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聪四十有余,个子不高,身材微胖,神态和蔼,言谈之间也很谦逊。闲聊中我们得知,柳聪学习烙画还是受到家庭的影响,他的老家是在芜湖繁昌县柳庄,这个皖南的庄子虽然不大,却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柳聪的父亲柳发春是蚌埠二中退休历史教师,对书法、绘画、烙画有一定的造诣。柳聪幼年时常跟在父亲后面在闲暇之余信手涂鸦,自娱自乐。在耳闻目睹下,慢慢的产生了兴趣,有时间就学习练手,时间长了,他也能自己在木板上刻画出一些小作品,家人朋友们都觉得很好,挺有味道的。

罗汉烙.jpg  成年后,忙于工作,生活,柳聪已经很长的时间没有拿起手中的画笔了,但对艺术的热爱却始终没有放下,经常是看到喜欢的东西就舍不得动步,仔细观看,揣摩,有时候还会掏空身上所有的口袋来进行收藏。2003年,一次他去北京出差,无意中看到一位老师手上把玩着一个手捻小葫芦,葫芦上烙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仿佛要飞出来一样。当时在市场上还真没有看到类似的东西。看到这个葫芦后,柳聪就走不动路了,他非常喜爱这个小手捻,就问是否可以转让给他,这位老师也是位玩家,始终不愿意割爱,柳聪把价格抬到了三百元也没有成交。

  执着的他回来后始终不能释怀,后来他一想,买不到我是否可以自己尝试做一个呢?想到就做,他去市场上收集了几十个小葫芦,又新买了个电烙铁,开始自己动手尝试,起初,由于葫芦皮质疏松,运笔稍微慢点,就有可能烙坏皮质,成为废品,大约在烙坏了十几个葫芦之后,才终于做出了一个成品,画了一个小蝈蝈,朋友们看了都说好,还争相向他索要。就这样,柳聪慢慢地走上了烙画创作之路,每天工作之余,闲暇下的所有时间大都放在了这上面,他的食指、中指和大拇指也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他根据不同的材料钻研相应技法,葫芦用烙画技法,皮具、竹子要用浅刻烙画技法。做葫芦时,两三年才换一个烙铁笔头,在竹上雕刻,吃力较重,有时制作一个作品就会折断两三根笔头。

铜板烙画.jpg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作品越来越成熟,也更有意境了,如他临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雍容华贵,栩栩如生。《仙人游戏图》中,一仙童手持莲叶,憨笑戏水,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令人一见便难以忘却。慢慢地,知道柳聪和他的烙画的人也越来越多,国内外许多藏家以拥有他的作品为乐。

  2015年,“裕丰花市杯”安徽非遗雕刻技艺大展,他的葫芦作品获得了金奖。2017年第三届安徽民间工艺精品邀请展中,竹刻作品《十八罗汉》获银奖。蚌埠市博物馆在4楼收藏展示他的烙画葫芦。湖北省非遗博物馆,台北几家艺术馆也都分别收藏了他的作品。现在柳聪是蚌埠市葫芦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蚌埠市工艺美术学校特聘教师。2017年,柳聪的烙画被列为蚌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精湛的技艺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回顾自己的经历,柳聪感觉到自己的作品还有着很多的不足,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烙画艺术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更好地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