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下了一场透雨。雨后的乡村土壤湿润、空气清新,翠绿成荫的原野一片生机。这场喜雨对于有些干渴的禾苗如同豪饮一杯琼浆,怎不叫人欢喜、惬意!可是,冥冥之中似乎有些许的失落,认真搜索存留在岁月里的蛛丝马迹才豁然想起,那是曾经雨后的“蛙声”。为此,打开我记忆的闸门,那里储存了好多关于蛙的故事。

     “ 蛙声”顾名思义,就是青蛙的叫声。蛙,曾经是夏季乡间一道不可缺失的风景。童年时期我的家乡辽西农村是个山清水秀,雨量充沛的好地方。一条发源于闾山脚下的季节河途经此地,四季水流不断。河的两岸洪水侵蚀留下高低不平的沙坑,因常年积水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池塘,并且长满了齐腰深的蒿草,蛙就是在这里繁衍生息的。每到夏季的傍晚或大雨过后,那“咕儿呱”“咕儿呱”的蛙声此起彼伏,一直叫到深夜才慢慢的停息下来。习惯了蛙声的村民仿佛找到了生活的节凑,在如此的叫声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愉快的夏天。

    青蛙与我有着不解的怨缘。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并不知道蛙可分为癞蛤蟆、青蛙等种类,见到哪一种都称为蛙。在这几种蛙里,我最反感的就是癞蛤蟆。它不但形体难看,外表丑陋,它们白天藏匿在池塘里或草丛中,晚上窜到院子或门前的菜园里,而且叫起来声音超大,那咕儿呱、咕儿呱的叫声吵得我心情烦乱夜夜难眠。所以我发誓如果让我遇见癞蛤蟆,一定要打死它。

    常言道:“冤家路窄”,在一个周日的下午,天气阴云,我准备出去找小伙伴们玩耍,正巧遇见一只从菜园里窜出来的癞蛤蟆。看到它那让人恶心的皮肤和圆鼓鼓的大眼睛,又想起那赛入洪钟的怪叫,恨从心头起,我随意抓起地上的石头就想朝那只癞蛤蟆砸去。可是,就在我举起石头的刹那,恰巧被从屋子里走出来的妈妈看到,妈妈连喊带跑来到我身边夺下石头,严厉的制止了我。我虽惧于妈妈的威严,但心里却愤愤不平,心想,以后再让我遇见你,非把你砸个粉身碎骨。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耐心的对我说:“孩子,蛙是人类的朋友,它虽然没有孔雀那种漂亮的翎羽,也没有百灵鸟婉转的歌喉,它却是田野里的捉虫能手。做事不能以貌取人,要看其本质。”听了妈的一番话,我幼小的心灵里颇有感慨。是啊!电影里那些油头粉面的人物几乎都是汉奸,是大坏蛋。那些满脸褶皱,衣衫褴褛的人物是地下党,多为百姓办事的好人。从此以后,幼稚的我对蛙的态度大有改变,尤其是对癞蛤蟆也没有以前那样敌视了,并且为爱护青蛙,保护生态平衡出了好多力呢。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和哥哥去家门前河边的草坪上玩,那是孩子们的天然乐园。此时,这里已经集聚了好多村子里的孩子们,都各自玩着自己喜欢的游戏。有的在岸上玩,有的在水里玩,总之,天真无忧的我们玩的既热闹又开心……直到夕阳西下。临近傍晚,耳畔传来妈妈的呼唤,只好恋恋不舍的离开溪水河畔回到各自的家园。

     记得那一日,哥哥捉到了好多条小金鱼用罐头瓶装着,叫上我准备回家。这时我发现同村的一个小男孩,没有捉到鱼,在河边的池塘里捞了好多小蝌蚪也装在瓶子里,他说把蝌蚪拿回家后喂鸡。听了他的话,我心里一愣,不禁想起妈妈曾经和我讲过,青蛙的前身就是小蝌蚪,长大后是青蛙,我得想法保护它们。在这关键时刻我急中生智,对那个男孩说:“你把蝌蚪放回池塘,我把鱼分给你几条,回家养着多好看”。男孩一听高兴极了,他把蝌蚪放回池塘里,我也如约的把自己喜欢的鱼分给他一半。看到池塘里那些放生的蝌蚪欢快的游着,我开心的笑了,心想,等它们长大后,田园里又多了些捉害虫的能手。

    以后,我和村里人一样已经习惯了蛙声,那种“咕儿呱”“咕儿呱”的叫声,几乎成了村民夏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音律。 可是近几年,由于干旱少雨,河水断流,池塘干涸,再加上人们大量使用农药,原野里那些芳草青青的画面基本不见了。由于蛙没有繁殖的池塘,那些从童年就陪伴我走过岁月的蛙声,也越来越远了。

    我认为在淡然的东西一旦失去也觉得弥足珍贵。现在,辽西地区连年干旱,每到夏夜几乎听不到以往那熟悉的蛙声,也给我们留下些许的隐痛。蛙,也是乡村的自然景观,它和花开鸟鸣,虫叫与风声组成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夏季如果村子里缺失了蛙声,真的有些不完美。我想,随着大自然的改观和人们的努力,童年时那个山清水秀,百鸟争鸣,蛙声四起的纯天然画面还会失而复得,而遗失在岁月里的遗憾终将无法挽回。活在当下,学会珍惜!