薹、莞、蓑是三种草,前两种为莎草科,后一种为禾本科,不论哪一科,寻常人见了都不认识,或者不屑于认识,都是长成细长模样的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可以编制器物,不是席子就是蓑衣,现今城市里没有一人用到这三种草编的席子和蓑衣了吧,甚至逐渐城市化的农村也少有人用吧,兴许遥远的山里因着封闭会留下草席和蓑衣的遗存,而这些遗存竟是如此的久远,久远到几千年前。

    的确,这三种草都出现在《诗经 小雅》中,都是歌颂的诗,有祝寿的,有祝贺宫室落成的,有歌颂牛羊繁盛的,一派歌舞升平、安居乐业的景象,这三种草就像细节一样填补了几千年前那种平实安稳的生活。

    “薹”在《小雅 南山有台》中写成“台”,就是薹草,也叫莎草: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节录)

    诗句很通俗,意思是:南山生莎草,北山长藜草。君子真快乐,为国立根基。君子真快乐,万年寿无期。

    陆玑《诗疏》云:“薹,夫须。旧说夫须,莎草也,可为蓑笠。”《小雅 都人士》也提到薹,而且说出了薹的功用:“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唐朝张九龄诗《奉和圣制瑞雪篇》:“朝冕旒兮载悦,想薹笠兮农节。”

   “莞”出现在《小雅 斯干》中,“莞”就是今天叫蒲草或藨草的草: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节录)

    译成白话的意思就是:下铺蒲席上铺簟,这里睡觉真安恬。早早睡下早早起,来将我梦细解诠。做的好梦是什么?是熊是罴梦中见,有虺有蛇一同现。

   《汉书 东方朔传》提到“孝文皇帝莞蒲为席”,一则是说席子用的材料是“莞”,更主要的是说汉文帝主张休养生息的政策,以身作则,自奉简朴,终成“文景之治”,其简朴生活也为历代文人赞颂。

    “蓑”出现在《小雅 无羊》中,“蓑”就是蓑草。《诗经 五羊》的原文是: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三十维物,尔牲则具。(节录)

    原文转化为现代诗句的表达亦美轮美奂:有的奔跑下高丘,有的池边把水喝,有的睡着有的醒。你到这里来放牧,披戴蓑衣与斗笠,有时背着干粮饼。牛羊毛色三十种,牺牲足够祀神灵。

    关于“蓑”可说的的地方多,一说到“蓑”自然就想起“蓑衣”,“蓑”似乎天生就是为了做“蓑衣”的,一种防雨的雨衣,说到蓑衣最先想起的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代皮日休也有关于蓑衣的诗句:蓑衣归去烟披重,箬笠新来雨打香。宋代晁冲《和二十二弟》:绿蓑青箬非吾事,白浪狂风满太湖。这些诗句都提到了蓑衣,其实所提蓑衣未必都是蓑草制作的,但是蓑草肯定是做蓑衣的最早源头,所以才会把防雨编制的雨衣是统称为蓑衣。

    就因为《诗经》上的描述,这三种现在看起来虽实用性强,但却没有观赏价值的草在几千年以后仍在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城市女性心目中留有美好的印象,并娓娓地讲述给周围的人们。

    感谢历经数千年依然优美的《诗经》。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