材,头尾能有多大差距啊!最近看了王庆昆先生在旧货市场淘到的两张“仿单”,其中一张同仁堂的,就有“归尾一钱五分”的字样。可见当年的同仁堂确实有区分归头、归尾、归身的工序。难怪同仁堂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之古训。看来这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话并非是仅仅说说而已,背后却是要付出许多艰苦劳动。


    三、同仁堂的抓药计量

    说起药,自然也要说说药的计量。现在抓药一律使用公制——克,与市制的换算也很方便,即一两等于五十克。可是当年的老北京药房使用的是“斤、两、钱、分”,这一点在老同仁堂的仿单大家可以见到。但是,大家别误会,这上面的斤、两、钱、分和后来我们使用的“斤、两、钱、分”可不是一个概念。原来,清朝末期使用的度量衡和今天的是不一样的,清政府为了与世界各国经商,准备修改度量衡。但是还没有等制定出具体方案,清就灭亡了。后来,民国政府制定了1、2、3的换算方式,也就是1公升=1市升,1公斤=2市斤,1米=3市尺。但是中国的老市斤大约等于600克,于是就按1公斤的重量,确定了市斤,也就是0.5公斤或说500克。但是,当时的中国每斤为16两,老秤一斤就等于新秤的19两左右,这样就有了一个新老秤的换算问题。因此病人到药铺抓药,伙计就必须要问清楚是新秤还是老秤,以保证用药剂量的准确,药铺里也要有换算表。1959年国家统一把新秤改为1市斤10两,也就是今天的1公斤等于2市斤,也就是500克,1两等于50克,1钱等于5克的标准。这样下来我国的重量度量与世界就可以接轨了。我父亲还保留了一张当年新老秤的换算表。现在看虽然没有什么研究价值,但是也算是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一个过程。

    这段度量衡统一的历史,别说是年轻人不清楚,就是我对于老的度量衡也是知之甚少。在撰写此文时,为了能更准确地讲明白,我查了一些资料,但都没有更多的内容。我记得小时候曾经在我家的《词源》上查过老尺和新尺的换算,心想何不也查一查老秤与新秤的换算。结果《词源》上连有关“老秤”这个词的内容都没有。看看我手里的这本《词源》,标注为1979年出版的,而我家那本老的词源早已经不知去向了。看来新版的词源已经把“尺、秤、升”等老的度量衡都彻底的遗忘了。也许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吧。


    四、同仁堂仅此一家绝无分号

    同仁堂的药物精加工,取得了世人的信任,同时在防止出现假药方面也做了许多的努力。这样从两个方面保证了同仁堂药材的货真价实。早年同仁堂老掌柜曾经向世人宣称我的同仁堂仅此一家绝不开分号。如此一来,只要不是在大栅栏同仁堂原址处购买的药品,就一定不是出自同仁堂。可见当年老掌柜的英明远见。

    另外,同仁堂还采取了若干种方法,防止假药的出现。比如,我小时候服用 “喉症丸”,父亲就曾对我说过,过去同仁堂销售“喉症丸”的时候,同时回收该药的包装牛角小盒,回去后销毁,这样有效地防止了不法奸商利用同仁堂的正规药品的包装造假。难怪姥姥回忆说,我姥爷生前就迷信同仁堂的药。当年姥姥家住在天津,我姥爷宁可先不服药,也要等北京同仁堂抓来的药。   

    同仁堂的“绝无分号”,还对北京同仁堂的有序传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据说当年京城有名的某某刀具厂,就出现了四五家的所谓“正宗”店,家家都说自己是正宗的传人,继承了某某刀具的绝技,弄得大家一时真假难辨。而同仁堂就不同了,直至建国前夕同仁堂依然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二十四号,三百多年前的同仁堂品牌发源地依然是“仅此一家,绝无分号”。

    

    中医药、京剧、中国字画历来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如今它们都在不同程度的被西洋化或上古化了,并最终走向边缘化。我们自己的国粹正被我们自己逐渐地遗忘。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一点自己曾经见过的,听到的,那怕是零星的有关国粹的东西,或许能为后人留下一些比较完整的记忆。


    小资料: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清廷拟订“划一度量衡制”推行新章程,使用国际重量标准,请“国际权度局”(在巴黎)制造铂铱合金原器和镍钢合金副原器,1909年制成运回中国。

    1928年,中华民国(南京)政府公布度量衡法,规定采用“万国公制”为标准制,并暂设辅制“市用制”作为过渡,即1公尺为3市尺,1公升为1市升,1公斤为2市斤。

    1928年(中华民国十七年)以前,我国仍使用“老秤”,“老秤”1斤=16 两 = 597克。

    1928年以后,规定全国改用“新秤”,以便“斤”与“克”的计算,“新秤”1斤=16两 = 500克

    旧有的“老秤”与“新秤”之间换算如下——

    “老秤”1斤=“新秤”1.194斤=“新秤”19两(1斤3两)

    “老秤”1两 =“新秤”1.194两

    改革后的“市制”适应民众习惯,又与“公制”换算简便,逐渐为民众接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用制通行全国。

    1955年10月,最初印制的粮票、油票、肉票等都采用1斤=16两制(每两约31克重),使用这种“16进制”,计算和管理都很不方便。所以1959年国务院下令,改为1斤=10两制(每两50克重)。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