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清明节了。这几天常常梦见仙逝的亲人们。
  今天梦见沈老师了。他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在昏黄的灯光下写他的科普小品文。神情有几分凝重,竟没有发现我默默地站在门口。梦可真奇妙,这景象是五十多年前的情景再现。
   1964年的春天,我们即将初中毕业。沈魁文老师接手我们班做了班主任。从那以后,我们师生相处了四十多年,他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影响了我的一生。
  沈老师是一位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楷模。
  他是我们县的第二届高中毕业生,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是由于父亲的历史问题,没有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他以超出本科分数线87分的成绩考入了佳木斯师专。毕业后分配到了乡下中学任教。他任教的六团中学,背靠巍巍杏山,面临汤汤蜒河。青山绿水环抱中的六团中学集合了六团、太安、高台、安山四个公社的青年学生。这些懵懵懂懂但是不缺乏血性的青年人,在老师们的循循教导下,挑灯夜读,孜孜不倦。老师们不仅把丰富的知识传授给了我们,更用他们的精神影响和感召了我们。沈老师就是对我们影响最大最深最强的一位。
  那时候的我是班级干部,又是学习尖子生,所以得到老师眷顾就更多了一些,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也就更多了一些。
  有一天晚自习,我去了沈老师的办公室,老师正在伏案书文。他的简易书架上摆着一摞信封,有《牡丹江日报》社的,有《黑龙江日报》编辑部的等等。我好奇地看着这些信封,问老师:“怎么有这么多报社的信啊?”“那些都是用稿通知。”老师抬起头望了望一脸迷惑的我,找出几张报纸给我看。这些报纸上刊登着老师的文章。什么《硫酸的妙用》,什么《氯化钠的提取》等等。以我当时的知识水平,还不能完全读得懂。但是,我知道这里刊登的是老师的作品。原来,老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一直坚持写作科普小品文。对老师的敬佩油然而生十分。
  沈老师教全校的物理化学课。理化课是注重试验和实验的。农村学校条件有限,器材和药品严重不足。他就经常组织我们去公社医院捡废旧的青霉素药瓶,去木器厂捡各种形状的小木块。老师用这些”废物“自制器材,自研药品,力争把所有的试验和实验做全做好。老师的刻苦。老师的钻研,老师的勤勉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我们决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那一年我们学校的中考成绩在全县第一,我们班的升学率达75%,还有一名同学考入了牡丹江一中(牡丹江地区的省重点高中,每年在外县只招收一两名优秀学生,我们的这一届,牡丹江一中在我们县招收两名,前一届只招收一名,也是出自沈老师的班级。)这在当时是一个轰动全县的好成绩。
  后来,沈老师调入县城,在三中任物理组组长。那时时兴办校办工厂,沈老师就在三中办起了小型的继电器厂,产品先后销售到关外关内。给学生开创了实际操作的平台,也给学校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有一次,我去县城开会,特地去三中拜见老师。当时,沈老师住在三中前院的两间平房。我一进院,就看见平平整整的小院茅茨皆无,齐齐整整的篱笆墙,齐齐整整的柴禾垛,那叫个干净利落。园子里的蔬菜绿绿葱葱油油汪汪,红红黄黄的西红柿,长长短短的油豆角,胖胖瘦瘦的旱黄瓜,绿莹莹的韭菜、白菜、生菜如油毡一般铺满菜园。
  吃饭的时候,我和沈老师都盘坐在热乎乎的小炕上。沈老师一边给我夹菜一边说:“人啊,不仅要在工作上努力,也要在生活上用心。”我一边给老师斟酒一边不无惭愧地说:“老师啊,我恐怕这一辈子都赶不上您了。”我知道,我实在是不会料理生活。老师不仅是工作的先进,更是持家的里手。
  1982年,沈老师调入了县一中,教物理,当班主任。他常跟我说,不当班主任的老师是不完整的老师。1986年,他的班级考出了“文革”后全县第一个清华生——张志刚(现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主任编辑)。沈老师不仅在教学实践中成绩斐然,他还非常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他的多篇教科研论文在《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等全国各级专业刊物上发表。因此,1987年他以专科学历被破格评为全省首批高级教师。
  由于他教学成绩显著,科研成果丰硕,后来,他被任命为一中的教导主任。这期间,他经常定时检查老师们的教案,并切合实际地提出意见。有一次,我的教案发回来,上面那熟悉字体的红字批语让我愧疚:“这也是教案吗?一共才27个字!”我还想下回一定要好好写了。不曾想到的是,在下午的全校教师大会上,沈老师非常气愤地批评了我。他用手指点着桌子说:“这真是突出的反面典型!”老师一点面子都不给我留。
  他还深入课堂听课指导教学。他听课从来不和你打招呼。有一回,我在班级讲修课。讲到“反语”的“正话反说”的作用时,我边讲边表演女孩对男友说“你真坏……”,讲到“反复”的作用时我先举了诗人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为例,讲着讲着,我竟然忘情地唱起了《国际歌》的副歌,唱起了《国歌》中的“我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我上课的班级是高考补习班,全班94名学生,教室设在学校原来的四楼会议室。屋内有一个方形立柱。我讲完课,走下讲台巡查,这才看见沈老师在柱子后听课。我为自己的“不拘小节”感到了后怕。我知道,我这么“随意”的”表演”一定又要挨剋了,我的心一直惴惴的。一下课,沈老师就查了我的教案。“哦,进步了,83个字了。”老师这是表扬我还是批评我啊?我一头雾水。下午的教师大会上,沈老师和全体教师说:“我建议,大家都去听听吴庆丰老师的课,他把复习知识的课上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那以后,我的课堂上总有听课的老师,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本组的老师来听课,外组的老师也来听课,文科的老师来听课,理科的老师也来听课。因此我还被评为地区的教学能手。沈老师任教务主任期间,延寿一中的高考成绩蒸蒸日上,一年一个新台阶。每年都有学生考入清华、北大、人大、科大等一流名牌学校。
  1992年,我的工作调到了辽南,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沈老师。那时候的通讯还不发达,虽然想念老师,想念同志,但却很少联系。后来听说他被邻县的方正一中聘去当校长了。我深信老师在新的天地一定会有新的作为。
  直到1999年,沈老师退休了。我们这里的涉外经贸学校的老总让我推荐一名执行校长,我推荐了沈老师。营口涉外经贸学校是一所私立的中等专科学校。老总是个商人,不懂教育教学管理,学校工作缺章少序。沈老师来了之后,首先制定了教育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又建起了教研组,教导处。学校的工作很快步入了正轨。老师也为自己退休后还有一个施展才能的空间而高兴。但是,由于身体不适,他在这里只干了五个月就不得不回乡看病了。这一回去,就再也没能回来。
  回到老家后,听说他又去县科协参与了《老科协》杂志的编辑工作。老师就是这样一个闲不住的人。
  沈老师是一位珍视友谊重情重义的榜样。
  沈老师多才多艺情感丰富,有时还特别“小资”。
  在六团中学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业余剧团。沈老师是剧团的台柱子。在濮竞城老师导演的话剧《年青的一代》中,沈老师饰演一位有才华却又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青年林育生。导演可真是慧眼识珠,沈老师演这个角色正是表演自己。
  沈老师钟爱自己的学生。对我更是疼爱有加。在我初中毕业的留言册上。沈老师写道:庆丰同学:临别时赠几句良言:一、聪明人自有主张,傻子往往跟着风头跑。希望你做一个聪明人,并提示你注意:谦虚、谨慎。二、学海无涯靠学习,觉悟无限靠进步。希望你永不疲倦地努力学习,踏踏实实地积极进步。老师的教诲,我一直铭记在心,鼓舞着我,鞭策着我。我至今还完好地保留着51年前的这本留言册,时不时地翻看,老师和同学们的祝愿和叮嘱就清晰地响在耳边。
  在毕业座谈会上,沈老师竟然泣不成声。一些不谙世事的同学还笑他哭诉的样子。我分明在老师的泪花中看到了不舍,看到了希冀。
  沈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几十年,他和他的学生们,他的同事们一直密切联系亲密交往。
  刘超老师是我们的初中老师,是沈老师在六团中学时的同事。他命运多舛,妻子常年病卧在床,儿子疯疯傻傻。生活极其困难。每逢年节,沈老师就组织我们这些同学去慰问刘老师,送钱送物,让困顿中的刘老师感受到人世间的阳光,感受到师生间的温暖。一直到了我已经调到辽南工作之后,还曾收到沈老师和周文选同学联名写来的为刘老师治病的募捐信。尽管那时我工资不高,生活不富,我还是被老师和同学的真情深情所打动。我急急忙忙捐上了100元。我知道车水杯薪,但我一定要向沈老师学习,尽表寸心。
  我们初中毕业的同班同学中也有几位生活困难的,如王宝海、田春生等。沈老师就经常组织同学资助困难的同学。一袋米、一袋面、几十元,送去的是弥足珍贵的同学情谊。老师的榜样影响了我们。至今,我们三班的同学还是互相牵挂着的。
  沈老师来到辽南聘任涉外经贸学校校长的五个月,只身他乡,工作之余难免寂寞。所以,那几个月的周末,我都是陪着沈老师过的。喝喝酒,唱唱歌,唠唠嗑。在榜样面前,我应该尽我学生的这份“孝心”。
  2006年的4月30日,我回老家的第一天,正赶上沈老师六十六岁生日。晚上,我和周文选、王颖超、邵永新一起在沈老师家为他祝寿。晚宴上,文选和颖超还表示要年年给老师过生日。可是,沈老师终究没能过上六十七岁的生日就离我们而去了。
  2007年的正月十六,周文选打来电话,告诉我沈老师走了。悲痛之中,我写下了《哭恩师》:忽闻恩师仙逝/顿觉天地晕旋/恩师似友/师恩浩荡/一生奉献教育/一世珍重友情/六团的谆谆教诲/延寿的苦口婆心/顷刻间/萦绕耳畔/俱往矣/恩师有灵/英魂千古
  后来周文选告诉我,王颖超在沈老师的追悼会上读了我的悼诗,我算是有了一些慰藉。
  沈老师离开我们八年了。八年不算长,也不算短。同学们每每聚到一起,都要说起老师的短长。他不是完人。他的固执,他的激动,他的始终不够“大”成熟,影响了他的成功,阻碍了他的前行。更多的是说起他的精神和态度对我们的影响,都说沈老师不是完人但是好人,不是强人但是能人。
  他是亦师亦友亦先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